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优化研究

2019-08-13张小青

山西农经 2019年10期
关键词:影响评价耕地质量土地整治

张小青

摘 要:分析了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问题,提出了从自然地质、耕地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评价耕地质量所受影响的方法,以优化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使耕地质量变化得到较好反映。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影响评价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0-005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A

1  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问题

土地整治是改善耕地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为确定土地整治给耕地质量带来的影响,需要开展相应评价工作。

在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开展中,部分学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田间道路、土壤条件、水利工程、土地平整等方面开展评价,完成相应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并通过层次分析确定各指标给耕地质量带来的影响[1]。部分学者从土壤质地、岩石露头度、有效土层厚等方面进行耕地质量评价,将原本自然质量分等数据当成常数,对工程施工给耕地分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探后通过修正原土地利用系数完成耕地质量等级划分[2]。

2  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优化

2.1  评价优化思路

在反映耕地质量状况时,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指标只能对耕地自然质量状况进行反馈,而土地整治过程中,耕地质量也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实际上,相较于环境因素,耕地自然质量变化缓慢。如果能够从环境角度对质量评价结果进行修正,能使耕地质量受土地整治影响得到更加全面的反映。

目前国家采取的耕地整治措施主要是建设排水工程、灌溉工程等,其目的在于提供较好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利用率。从这一角度来看,应从耕地经济角度展开评价分析,确认耕作条件改善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在耕作条件改善的同时,田块周围环境将发生变化,耕地生物特性等方面也有所改变,因此还应从生态环境角度评价耕地质量受到的影响。

2.2  评价对象分析

以某省土地整治区为例,该区总面积3 065 hm2,在土地整治中进行了连片集中整治,完成了灌溉排水工程、道路工程等各项工程建设。区域所在位置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在开展评价工作时,要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开展野外采样作业,对土配方施肥样点进行检测,确定耕地土壤类型分布、利用情况、肥力状况等,并完成土壤微生物碳和蚯蚓等取样。采用ArcGIS软件,完成项目所在区耕地地类图斑提取997个(比例尺为1∶10 000),能够用于开展评价。

2.3  评价方法实施

从耕地自然属性、生态环境和耕地经济等角度,对土地整治给耕地质量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完成对应指标筛选。

在耕地自然地质质量评价方面,结合以往研究经验,选取地学特征、土壤特征等指标。这两个指标相对稳定,带有“静态”特性,不会轻易因人为因素影响发生改变。

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要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可以选取耕作条件这一指标。耕作条件是否科学,关系到能否完成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继而关系到耕地能否达到高产稳产的建设目标。

从生态环境评价角度来看,还应选取健康状况和生物特性等指标。这两项指标指的是土壤污染情况和含有益微生物等情况,能使耕地所处生态环境得到较好反映[3]。

除了耕地自然指标,其余指标容易受人为管理因素影响,可以看成是“动态”指标。灌溉情况、施肥情况等,都可能给指标带来影响。

在具体实施评价时,需要对各地块的地形特征、土壤特性和耕作条件等3个指数进行加权求和计算,确定各指标分值和权重。按照式(1),完成综合评价。

式中,G指的是地形特征,S则是土壤特性,C为耕作条件,Mi和Ni分别为第i个指标对应分值和权重,n指的是评价指标个数。

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需要完成各种状况系数累加。将未受污染耕地看成是基准,按照不同標准进行累加,获得环境状况系数H。结合区域土壤蚯蚓数等生物特性均值,同样可以获得生物特性系数B。按照式(2),以3∶4∶3的比例将地形特征、耕作条件和土壤特性比值相加,然后利用生态环境系数修正,能够完成耕地质量评价。

考虑到一些因素难以进行定量化分析,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确认。在实践分析过程中,可以结合专家意见和相关资料,完成指标间重要程度的分析。按照《农用地资料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等规范,可以得到地学特征和土壤特性权重分别为0.3和0.4,耕作条件权重为0.3。

2.4  评价结果分析

从等级划分情况来看,国家自然等400分1个等、利用等和经济等200分1个等,具体可以划分为1~15等别。通过查询年度耕地质量更新评价,可以得到区域整治前耕地质量等别。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利用等,其分值在200~1 100范围之间。该区域分布有13等、14等和15等耕地,分别占88.9%、10.4%和0.7%的比例。分析发现,区域土壤以砂土为主,缺少排水和灌溉条件,缺乏基本农业设施,田间缺少道路,需要加强土地整治。

对土地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展开评价可以发现,区域耕地利用等评价分值在300~1 500范围,分布有12等、13等和15等耕地,分别占8.2%、91.1%和0.7%的比例。相较于整治前,新增12等耕地面积,且13等耕地面积明显增加,但15等耕地面积未变。对整治措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区域通过采取完善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的措施,使田块道路通达程度提高、田块灌溉保证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改善了田块土壤状况,成功地提升了耕地的利用等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作用。

在实际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应认识到土壤条件是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但其改善过程缓慢,受到各种自然地理因素限制,采取工程、生物措施进行耕地改良,同样受到耕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因此,应全方位评价土地整治给耕地质量带来的影响,使人们看到整治项目带来的长期效益。

3  结束语

土地整治工作需要长期开展,才能使区域耕地质量逐步得到提升。在实践工作中,要从自然地质、耕地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土地整治给耕地质量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以便使耕地质量改善效果得到较好反映,从而确保土地整治工作长期建设,满足人们对耕地质量的改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正灵,焦云腾,马鹏强,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价——以华池县怀安乡土地

整治项目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12):69-71.

[2]邹妮,胡倩倩,海洋宏,等.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9

(1):187-188,191.

[3]尹利娜,樊雷.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1):84-86,98.

猜你喜欢

影响评价耕地质量土地整治
残膜污染防治与可降解地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
“营改增”对国企税收的影响评价
公路沿线文化遗产影响评价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