APP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以安徽省B市部分幼儿园为例

2019-09-03胡张梦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班教养同伴

胡张梦,吴 玲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大班幼儿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同伴交往能力作为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重视。经历过了两年(及以上)的幼儿园群体生活,大班幼儿即将走出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将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同伴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大班幼儿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幼儿同伴交往现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研究所暴露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帮助父母有意识地调整教养方式,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养方式是家长(本文中主要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是其家教观念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现。有研究指出,教养方式主要包含三个特殊成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父母的教养实践和行为,父母的信念系统[1]。综合已有研究结果[2-3],本调查研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又称权威型,权威型的父母对儿童青少年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要求,接纳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常常引导他们以理智的态度行事。鼓励讨论,对有原则的服从和自信通常给以高度的赞扬[4]。以下统称为“民主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又称放任型,以下统称为“忽视型”)四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父母尊重孩子且坚持原则;专制型父母较多干预,要求孩子遵从自己意愿;溺爱型父母过分宠爱,不敢对孩子放开手;忽视型父母不设行为要求,对孩子放任自流。

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5]。本调查借鉴了姜勇等人的研究成果[6],从四个维度判断同伴交往能力,即:1.社交主动性。指幼儿不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自觉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倾向。交往主动性强的幼儿对环境中的人能产生积极的反应,能够主动与他人自由交流,这种积极主动性将为他们主动地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并在与人交往中发展社会适应性奠定良好的基础[7]。2.亲社会行为。指幼儿在社会交往(本问卷针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有益的、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对同伴的帮助、关心、合作、分享、安慰等积极行为[8]。3.社会障碍(社交障碍)。指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困难、害怕、抗拒、发生冲突等消极行为的现象[6]。4.语言和非语言能力。指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会运用各种语言或非语言形式进行交往的能力水平[6]。

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密切关系。

于静指出,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若父母在生活中予以示范,经常表现出谦让、帮助他人等亲社会行为,幼儿则耳濡目染,其亲社会行为相应也会增多[9]。陈晨的研究发现:儿童社会性发展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密切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中民主型和忽视型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显著,民主型教养方式可以作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预测因素[10]。孙圣涛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各因素和幼儿社会技能之间起着部分或全部中介作用。因此,父母应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纠正不良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11]。刘少英指出,父母教养方式2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12]。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欺负和受欺负状况。受欺负的男孩家庭过分亲密,受欺负的女孩,母亲对孩子有敌意和拒绝,欺负他人的家庭通常具有高权利需求、低亲和性的特点,父母常常采用专制型的教养风格,欺负和受欺负者的家庭除了具有高暴力、低温暖的特征之外,父母管教方式通常不一致[13]。贾守梅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密切相关[14]。刘国艳认为,根据幼儿的气质遗传特征,不断更新父母的养育理念,充分利用合理的家庭教养等各种环境资源,进行正确引导,可促进幼儿情绪社会性健康的发展[15]。陈雪艳指出,个体与父母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他人和自己关系的理解影响着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制约或是促进着个体人际关系的发展[16]。阿尔泰(Altay)等的研究发现,忽视型父母养育的孩子与同龄人的消极互动的分数比民主型父母养育的孩子高得多。那些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比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17]。

借鉴上述研究结果,笔者尝试通过问卷调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进行。其中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安徽省B市区随机抽取的部分幼儿园大班幼儿父母,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45份,其中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99.45%。研究对象(大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

由上表可知,所研究的大班幼儿中,男孩数量多于女孩。在年龄上,6周岁幼儿多于5周岁幼儿。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数方面,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的数量。

本研究参考李艳菊[5](《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家长影响因素问卷》)、沈丽雯[18](《幼儿家长教养方式调査问卷》)等人以及问卷星网站上的相关问卷题目,形成《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调查问卷》。问卷共计78题,分为5大维度。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记分。研究使用SPSS18.0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问卷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值为0.859,问卷的信度符合统计学要求。研究使用问卷星网站进行调查,辅之以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

三、相关调查结果

(一)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调查结果

我们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表2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总体情况统计表

由表2可知,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总体平均得分为4.230分(总分为5分)。以中间值3分为中等水平,大班幼儿在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社交障碍以及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得分均超过中上水平4分(社交障碍已经采用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交障碍问题越少)。由此可知,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处于较好的状态,其中社交障碍的平均得分最高,社交主动性的平均得分最低,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平均分值居中。

(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结果

结合问卷设计角度及搜集到的数据,我们从父母教养方式现状、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表3 各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情况

由表3可知,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平均得分依次为2.56分、4.335分、2.53分和1.6125分(满分为5分),根据是否高于中间值3分判断教养方式类型的普遍与否,即可得: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仍然存在但并不普遍,总体低于平均水平;大多数父母更倾向于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分布处于较高水平;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仍存在但没达到普遍程度,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分布处于较低水平;在养育过程中,父母忽视孩子的现象较少出现,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分布处于低水平。

总的来说,四种教养方式中民主型教养方式的总平均分最高,忽视型教养方式的总平均分最低。由此可见,所调查的大班幼儿父母大部分能够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在育儿过程中忽视孩子的现象较少见。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具体关系

笔者对各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之间的具体关系做了分析,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呈显著相关,四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易导致大班幼儿形成社交障碍,同时不利于大班幼儿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以及语言与非语言能力方面的发展。有关研究结果证实了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消极影响:专制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中,父母的体罚行为和言语攻击行为越多,则幼儿在解决同伴冲突时提出强制或直接攻击策略的数量越多[19]。

表4 各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积极影响大班幼儿的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以及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即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更加主动,更倾向以友好的方式对待同伴。此类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班幼儿更善于使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此外,这种教养方式能够减少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社交障碍。对此,已有不少的研究结果予以证实。如,不少研究发现,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理想、最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的[20]。因为民主型家庭中的儿童自信、和善、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同伴热情、友好(D.Baumrind,1971),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儿童能更好地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成熟型情绪调节方式[21]。这与阿尔泰(Altay)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的社交主动性和亲社会行为没有明显影响。但是,这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社交障碍。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不同,有研究者认为,相对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来说,溺爱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利他行为(即亲社会行为)频率明显更少[22]。

忽视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的社交主动性没有显著的影响,即幼儿不会因父母的忽视而减少或失去与同伴交往的主动性。有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普遍存在亲子关系疏离问题,人际交往中更多依赖同伴关系[23]。另一方面,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出现退缩、情绪自控力差和暴力等问题[23]。这在本研究中体现为: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发展有消极影响,这意味着,此类教养方式使得幼儿难以以友好的方式与同伴相处,且这类幼儿相对其他幼儿来说不擅长使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情。另外,忽视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还容易导致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发生社交障碍,例如更容易出现“在集体中经常一个人独自呆着”、“常常受到同伴冷落”以及“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会使用武力解决”等情况。由此可见,此类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接受父母影响较少,在处理情感、情绪和同伴关系上存在一定缺陷[21]。这与阿尔泰(Altay)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四、讨论与分析

根据前述调查分析可知,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

有研究发现,实施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集成并获得了社会价值观和传统行为习惯[24]。下面,笔者从家庭视角出发分析四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一)民主型教养方式能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民主型的父母对待幼儿主要表现在善于倾听幼儿的想法、意见,发扬教育民主,尊重幼儿,以正面教育为主,积极鼓励幼儿,敢于放手让幼儿去尝试、探索。因此,幼儿能够建立稳定而健康的心理安全感,这类幼儿往往更加自尊自信,积极向上,在同伴交往中更为主动且乐于分享,“能很快和陌生小朋友熟悉”,“乐于帮助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够“完整、清楚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想加入他人游戏时,能自己提出友好的请求”;同时,其非语言能力发展相对其他幼儿也较强,例如“能很快领会同伴意图”、“在交谈时,对同伴微笑”等等,正是这些因素令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受欢迎,促进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二)专制型教养方式或将导致幼儿产生自卑心理,阻碍同伴交往

专制型父母由于对孩子的管教较为严格,其教养方式多以命令、要求等高控行为为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大多时候幼儿必须听从父母的决定,没有商量的余地,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幼儿没有主见、难以独立思考与行动的性格特点。这类性格特点往往会造成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困阻。同时,因父母要求严格,幼儿心中对父母有深深的畏惧心理,容易将“听话”作为父母爱自己的前提和保证,难以建立稳定的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极易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社交障碍

溺爱型的父母会给予幼儿过度的关心,使得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移情能力发展较差,难以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幼儿同伴交往中,较少“对他人的不利处境(如生病、伤残)表示同情”,分享意识较弱,也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同伴交往障碍,此类幼儿在群体中难以成为受欢迎的对象。

(四)忽视型教养方式难以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方面的支持与引导

在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幼儿的关心不足,陪伴幼儿的时间较少,往往“把照顾孩子的事情交给他人(如祖辈、亲戚或保姆)去做”,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互动较少,幼儿难以建立与父母之间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对于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投入的关注也甚少,他们往往“不清楚孩子的玩伴是怎样的人”,“一般不会关注孩子同伴交往之间的矛盾”等等,因此难以给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从而导致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技巧方面的欠缺。

五、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作为父母需对自身的教养方式做梳理与反思,可通过日常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同时,在自身的人际交往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如此,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习得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提升同伴交往能力。

(一)保持民主型教养方式

如前所述,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全方位的促进作用,因此,父母应努力保持该教育方式。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应发挥教育民主,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自己处理同伴交往中的问题。与此同时,父母应当努力为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更应当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如与其他家长约好,周末带孩子一起外出游玩等。此外,父母应当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家庭中的物理环境固然能给幼儿带来感官上的舒适享受,而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应当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幼儿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成长。孩子和父母间相处得舒适,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与同伴之间的交往。

(二)平衡专制型教养方式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专制型教养方式或将导致其形成“没有主见”、“自卑”等性格特征,阻碍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父母应当理性分析自己的教养方式,在家庭内部尽量平衡专制型教养方式。父亲和母亲在统一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做到“严慈相济”。需要注意的是,“严慈相济”并不意味着孩子犯错时,父亲批评、母亲包庇,此处的“慈”非溺爱型教养方式。在大班幼儿同伴交往时,倾向于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应尽量减少对孩子同伴互动过程的限制与监视,努力为孩子创造自然、宽松的同伴交往心理环境。

(三)减少溺爱型教养方式

如前所述,溺爱型教养方式容易致使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同伴交往过程中的阻碍。基于此,父母应当尽量减少对孩子同伴交往中的不必要干预,对于幼儿在互动中面临的矛盾冲突,需学会做一个“观察者”、“辅助者”,而非“参与者”、“抉择者”。换句话说,有溺爱型教养方式倾向的父母,需学着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同伴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必要时给予一定辅助即可。另外,父母平日里也应主动鼓励孩子自己与小朋友们解决交往中的问题,以身示范,引导孩子学会体谅他人,提高移情能力,促进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警惕忽视型教养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在社交主动性方面没有明显影响,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消极影响是全方面的。尽管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在调查结果中所占比例最小,但父母仍应当警惕自己在教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忽视孩子的状况,如:保证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与质量,在教养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与孩子的互动,尽量避免因专注玩手机等其他因素而忽略孩子的状况,等等。

猜你喜欢

大班教养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
教养方程式
寻找失散的同伴
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大班绘本阅读活动《高个子皮皮》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