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平台:金融、科技大融合的制高点

2019-08-27季成叶军

海南金融 2019年7期
关键词:属性类型科技

季成 叶军

摘   要:金融平台是在当前席卷全球的平台经济、金融科技浪潮下蓬勃发展起来的,呼应了去中间化、去中心化和去边界化三大趋势,迈上平台经济时代金融、科技大融合的制高点。本文结合金融平台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金融平台的两大阵营和主体类型,提炼出金融平台的系统结构以及金融、平台和科技等三大属性,最后梳理分析了金融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平台;科技;类型;属性;影响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9.07.010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9)07-0080-08

一、金融平台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席卷全球的平台经济

平台是一个具有变革性、融合性、创新性的概念。近十几年以来,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金融、互联网、软件、电子商务、通信、传媒、社交、出行等,纷纷植入平台基因、利用平台思维来创造新价值,从而获得巨大成功。许多增长最快的变革性大企业的成功都在积极为平台模式背书,平台模式在全球各个地区都占据着巨大的并且持续增长的经济份额。北美地区有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英特尔、甲骨文、亚马逊等;亚洲地区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苏宁、软银;欧洲地区有SAP、SPTIFY;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有NASPERS公司。按照市值规模计算,北美比世界上其他区域拥有更多创造价值的平台企业;中国的平台企业,依靠其庞大、统一的市场,增长非常迅速;欧洲的平台企业则更加细分和专业化。

(二)金融平台的勃兴

金融世界由支付、货币、信用、投资和以此衍生的无数交易所构成,所有参与者形成了一个能够通过交易互惠互利的互动网络,其中就涉及諸多与平台网络类似的行为。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帮助经济社会更快地实现连接(去中间化)、供需匹配更加高效(去中心化)、产业边界日益冰消瓦解(去边界化),金融平台完美呼应了商业世界的这三大趋势——去中间化、去中心化、去边界化。金融平台正在鼓励着成千上万的参与者,既成为生产者与销售者,也成为消费者。

在全球,金融平台已经覆盖支付、投融资、金融产品交易、媒介、软件等广泛的领域。1990年代移动支付业务出现;1992年美国第一家互联网经纪商 Etrade 成立;1995年第一家互联网银行 SFNB 成立;90年代末期电子支付与货币基金的对接,催生了保险公司网络直销和第三方比价平台;2003年互联网众筹出现;2005年第一家 P2P 贷款平台 Zopa 上线;2015年10月纳斯达克交易所发布了全球首个区块链平台Linq。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也都顺应金融科技发展,纷纷开展以平台为特点的转型升级。

在中国,金融平台在过去几年尤其是2011年以来,在平台经济和金融科技的浪潮中得以勃兴,可以说,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平台和生态圈爆发快速迭代的时代,一家家平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演绎了奔放发展的融合、创新、升级的时代旋律。金融平台在特定的垂直业务领域也得到不断深化。支付平台如PayPal、Square、支付宝、微信支付为商户和个人创造了新的支付交易方式,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近场NFC支付等众多创新方式不断被推出,在满足商户需求的同时,也为个人消费者和小微商户提供周到、便利的支付服务。

二、金融平台的两大阵营和主体类型

(一)金融平台的两大阵营

1.阵营一:来自互联网、科技领域的企业通过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解构和跨界融合,形成的金融平台

这类金融平台尤其引人关注,被赋予了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各种“代号”。它们凭借着更好的产品设计、客户体验和更低的运营成本,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汇等主要金融服务环节进行模块化解构,甚至颠覆,不断获取客户流量和市场份额,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了跨界竞争和融合发展的态势。在“存”的领域,金融产品销售交易平台凭借申购赎回灵活性、消费支付多样性、零星资金汇聚性等特点,吸引大量银行储蓄存款搬家。在“贷”的领域,P2P网络借贷平台以及花呗、借呗、京东白条、微粒贷等基于消费金融产品依托其自有消费生态圈,满足更多客户的贷款需求。在“汇”的领域,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提高了支付成功率和便捷性,覆盖到了更广泛的用户群。

此类金融平台的背景复杂,既有来背靠互联网及行业巨头的金融平台,也有独立创业的金融平台。前者在竞争中占据着明显综合优势,后者虽然天然优势并不占优,但往往具有技术、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核心优势。BATJS(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苏宁)、TMD(头条、美团点评、滴滴打车)等互联网巨头,以及顺丰、小米、万达等行业巨头,搭建自己的金融平台,蚂蚁金服、腾讯金融板块、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是典型代表,这些金融平台已将业务范围延伸至支付、消费金融、网络借贷、互联网理财、金融产品销售等广泛的领域,获得了相关领域的牌照,形成了丰富的金融平台生态圈。

目前,这些金融平台正迅速地涌入主流市场,它们提供或计划提供备受关注的金融服务应用,且通常比传统金融机构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已经吸引了大量客户,并积聚了强大的能量。在投融资、支付、金融产品销售等领域,金融平台正在以创新的方式打破金融服务领导企业的主导地位。

2.阵营二:传统金融机构发展形成的金融平台

商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面对金融科技发展、客户需求改变,以及第一类阵营金融平台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纷纷借助平台的理念和新型的金融科技手段,在经营管理和业务模式上进行转型升级。

一是“平台+”转型升级:积极升级原有的平台业务,对传统金融平台业务进行(移动)互联网化。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一类典型的传统平台业务,也是当前受到外部跨界竞争最为直接、影响最大的业务。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在载体、技术、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升级,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如交通银行打造信用卡平台——“买单吧”APP,聚合了各类功能和服务,通过自建与合作的方式搭建10余项金融和生活服务场景,向全客群开放,提供更优的客户服务,有效实现了传统信用卡平台的升级。

二是“+平台”转型升级:原本并不具有平台和双边市场特性的银行业务,通过构建新平台,实现业务的转型升级。“+平台”方式中,平台整合了客户、产品和外部服务供应商等生态圈主体。在公司业务方面,招商银行升级交易银行平台,中信银行推行供应链金融“平台战略”,交通银行推出区块链资产证券化系统——“链交融”;零售业务方面,光大银行搭建互联网支付“云缴费”平台,兴业银行打造钱大掌柜财富管理平台,招商银行迭代推出App7.0;同业业务方面通过银银合作平台整合既有的同业业务资源,以实现信息驱动化、服务一体化、业务场景化和发展生态化。

三是金融机构整体的平台化:从传统银行(Tradional Bank)向开放银行(Open Banking)演进。开放银行除了直接提供服务给客户,通过开放API接口和数据共享,也提供服务给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从而间接服务客户,银行转身成为金融服务的基础平台,一个按需配置的金融服务平台(Bank-as-a-Platform)。通過BaaP平台既可以发挥银行的品牌、风控和牌照优势,又能充分利用客户数据以及现有的基础设施,加上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给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可以通过平台的服务费,弥补因为开放数据而造成的客户和利润的流失。如2018年7月浦发银行宣布推出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

(二)双边市场角度的金融平台分类

金融平台联结着两边或多边用户,用户在平台的作用下进行交易或交互(见图1),形成了双边市场。金融平台及双边市场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存在不同需求的两边或多边用户,且构成同一次交易的两方;二是各边用户的需求具有联合特征,彼此依赖,交叉网络外部性明显;三是非对称定价,平台负责吸引两边终端用户到平台上进行交易并通过非对称定价使得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内部化。

从双边市场的角度,金融平台可以分为市场制造型平台(market-makers)、受众制造型平台(audience-makers)和需求协调型平台(demand-coordinators)。市场制造型平台促使两组不同的成员间相互交易,匹配买者和卖者。如提供个人对个人交易服务的苏富比(Sotheby's)拍卖行, 纳斯达克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等股票和期货交易所,它们为买者和卖者的交易提供便利。市场制造型的金融平台较多,P2P网络信贷平台、众筹融资平台、大数据借贷平台、各类金融产品交易平台都属于此类;受众制造型平台则将广告发布商和受众匹配起来。它们一方面借助精彩的内容吸引受众,另一方面将部分版面和流量出售给广告商。金融资讯平台、金融门户网站、信用卡管理平台等属于此类;需求协调型平台通过在两组或多组间产生间接网络效应来提供产品或服务,虽然既不制造市场也不带来受众,但可以协调互补品的供应。银行卡组织、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卡、区块链操作系统、云计算平台属于此类平台。

三、金融平台的系统结构和属性

(一)金融平台的系统结构

金融平台是一个复杂系统,在结构上分为基础技术层、平台规则层和应用场景层(见图2)。一是基础技术层。金融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基础的业务系统架构,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处理与反馈基础数据,该层是平台技术属性的体现。二是平台规则层。涉及到金融业务和平台的相关规则,如由交易规则(如利率确定及服务定价机制等)、安全规则(如风险准备及信用评级办法等)、管理规则(如内控制度及操作流程设计等)、运营规则(如业务模式及市场策略选择等),该层是双边市场平台和金融业务属性要素的共同体现。三是应用场景层。面向金融平台的多边客户,并提供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该层是双边市场平台和金融业务属性要素的共同体现。

金融平台兼具金融、平台和科技三大基本属性,是三者的有机融合。这些属性使得金融平台天生就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成为当前金融、科技大融合的制高点。这三大属性与金融平台的三层结构基本对应。同时,在金融平台中存在着资金、信息、数据、服务等要素的流动。

(二)金融平台的金融属性

金融属性意味金融平台的不同业态可以分别完成金融的不同功能,有效地增强金融体系总体效用。

1.支付清算、资金融通等基础功能

支付清算功能方面。传统银行支付体系中,客户在银行开立支付账户,客户发出支付指令之后,银行进行资金划转。互联网支付机构的接入改变了传统支付运作流程,已成为零散、小额支付的主要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支付服务,尤其更好地满足零售支付需求,逐步发展成为清算结算的重要平台,对传统支付的互补效应越来越明显。

资金融通指在资金赤字者和盈余者之间进行调剂。P2P网络借贷通过互联网直接借贷,不通过银行同样可以实现资金赤字者和盈余者之间的供需对接。金融产品销售交易平台采用“搜扫+比价”等方式,联合贷款、理财、基金、信托等机构,将众多产品放在平台上,客户通过平台可以快速贷款或购买理财产品。

2.资源配置等核心功能

金融的核心功能包括储蓄动员和项目选择等。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大数据借贷等平台均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

金融平台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一是金融平台的业务主要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操作流程标准化、自动化。如阿里小贷可以依托淘宝商家的信息和历史经营数据,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自动计算授信额度并完成授信和放款。二是构建了由各种合作伙伴组成的生态圈,场景和产品丰富。如天天基金平台集合了超5600多只基金的产品,累计销量超2万亿元,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筛选推荐符合客户风险偏好与特征的基金产品。

金融平台资源配置的范围更广。金融平台让更广泛的长尾客群和小微企业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问题。如余额宝以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聚集了5000亿元社会闲散资金,而人均投入资金仅约4000元,大幅降低了民众理财的门槛。

3.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扩展功能

风险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资产分散、对冲和保险,有的金融平台自身就带有风险规避功能。京东众筹平台汇聚起众多的投资人,一起关注同一个项目,共同承担项目可能失败的风险,具有分散风险的特性。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阿里小贷等大数据金融借贷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风险分散与管理。一些大数据金融平台往往背靠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商、搜索和社交巨头,通过分析客户交易和消费信息等数据,可有效掌握客户信用情况。有远见的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开展平台升级,在原有客户信息和支付流水、信贷等数据的基础上,积极和外部的各类数据提供方合作,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金融平台的平台(双边市场)属性

平台属性意味着金融平台链接着双边(多边)客户,具有同边/跨边网络效应。金融平台是以网络效应为核心的,最大的价值在于网络协同所带来的同边和跨边网络效应。同边网络效应是指针对于平台上同一边客户的网络外部性,通俗解释是,别人要用什么,会影响到你想用什么。消费者会因为其他消费者使用某个平台,他们就想是否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增加自身价值。跨边网络效应即针对于平台上不同边客户之间的交叉(cross-side)网络外部性。平台企业拥有双边/多边用户,他们之间对平台服务的需求是相互依赖和互补的,一种需求总是另一需求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双边用户同时参与到交易平台中,并同时对平台的服务产生需求时,平台的服务才具有价值,平台才能得以运行。因此,金融平台表现出用户需求的联合性特征,参与平台一边用户数量取决于参与到该平台上的另一边用户数量。

这种双边市场属性和网络效应在各类金融平台上屡见不鲜。一是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双边客户为资金供给方(出借人)、需求方(借款人),以信用贷款方式为个人小额贷款提供资金便利。平台负责了解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并提供给出借人,双方通过平台达成交易。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具有跨边网络效应,平台上资金供给方越多,借款人越有可能参与到平台上来,因为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反之亦然,因此平台两边客户的正交叉网络外部性突出。二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消费者、商户以及银行等多边客户之间搭建起来桥梁。平台聚集的商户越多,消费者在该平台注册的数量也就越多,反之亦然,进而形成一个正反馈效应。三是众筹平台双边聚集了创意项目发起人和投资人,平台聚集的创意项目越多,投资人越有可能参与到该平台达成交易,反之,平台上注册的投资人越多,创意项目发起人越有可能筹集到目标资金。平台连接的双边用户具有跨边网络效应,其间的交叉网络外部性需要中间平台通过非对称定价予以内部化。同样地,互联网货币基金理财平台所连接的双边用户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金融平台为了有效实现网络效应,通常会采取非对称定价策略,P2P网络借贷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众筹平台、互联网货币基金理财平台均是如此(见表1)。

(四)金融平台的科技属性

金融平台正在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认知计算、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开展金融创新,提供高效率、高附加值、低成本、便利性产品与服务,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运转效率。如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整合大量数据,有效甄别用户信用信息,减少对风险管理人员的配备要求;云计算具有强大数据运算与同步调度能力,有利于节约计算机存储资源,节省IT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金融平台可以借助云计算提高服务的灵活性、降低成本;基于人工智能的投资模型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智能化投资决策,也可以将重复性的劳动如审核及合规性检查等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采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静脉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可以提升金融安全和提升客户的体验。

四、金融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助推金融普惠化,推动金融体系深化改革

全球存在着巨大的普惠金融需求,数以亿计的“无银行账户者”处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并不富裕的社区,他们所在地区没有银行分支机构,自身也缺乏建立银行账户或信用额度的资产,很难获得能够提供支付账单、借钱、存钱和投资的金融产品。中国也不例外,传统金融机构忽视了小微企业、农村居民以及低净值用户等的金融需求,金融服务的供需之间存在持续的结构性不匹配。金融平台具有通过网络技术低成本触达用户的能力,借助金融科技和平台模式的力量,使得金融服务得以向广大的长尾用户辐射,让每一位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地共享金融服务,较为有效地填补普惠金融需求中存在的空白和客户痛点。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众多的不富裕者以手机的形式接入互联网,为金融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广大的客户群基础,使建立负担得起的并按其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的金融平台成为可能。

金融平台也在推動着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近年来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打造更加移动化、智能化和场景化的金融平台。一方面,金融平台带来了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金融创新产品,增加了银行的服务渠道,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和触达能力,改善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区域不均衡性。另一方面,金融平台重构了金融生态和契约关系,金融平台的加入使得金融体系吸收了开放、共享、创新的精神,令消费者获得了更广泛的选择权和参与权,也同步推动监管理念和水平的提升。

(二)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价值

金融平台提供的服务更加便利,有效地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大幅提升客户体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深层次改变了消费者的习惯,大量客群向移动端聚集、移动支付成主流支付模式。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双11”淘宝天猫移动端销售额占比呈明显上升态势,2018年“双11”全天淘宝天猫移动端销售额占比达83.5%。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市场营销宣传活动,从二维码支付切入延伸至线下,迅速抢占消费场景,使得用户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金融平台的价值创造,不再是以依赖自身控制资源为主的线性价值链,而是基于由平台所有成员共同组成的生态圈价值网络,使得价值的非线性创造成为可能。金融平台扮演着服务接入者、价值整合者、洞见提供者等不同角色,為平台客户创造不同类型的价值。作为服务接入者,通过平台接入更多第三方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价值整合者,平台通过和平台上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商的协作,将产品与服务进行组合打包,或是整合客户的需求实现定制,提供更具附加值的服务和更完整的用户体验。作为洞见提供者,通过平台上积累的数据,挖掘客户洞见,并基于此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三)推动传统行业的模式创新和转型升级

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平台是在满足电子商务发展中金融服务需求时发展起来的。随着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支付技术的发展,支付服务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应用场景也扩展到政务、医疗、出行、教育等诸多行业领域。这些支付平台以及其他金融平台,都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推动了服务业、制造业乃至农业的模式创新和转型升级。如供应链金融平台再造提升了行业价值链,一些餐饮供应链金融平台,针对餐饮企业的账期过长问题,促进采购方(餐饮企业)、供应方、资金方和服务方的四方连接,创造了一个共享金融美食生态圈。

(四)通过大数据征信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各类金融平台基于生态圈,提供场景化的金融服务,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海量和多维度的数据,使得有效突破风控瓶颈成为了可能。这些大数据为风险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应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可以构建更加全面的用户信用画像,更加准确地衡量信用风险等,促进金融服务的精准投放。

金融平台相关的大数据征信是传统征信的有效补充。大数据征信覆盖的对象范围广阔,为更多人进入征信系统提供了信息基础,有助于解决征信覆盖不足的问题。大数据征信丰富了数据的维度,让征信更加全面和准确。各类金融平台又拥有各自其数据的独特性,有助于互联网征信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完善。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季成,徐福缘.平台企业管理:打造最具魅力的企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2]杰奥夫雷G.帕克.等著.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2).

[3]京东金融研究院.2017金融科技报告:行业发展与法律前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4]戴维S.埃文斯,理查德·斯默兰.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5]方芳,李聪.基于金融功能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4(5):29-33.

[6]李洪梅,谢朝阳.基于金融功能观的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比较[J].中国流通经济,2014(11):58-63.

[7]李洪梅,王文博等.基于金融功能观的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金融发展的贡献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5):29-31.

[8]程华.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逻辑与特征——与发达国家对比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8(3):55-61.

[9]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金融的力量:为实体经济赋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0]凤凰财经.迈向平台: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新机遇[EB/OL].[2016-08-30].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830/14831391_0.shtml.

猜你喜欢

属性类型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