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影响分析

2019-08-19许丽丽王秀精邱敏玲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满意度

许丽丽 王秀精 邱敏玲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心功能变化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分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心电图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再次PCI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两组患者LVED均较治疗前降低,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者心功能改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过程中应用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救治效果、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干预; 救治效果; 护理满意度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8.0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8-0-0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心血管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心功能进行性衰竭、心律失常、严重胸痛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如果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救治,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预后较差[1-2]。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临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抢救时间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如何缩短救治时间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虽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仍有较多地方需要改善,尽可能缩短救治时间。本研究主要是对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救治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2)均行PCI治疗;(3)均由120急救车送入院。排除标准:(1)伴有心力衰竭者;(2)伴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3)入院时已休克者;(4)伴有恶性肿瘤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7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3~69岁,平均(52.98±4.1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35~71岁,平均(54.12±5.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开放绿色通道,将患者紧急送至抢救室,护理人员遵医嘱进行常规的护理流程,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及血压等进行密切监测,在转运患者前进行电话通知,叮嘱相关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研究组患者给予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干预:(1)接诊流程的优化。在收到预报电话后急诊护理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准备,并通知急诊医生,在听到救护车鸣笛后由护士、急诊医生共同到急救中心门口接诊,并将患者快速送到抢救室,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末梢循环、呼吸、唇颜色、意识等情况进行观察,在病情初步评估完成后,继续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抢救流程优化。护理人员实施急诊责任制,分配好工作,在接诊后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协助心电图检查、抽血等,及时向急救医师汇报患者病情动态信息,由护士组长及责任护士负责抢救,完成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血常规送检,并注意安抚患者情绪,对于情绪紧张的患者给予心理指导,以使抢救效率提高。(3)详细记录抢救记录。由责任护士迅速建立患者信息化网络:包括患者既往病史、体征情况、病情变化、药物过敏史等,以便及时反映患者病情,有利于医师分析与比较。(4)转运交接。介入医生与护士应在患者入院后的5 min内到达抢救室,并与患者进行术前谈话,并让患者家属签署相关手术同意书,在转运患者前,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情况再次进行全面的评估,并详细认真填写护理记录单及转运交接单,确认无误后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将患者共同送入到心血管导管室。

1.3 观察指标

(1)救治时间:对比两组患者分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心电图时间;(2)急救效果:对比两组患者再次PCI率、复发率、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3)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4)心功能评价:在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天应用心脏超声对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者分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心电图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急救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再次PCI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术前术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两组患者LVED均较治疗前降低,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者心功能改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及作息时间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6]。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之一,其具有进展快、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抢救时间与其预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为PCI术,其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短时间内使患者血液循环重建,为了保障患者安全、明确诊断,在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完成PCI手术准备等工作中,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需要完成患者身份识别、病情评估、建立静脉通道、心电图检查、电话通知、抽血送检、转运准备等一系列工作[7-9]。如果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有序的团队合作,将会使抢救时间延误,进而影响患者的抢救效果。以往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由于不能较好的把握抢救时间,而使患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急诊护理模式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至关重要[10-12]。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干预,不仅重视急救流程的优化,还强调护理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各级护士责任明确,整个护理过程措施合理、调理清晰,确保了抢救过程的有条不紊,并优化了转运交接过程,使转运的安全性提高,避免在交接过程中出现漏洞,使护士的责任感提高,有效缩短了抢救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分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心电图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说明急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各急救过程的时间,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急诊综合护理干预中护士分工明确,护理工作有序进行,进而使救治时间缩短。在两组抢救效果分析中显示,研究组患者再次PCI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较对照组缩短,且研究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急诊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救治效果还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组患者救治时间缩短,为患者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进而使抢救效果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在心功能改善情况分析中显示,研究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短时间内实现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救治时间越短,患者获益越大。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救治效果、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郝君华,孟晓杰.急诊科AMI好转患者早期静脉溶栓再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206-207.

[2]张学萍,魏素芳,沈莹,等.多科室联合护理查房优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流程[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102-1104.

[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5):557-559.

[4]陈秀娴,关万香,陈敏,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8):4327-4328.

[5]谭妙芬.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1):86-87.

[6]王晓莉,张丽萍,张小芹,等.PDCA 循环模式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2016,35(21):53-54.

[7] Kennedy B B,Baird S M.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regnancy:An Update[J].J Perinat Neonatal Nurs,2016,30(1):13-24.

[8]田蘭松.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5):2075-2077

[9]古艳钗.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9):112-114.

[10]金学敏.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71-72.

[11]邵红,解芳.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22-24.

[12]鲍玉新.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效果分析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O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69-71.

(收稿日期:2019-01-25) (本文编辑:马竹君)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满意度
面部烧伤女性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优质护理在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观察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