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首百年韶山,坚定道路自信

2019-09-02杨光

中外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韶山毛泽东

杨光

中国是时候走属于自己的道路了。

当杜拉克的管理思想,从25年前通过《中外管理》而广为人知;当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从10年前通过《中外管理》高调进入中国成为显学后,如今我们确实到了对海外管理思想之于中国企业实践,进行盘点思考的时候。

不可否认,这些世界级经营管理智慧对包括任正非、张瑞敏等中国企业家的迅速成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当完全依托于中国先贤哲学的稻盛哲学及其阿米巴体系,过去10年在中国的推广中,都存在水土不服、照搬不灵时,就更不用说那些潜台词基于基督教的西方管理工具了。

中國企业过去40年持续引进海外——特别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历程,应该在东方式的稻盛哲学进入中国10年而自身全球组织面临解散时,走到了一个即将全面终结的历史}生时刻。中国人,中国企业,中国社会,用不着再在西方人或东洋人的指指点点下削足适履走别人的路。事实上,在这个时代节点上,当华为可以在无人区引领5G大潮、海尔可以史无前例开创人单合一时,中国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就已经不可能再从别人嘴里找到终极的答案。

100年前的明,中国发生了什么?

适逢此时,我有幸第二次来到了湖南韶山冲。

这次与第一次来韶山正好中国如愿入世举国拥抱全球而感受不深大不同。在这个对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都绝对影响深远的地方,也许正是_个21世纪即将走完20年时,思考中国社会问题与未来走向的绝佳之所。诚如整整100年前。

通俗的传统说法是:上世纪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迷茫百年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马列主义让积弱受欺的中国民众找到了救亡图强的真正方向。继而在曲折摸索中,通过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思想找到了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独特建国道路。完成这一切,中国用了50年。

从目前的资料看,恰是整整100年前的这个月(1919年8月),我党先驱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随后在10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第一次有人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系统地介绍。因此,2019年,2019年8月,本就是一个值得深切关注进而深入思考的时点。

仅仅送来马克思主义,就足够吗?

上世纪初随着清王朝以及千年帝制的彻底垮台,引入中国的外部思潮非常之多,非常之乱,而事实证明,最终能够凝聚民族力量的是马克思主义。而同样被事实证明的是,如果作为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抑或者加入了政权实践的马列主义仅仅是马列主义,我们很难说它们就一定会是能够实现50年后成功引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唯一那一个。还是事实证明,马列主义在中国从思想传播到组织构建,50年的前15年,道路是相当曲折的,代价和教训比比,寄是。据此,和其他学说一样烟消云散抑或众说纷纭,和其他党派一样中途天折抑或蜕化变质,并非小概率事件。

所以说,能决定马克思主义可以引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与国家曹强的,并非仅仅马克思主义本身,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深度融合。

而真正开创和切实做到这·点的,正是毛泽东。

童年往往决定一生。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的人生起点与成长路径,或许比单单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更有历史与时代意义,更有启发和实践价值。

韶山毛泽东,为何富起来却又恨起来?

韶山留下的资料可以看到,毛泽东从很小开始,在他还没见过报纸,没走出家乡半步,当然更不可能接触马列主义之时,就已经萌发和实践出了很多只属于他,并在未来将影响全中国的雏形影子,

与陈胜、洪秀全以及毛泽东心目中的“第一个农民英雄”彭铁匠等历次农民起义,因自身没有出路而揭竿暴动不一样;也与同时代的鲁迅因家道中落尽尝世态炎凉并在海外受刺激,转而弃医从文以笔为刀不一样;毛泽东是在眼看着家庭在父亲手里从贫困逐步走向富庶过程,反而通过朴素的基本真理与持续的观察思考,跳出了个人与家族狭隘的利益,打破了屁股决定脑袋的窠臼,逐渐萌发与果敢实践出来的——正如稻盛和夫一直强调的:成功,来自没有私心。

比如说,毛泽东在儿时,通过熟读《水浒》、《三国》等非主流文化,就对充满现代价值意味的“公平”,有着异于常人的关注与追求。

他在与家舍仅一个池塘相隔的南岸私塾读书时,就无法接受同堂求学却在饮食E差别悬殊。于是他将自己的午饭无偿分给穷苦而带不起午饭的同学。以至于母亲文七妹不理解儿子晚饭为什么吃得如此之多。当笃信佛教的她了解真相后,便开始为儿子带上两份午饭。后来,毛泽东非常反感替父亲收账,甚至曾把父亲的卖猪款在回家路上直接送给了乞丐。这只是抵制,还不是抗争。

幼年毛泽东对于“公平”的追求,很快表现在家庭伦理的抗争中。一次父亲毛顺生当着全村亲友的面,就像《红楼梦》里贾政那样颇不公平地羞辱儿子懒惰而无用。少年毛泽东不是宝二爷,不仅当众顶撞,而且转身跑向池塘,当着父亲与全村人的面声称自己要跳下去。无可奈何的父亲,只好用当众承诺再不打他,来换取毛泽东的道歉与妥协。而这个妥协也仅是单膝磕头而已。由此一发不可收。

后来,少年毛泽东开始在教育伦理上寻“公平”,而且更为激烈。因为和父亲一样,私塾先生也打他。于是他不接受非要站起来给先生背书,而只肯坐着背。争执不可避免。最后毛泽东愤而罢课并且离家出走。而神奇的是,等形单影只的他最后不得不沮丧回到家里后,发现父亲和先生对他的态度居然更和善了。这一点给少年毛泽东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对“公平”的追求,使得毛泽东从不示弱。在更大一些后,毛泽东更把“公平”寻到了在中国宗法社会下神圣不可侵犯的宗祠与一言胜于九鼎的族长身上。而他所为的,是在饥荒时期全村人究竟是开仓放粮重要?还是饿死人修族谱重要?最后人微言轻的毛泽东因为凛然正气,居然就在宗祠里公开战胜了族长的“不公”,避免了全村人的断粮悲剧。

毛泽东在反抗中又学到了什么?

以上都是朴素的价值情感,谈不上思想。但确实也就在那时,仅仅8岁的毛泽东已对于刻板的儒家思想,对经书里的清规戒律,明确表达了厌恶。因为传统文化对于“尊卑”的追求,与他对“公平”的追求是直接冲突的。但是,厌恶归厌恶,幼年毛泽东却将经书学得很好。这使得他不会因为无知而反对,不会因为误解而叛逆。他后来还得意于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功底。

“还有一件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的一所小学来了个激进派教师……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祛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我佩服他,赞成他的主张。”后来毛泽东对斯诺回忆起这位叫李漱清的乡村教师。

私塾给了毛泽东学习的能力。对于《盛世危言》的攻读,使得幼年毛泽东就深深种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隋怀。

毛泽东幼年就能有此鲜明个性和抱负,与所处的土壤环境大有关系。湖南人是中国的普鲁士人,暴烈而固执。那句名言说得好:“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而具体到韶山,并非桃源,亦非平原。于是毛泽东自小,便兼备了山村人的朴实,绿林人的浪漫,和平原人的好学与情怀。任何管理思想和思想家的出现,都离不开所在的土壤。

留洋组织者毛泽东,却为何留在了中国?

尴尬的是,背着《三国》与《水筇午))终于走出韶山的17岁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里,才听说光绪和慈禧已死去两年了!这让他意识到了自己要补的信息缺口有多大。在东山,身高与年龄都颇另类的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了科学与改革。早点名时,老师都会先讲述中国被外国列强欺侮的苦难,以唤起学生们的民族情感。也就在这时期,毛泽东第一次深入接触了康梁变法,第一次接触到了严谨的政治思想。

所以说,毛泽东的变革与斩断,恰恰正是基于领悟与衔接。后来他曾讲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隔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而毛泽东却并不满足于仅仅从书本上衔接,而是执着于从现实国情上,特别是基层实际的层面进行衔接。于是,青年毛泽东身为赴法留学的组织者,自己却没有去深造。理由就是他要用同样的时间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而对留洋与留华的价值和次序,青年毛泽东有着独到的思考:如果留洋回来再研究中国,会水土不服且妻儿缠绕,一切都来不及。倒不如研究透了中国,再带着中国经验去看世界。

毛泽东一向是在调研中思考在继承中引领。诚如后人所知,从1921年到1927年,青年毛泽东曾从多次回到韶山,不仅通过家乡了解中国,同时建立了党支部,更動员六位家族成员先后参与革命。后来在江西苏区,毛泽东的二弟毛泽民负责财政,三弟毛泽覃负责军事。而他们又都先后牺牲,没能看到建国那一天。

韶山冲是发源地!新时代是腾飞点!

如果说延安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地,井冈山是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地,那么韶山冲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发源地。

由此,我们进一步会发现:作为马克思主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并不是先学通了马克思主义,再回头来对照中国。而是相反,先做到了对中国的问题与需求了然于胸,进而才在马克思主义中借鉴和实践。诚如袁宝华同志后来所精辟总结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这个次序,不论是国家战略还是企业创新,对于我们当前复杂形势下的应变均颇具启发意义。

100年前,自卑的中国在危机四伏中终于迎来了新转机,同时中国民族产业开始了历史性大发展。100年后,自信的中国又于艰巨挑战中将在以习近平主席为坚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在百年未遇的新时代下趟出一条腾飞新路径,同时中国民族产业也必将迎来一轮里程碑新浪潮!

未来,中国式腾飞和中国式管理,将不再是杜拉克或稻盛和夫这些舶来思想的打折变种,而必将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造”——诚如100年前在韶山所发生的。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韶山毛泽东
《马列主义五大名著汇刊》:见证刘少奇寻找真理之路
满江红·七月半到韶山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沁园春·韶山
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让韶山红领巾永远鲜艳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