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何以练就全国前十

2019-08-23特邀撰稿李光全

商周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东莞市东莞制造业

■ 特邀撰稿 李光全

(作者现任职于青岛市委党校,系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专委会秘书长)

2019年4月,广东省2018年两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公布,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790家,比2018年增加2174家,相当于每天诞生6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近期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7次报告》显示,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北京、苏州、南京、武汉、台北、东莞入榜为2018年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东莞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名第四。

东莞如何实现城市竞争力的大幅提升,一跃进入全国前十?其成功的经验可能对很多城市经济的转型具有很大的启示。

立足加工制造优势

从东莞城市定位的演变历程看,2000年提到“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现代制造业名城”,2005年提到“现代制造业名城、珠三角核心地区的重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城市”,2007年提到“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面向2020年,东莞则提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以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为主导、以品牌化产业集群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名城”。

东莞城市定位的演变过程表明,“现代制造业名城”一直都是东莞城市定位的重要关注点,制造业作为东莞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产业,一直都是城市产业定位的重要方向。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与定位具有传承性,一定是建立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强调东莞的加工制造基础,意在表达东莞市的规划定位无论如何摆脱不了一个事实——加工制造业在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东莞未来的规划定位中,无论是怎样的升级转型,加工制造业的雄厚基础都可称为是东莞市起飞的重要优势。总之,良好的加工制造业基础和产业集聚效应为东莞市的规划和定位树立了立足点的优势。

东莞市拥有完善的营商硬件和高效的营商软环境,在最具核心的软实力——制度创新上有着良好的传统,变革的理念深入人心。具体来看,历史上,东莞人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创新屡屡出现中国经济史上的“第一”:创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成立全国第一个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建成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地方桥梁,建成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网,建立全国第一个推行覆盖全市农村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等等。这种制度创新传统对于东莞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有着很大的优势。

在营商的硬件上,东莞市的交通系统、电力体系、港口服务、酒店商务功能等已经形成规模,提供了良好的营商支持。营商的软环境上,东莞在国内首创了旨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的“一个窗口对外”以及“一条龙”服务,率先建立起政府采购、一个窗口收费、收支两条线、建筑工程和土地交易公开招标等制度。为优化投资软环境,东莞建立并不断完善“并联”审批制度、大型企业办事优先制度、外商联络小组协调会议制度、外商投资企业集中服务日制度、关贸协调会议制度、台商联络小组协调会议制度、世界500强企业跟踪服务制度和改进机关作风等制度。良好的政务环境对东莞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海陆联动 统筹并举

东莞城市发展的陆路空间相对较小,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不能满足东莞市未来城市与发展的需求,而拥有虎门港的东莞地处珠江口,具备临海发展的基础。从这一思想出发,东莞的发展本着积极拓展城市与产业发展空间的目的,发展策略由陆地为主向海陆联动发展演变。

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海陆经济联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必须海陆产业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资源要素统筹配置、生态环境统筹治理,形成资源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实际做大做强新兴的海洋产业,科学布局临海产业,培育开发高端产业,努力构建素质高、规模大的蓝色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东莞作为电子信息加工制造业中心的基础条件,充分利用陆海之间的资源互补性,集成陆海资源,实施陆海一体化战略,进一步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东莞产智能手机占全国市场半壁江山

城市扩容在一定程度上为东莞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驱动力量,即城市紧紧围绕新莞人身份转化的城市扩容来推动东莞市的发展。在身份转化中,采取类似“绿卡制度”的模式对外来创业的、文化素质高的、有专业技能的三类人员进行户籍放开。同时,城区内积极稳妥推进旧城、旧村、旧工业区(旧厂房)的改造整合,按照集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原则,实现功能转换和产业置换;推进制造业生产环节的区外转移,在主城区的外围布置工业组团,形成价值链空间分工和区域职能分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目标聚集 以大引小

东莞的城市发展目标定向聚集,关键领域重点突破。目标聚集,指的是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选择几个而不是多个或一个关键的领域进行集中发展和重点突破,形成千钧雷霆用于针尖的战略,利用自身良好的产业承接区位与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集中资源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领先,进而变强,然后变大。

2018年,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均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7年的34.6%提升至2018年的35.2%;对规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由2017年的55.9%提升至2018年的60.6%。以信息产业为主体,形成了电子信息、服装、家具、毛织、五金模具等产业集群,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和专业镇以及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特色产业群,如虎门服装产业、厚街和大岭山家具产业、大朗和常平毛织产业、长安五金模具产业、厚街、南城的制鞋产业以及清溪、石碣、石龙、长安、黄江等镇的电子信息产业等。这些特色产业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体系,自主形成健全的行业组织体系,依托专业展会、批发采购中心拓展市场,具备一定的研发、生产、物流配套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此外,东莞还加强了镇街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的整合,实施拆旧建新、拆小建大、拆零建园,完善设施,优化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承接产业能力。完善区内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文化、医疗卫生等功能配套,改善厂区及周边环境。结合旧村、旧厂改造,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厂区布局。

“以大引小”与“以小引大”并举。集群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以小引大”,一种是“以大引小”,东莞市以前的发展道路是基于雄厚的加工基础和加工能力,通过众多加工型小企业形成的完善的生产性产业链条吸引大企业。通过“以小引大”的发展思路,东莞市产业发展的配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小企业无法带来土地等资源利用的规模效应,成为了东莞目前在空间等资源较少的现状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发展战略途径上实现由“以小引大”向“以小引大”与“以大引小”并举。

东莞拥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但是企业规模小、资源供给有限,只有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产业和高端产业上,将全局的劣势转化为局部的优势,就能够在关键领域实现快速突破,通过关键领域的突破和领先,可以占领高位,打开局面,迎接辐射,最后做大规模。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集中资源不是发展单一的产业,而是发展归核化的产业体系,兼得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两利。“以小引大”与“以大引小”并举实施的结果,就是形成“大项目吸引小项目配套,小项目集聚再吸引更多大企业”的良性循环。目前,东莞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去年,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企业合计完成增长值同比增长32%,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3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企业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4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3.5%。

动能转换 抓控跨越

从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的角度看,东莞市第二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向研发和销售环节转型。通过积极培育和引进销售与代理型或研究与开发型企业,充分利用企业掌握的雄厚研发能力或市场网络掌控能力,分别向产业链其他环节延伸,最终在企业已有的成熟市场网络中形成自有品牌的扩张,实现网络替代,进而提高优势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此外,企业原有制造业品牌的影响力对于东莞新产业品牌的培育也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新产品的产业转化基地或新产品试验基地的形式,推动知名品牌衍生品在东莞的落户,实现品牌延伸,提升产业的品牌效应。

从现实来看,东莞在保持工业规模扩张的同时,东莞工业结构也保持优化,向中高端演进的态势明显,电子信息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五成。数据也显示,2018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2.3%、38.9%,同比增长8.6%、11%。今年一季度,东莞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68.5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其中,3月当月增速是2017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

东莞市自然资源不够丰富、空间资源相对缺乏的客观实际,决定了东莞市在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上更多要走资源重整、融合积聚的发展道路。依托企业出城入园的方式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同时通过产业链的流程,促进产业按照产业联系有机组合,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提升,无论从产业资源禀赋、城市社会发展,还是产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提升,都有必要通过“抓高控低”战略,实现产业跨越发展。在具体实施中,产品、市场、资源、企业、产业、部门等六大层次,分别实施抓高端产品开发与控低端产品生产、抓国际市场拓展与控低端市场发展、抓多元化资源利用与控单一化本地资源依赖、抓大型集团组建与控家庭作坊式企业生长、抓主导产业延伸与控衰退产业再生以及抓核心部门服务职能提升与控多个部门“多龙治水”,服务产业融合积聚与跨越发展,为实现战略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中,东莞创新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8位,在全省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其中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位居全国第7位,R & D占GDP比重预计达2.55%,可见东莞保持着良好的创新驱动发展态势。今年4月,广东省2018年两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公布,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790家,比2018年增加2174家,相当于每天诞生6家高新技术企业。此外,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加速在东莞的布局,其背后折射的是科技与产业在东莞不断融合,创新要素集聚加速推动东莞产业升级。

猜你喜欢

东莞市东莞制造业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