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二级维修体制的艇员级维修能力形成分析

2019-08-05顾篷姚奕

舰船电子工程 2019年7期
关键词:艇员潜艇体制

顾篷姚奕

(潜艇学院 青岛 266000)

1 引言

艇员级维修保障是保证潜艇处于良好战斗状态的关键,近年来我海军潜艇部队执行远海任务频繁,任务时间增长,维修保障困难,如何提高艇员级维修保障水平是目前维修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潜艇遂行长期远海任务,艇员需具备以往艇船的部分中继级或基地级维修保障能力,以便及时对较复杂的装备故障进行抢修,因此对艇员级维修能力形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目前,我军潜艇部队使用基层级、中继级、基地级三级维修体制。随着新保障理念的普及,基于信息和网络的新维修技术的使用,集成化、模块化、软件化新装备的建造,军民融合的深度推进,三级维修体制已不能与之适应,中继级维修作用弱化,由三级维修体制向基层级(艇员级)、基地级二级维修体制过渡已成为发展方向。本文对在二级体制下艇员级维修能力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二级保障体制下艇员级维修的主要任务

2.1 三级维修体制下任务划分

维修级别的划分是根据维修工作的实际需要形成的,最大化地充分利用人力、物力、技术、时间和不同维修手段。根据海军装备维修的三级维修体制要求,平时,艇员级装备维修以装备的预防性检修、故障修理、检测诊断、器材管理、战备训练等为主;战时,以装备的自救、抢修为主[2]。目前的各层次维修任务划分见表1。

表1 三级维修体系下任务划分

实践表明,三级维修存在着人力物力消耗大、维修周期长、费用高、战时易摧毁等一些缺点[3]。

2.2 艇员级维修能力需求分析

美军艇员级维修主要任务是:负责系统的清洁等简单维修,负责系统操作性试验与诊断及组件的预防性维修,修复性维修,协助更高级别修理机构工作,对其他机构完成的维修工作进行质量检查,记录推迟和已经完成的维修活动[4]。我军艇员级维修在修复性维修能力上有明显欠缺,维修活动只能对部分装设备实现功能性恢复,不能实现总体性能恢复与提升,部(附)件修理与更换、线路和结构件的修复、一般故障的原位修复等工作比较依赖中继级修理单位,这制约了艇船装备可使用水平[5~6]。

二级体制下的艇员级维修能力应胜任远海任务需要,艇员熟悉装备的结构组成和保养要求,具备系统层面的故障排查方法,能够准确描述故障现象、定位故障点、分析故障原因、制定修理方案,具备独自排除较为复杂的技术故障的能力。

由于目前艇员级修理能力弱化,基地级修理时间、空间、手段受限,中继级修理单位除承担中继级维修任务外,还承担部分艇员级维修任务和部分基地级修理任务,如某技术保障大队承担某型核潜艇计划性修理的过程参数柜检修、核保护系统检修等多项修理任务。随着潜艇维修性设计的改进、维修设备的智能化、军民融合的深度推进,中继级维修任务应拆分到基地级维修和艇员级维修中去。

2.3 二级维修体制下任务划分

二级修理体制有利于明确任务划分,优化修理资源,推进军民融合。艇员通过接受成体系的维修技能培训,加强艇员级维修作业水平,形成远海任务保障能力。装备维修的二级保障体系下,各层次维修任务见表2。

表2 二级保障体系下各修理层级任务划分

3 艇员级维修能力生成分析

艇员级维修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拥有准确辨识技术保障需求和有效运用技术保障手段方面的技术能力,全面达到二级维修体制下艇员级维修保障能力,能够解决远海任务期间可能出现的复杂技术问题。艇员维修能力的训练需符合装备实际故障规律,应根据装备实际故障规律划分艇员级维修能力生成阶段。

3.1 潜艇装备故障分析

实践证明潜艇装备故障属于渐发性设备故障,其故障形成的一般过程见图1[7]。

图1 潜艇装备故障形成一般过程

潜艇装备在经过一段工作时间后,其输出参数X随时间变化达到了极限允许值Xmax,装备便发生了故障。潜艇装备在制造或修理中所赋予的工作参数f(a),如潜艇主机的功率和燃料消耗率,都不可能是一个定值,它相对的数学期望值a0有一定的离散度。随着装备使用时间增长,其工作参数劣化表现为缓慢的进行过程,在经过某段时间T间隔后,工作参数才开始变化。T间隔是一个与磨损或损伤的积累或外因作用的有关随机量,它也具有一定离散度。装备工作参数X变化过程与装备各个零部件的磨损或损伤的变化速度有关,即装备工作参数的恶化速度VX为各零部件磨损速度V1、V2…Vk的函数。装备工作至t=T时,输出参数X的分布规律f(x,t)如图1所示。同时也确定了装备工作至t=T时工作参数超出极限允许值Xmax的概率,即装备在t=T时的故障概率F(T)=1-P(T)。

3.2 艇员维修能力生成过程分析

不同装备工作参数变化的时间T间隔不同,装备工作参数的恶化速度VX也不同,导致装备间发生故障时间差别较大。根据潜艇装备故障模型,结合潜艇装备工作实际情况,将潜艇装备状态分为四个T1~T4阶段,相应的艇员维修能力生成分为P1-P4四个阶段,如图2所示。

T1阶段装备工作参数稳定,装备运行良好。在T1阶段内,艇员以原理学习、现场观摩为主,做好维修技术准备工作。通过接装时厂家与军队院校的培训,构建完整的艇员级维修队伍,艇员应掌握相应修理规程,监测装备状态,开展维护保养,准确判定装备是否正常,辅助修理机构作业。艇员级维修能力进入P1阶段,即艇员级维修能力开始形成。

图2 艇员级维修能力形成过程

T2阶段开始,装备运行一段时间后,部分T间隔时间短、恶化速度快的装备出现故障。此阶段修理机构应培训艇员掌握基本维修技能,开展多层次的维修训练,要求艇员能针对一般故障形成合理的修理方案,熟练掌握一般故障件的拆装、更换、修复。随着执行任务增多,装备使用强度增大,常发故障基本暴漏,通过经验积累与维修训练,艇员解决常发故障和保障典型任务的能力已经形成,艇员级维修能力进入P2阶段(艇员级维修能力基本形成)。

T3阶段是艇船服役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部分恶化速度较慢的装备其输出参数也达极限允许值Xmax,装备出现故障。这个阶段修理机构应结合计划修理对艇员进行较高层次的维修技能培训,艇员可以开展需简单外场设备的出舱修理、部(附)件修理与更换、线路和管路、结构件的修复,减小对伴随保障人员的需求。此时偶发故障、复杂技术故障出现,通过解决此类问题,艇员维修能力进一步加强,具备远海执行任务能力,艇员级维修能力进入P3阶段(艇员级维修能力完全形成)。

T4阶段为装备老化阶段,在艇船服役中后期,部分寿命较短的装备或装备部件进入老化期,艇船故障率逐步增大,此时艇员已备一定的深度修理能力,通过对老化设备的排故修理,艇员对装备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化,能够完全承担远航期间的主修活动,提高艇船自持力,不再依赖伴随保障人员,艇员级维修能力进入4阶段(艇员级维修能力更加深化)。

4 艇员级维修能力形成的“六要素”法

艇员维修能力形成需要科学组训和相应的资源支持,共划分为六个要素,通过此“六要素”支持,可保证艇员级维修能力有效形成,具体情况见图3。

图3 艇员维修能力形成“六要素”图

1)“人力”要素

加强生产厂家、修理机构、军队院校、军内专家与艇员级维修队伍的对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进行装备全寿命周期的维修指导工作。涉及教材编印、维修培训、技能鉴定与资格认证、维修训练、竞赛比武等。

2)“技术”要素

注重新老技术的结合使用,开发拥有良好人机交互的模拟平台,加强装备状态监控技术、智能BIT技术、PMA(便携式维修辅助装置)技术与远程测试等技术的研究,采用实装模拟和虚拟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维修训练[8~9],实现在维修活动中对时间、地域限制的突破,提高维修训练效果与维修效率。

3)“资源”要素

重视维修保障硬件建设和技术手册数字化建设,其保障资源涉及维修场所、艇上维修设施设备(含修理工装、仪器仪表、检测设备)、技术资料(含图纸资料、维修手册、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维修器材等方面。

4)“演训”要素

考虑装备故障特点、艇员管艇周期、计划修理时间等多个因素,建立成体系的修理能力培训、训练、考核制度。重视技能培训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建设,维修课件采用灵活的模块化设计,形成整体训练方案,使艇员在步入维修岗位前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10]。科学组织训练考核工作,坚持以考促建、严格考核标准。

5)“法规”要素

健全相关的法规章程,细化《舰艇条例》等现有对艇员级维修范围界定笼统的制度,制定《某艇艇员级维修管理规定》等专门制度[11]。完善艇员维修队伍建设,正规维修活动,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发艇员主观能动性,确保艇员级维修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6)“心理”要素

针对艇员任务重、训练多、压力大的特点,积极进行长期深入的心理援助,科学筛选心理状态稳定的艇员,在平时进行有效的心理适应训练[12],恢复和保持艇员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艇员级维修能力的形成,提升部队战斗力。

5 结语

随着我军潜艇部队遂行远海任务日益频繁,其三级维修体制转向二级维修体制已成为发展趋势。二级维修体制有能有效提高维修组织、管理的效率,减少维修保障的费用,发挥艇员维修主观能动性,提升艇员维修水平。艇员级维修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潜艇持续作战能力,符合我军未来海战场任务需要。

猜你喜欢

艇员潜艇体制
十分钟读懂潜艇史(下)
潜艇哥别撞我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十分钟读懂潜艇史(上)
潜艇跃进之黄金时代
还有谁不知道新冠大流行?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潜艇水下逃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