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对策刍论

2019-08-21严高培

成才之路 2019年19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严高培

摘 要:关注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文章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等方面,探讨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干预对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9-0005-01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职业院校需要制定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还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院校的领导与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地通过心理干预来维持其正常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对策进行研究。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存在厌学心理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比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只想尽快结束学生生涯进入社会就业,因此这一群体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于理论层面的知识存在抵触情绪。部分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但受到自身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限制,在能力拓展等技能训练活动中难以取得优异成绩,导致自信心受挫,难以坚定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自卑与自尊并存

自卑心理也是职业院校学生比较典型的一种心理状态。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是因为高考失利才进入职业院校,多数认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条件没有普通高校优越,而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也非常关注学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空间有时受限,因此自卑心理在職业院校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但这些学生也有着比较强的自尊心,极为在意周边人对自己的评价,相对比较敏感,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尊重。

3.独立意识与依赖性并存

职业院校学生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意识,在面对很多问题时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是因为其生理、心理已经发育到相对成熟的程度,同时知识与经验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对家长与教师的信服度开始降低,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但与此同时,他们对学校、家庭仍旧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仍旧渴望获得帮助。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干预对策

职业院校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心理相容,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方面的问题,就应该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平时要多亲近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注重因材施教。例如,面对抗拒型学生,教师需要抱有更多的耐心,以真诚的态度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误解,逐步化解学生的对抗性与攻击性。面对一些比较自卑的学生,教师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勇于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挖掘创造潜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和荣誉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2.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为了使心理干预活动更加专业化,职业院校需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网络辅导等多种心理辅导方法及时地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要安排有经验的专业心理教师来负责心理辅导活动,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当前的学习生活与未来的求职就业,避免学生大量积压负面情绪。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惑,心理辅导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提供合理的建议,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学之余,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给学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文章,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学会化解烦恼和困难,拥有活泼开朗的性格。

3.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厌学心理,职业院校教师应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社团活动、观看教育类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团辅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与乐观心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大力弘扬吃苦、实干和奉献精神,让学生明白只有喜爱、敬重自己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才能最终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

三、结语

职业院校学生不仅承受着学业方面的压力,同时还承受着未来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因此,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预防和抵抗心理疾病的侵扰。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有着坚定的信心,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身心健康、专业技能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海,谢丹.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5).

[2]段善君.发挥价值导向功能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