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原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19-07-25庞嘉龙

农家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产业食用菌问题

庞嘉龙

摘 要:针对原平市食用菌产业目前生产、销售、管理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指出了当前食用菌产业存在的几个问题,结合原平市的实际情况,从6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问题;对策

原平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属大陆性,北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适合多种食用菌的栽培温度。笔者通过调研和分析原平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发现了制约产业向前发展的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促进原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旨在促进原平市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原平市食用菌产业目前现状

1.生产规模和生产形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原平市的食用菌栽培户有二十余户,从业人员100人左右,全部采用日光温室生产,约有90栋(原平市菇农所用日光温室约320m2为一栋计算温室数量)温室,生产菌棒约100万包,产量超过150万kg。

2.主栽的品种以平菇类为主,品种单一。原平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属大陆性,北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温差大,适合多种食用菌生产,但原平市近年来一直以平菇栽培为主,而且以中低温黑平为主,虽然有零星香菇、鸡腿菇生产,但技术不成熟、品质差、产量少,难以形成对外地区销售的规模;对本地消费市场也培育不足,难以销售,经济效益不佳,改为平菇生产。

3.产品全部本地鲜销,外销和仓储加工环节没有。原平市菇农种植以平菇为主,仅有极少量香菇、雞腿菇、双孢蘑菇生产。平菇以鲜食为主,且平菇不易贮藏,长途运输,成本增加,对外地区销售不易。本地生产以小农为主,规模小,缺乏信息等,平菇产品只能本地鲜销。

4.设施简单、传统工艺生产为主。原平市食用菌生产者大都采用传统手工操作,仍然采用手工操作工艺,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设施几乎全部是土墙温室,菌包生产、接种、菌包培养、出菇场所等集于一个温室或者相距很近,病虫害极易交叉感染,防控能力很弱。

二、原平市食用菌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府部门对食用菌产业发展重视度不够和扶持力度偏弱。食用菌作为生态农业、农业循环清洁生产的重要环节,目前没有得到原平市政府的重视,也没有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强农、惠农和富农的支柱产业来抓,食用菌产业是完全靠菇农自发形成和靠市场调节自我发展,缺少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因此食用菌产业也缺乏规模发展的原动力。

2.缺乏必要的组织结构和科研机构。多年来原平市食用菌产业没有食用菌协会、食用菌生产指导中心、 食用菌供销合作社等行业组织机构,导致食用菌产业的盲目发展,闭塞发展,缺乏与外界的技术交流、产业观摩,市场信息共享,造成食用菌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等,行业内组织生产不协调、市场产品供应失衡等,阻止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3.菌种外购为主,质量、适应性无法保证。目前原平市栽培户使用的菌种主要来自山东、江苏、河北、河南等食用菌产业发展大省,由于地区气候的差异性,没有经过本地驯化,为生产带来极大地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大多数菇农订购一、二级菌种,然后自繁栽培菌种,设施简陋,菌种质量得不到保证,往往给种植户带来产量和生产效益不稳定的影响。

4.缺乏大量的科技人才及技术培训。原平农校食用菌示范中心作为原平市唯一的食用菌专业性研究单位,由于李志超、杨珊珊两位食用菌专家退休,无人再组织食用菌知识培训、技术推广工作。

5.从业人员生产菌类产品标准低。栽培户基本没有经过食用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大多数是跟有经验的师傅学习一段时间或者咨询一下有经验的师傅一下便从事生产,在生产中摸索一套自己的经验,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导致生产时常失败。在销售过程中,以利益当先,为增加效益,将采收的产品泡水出售,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等行为,使健康美味的菌类饮食不安全。

6.无食用菌龙头企业引导产业发展生产。原平市缺乏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建立,使生产与销售、市场供需严重脱节,增加菇农的市场风险,制约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7.缺失食用菌原料厂。原平市丰富优质的食用菌原料除了部分玉米芯由食用菌栽培户自行购料、粉碎利用,其余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原料厂的缺失导致食用菌种植户生产劳动量加大,生产计划受到影响,投入加大,生产周期长,不利于区域食用菌产业长足发展。

三、加快原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政府要正式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意见,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和重点,制定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需要举全市之力、集各方力量,以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以菌包场建设为支点,组织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其根本出路是实现机械化、工厂化生产。建议建立一个食用菌培养料制作中心,工厂化生产培养料、覆土材料等,开展专业化服务,不仅能解决一家一户劳动紧张、劳动强度大的难题,而且可提高培养料的制作质量。

3.培育打造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链条延伸。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伸向食用菌原材料基地,龙尾深入食用菌栽培户,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不断实现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龙头企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市场效应,一头连接千家万户,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打通产品销售渠道。

4.加强科研、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加强食用菌科研机构的建设,加大投入,集中人才和设备,建设食用菌科研中心,进行食用菌新品种的引进示范,食用菌母、原种的生产,野生食用菌资源的选种和人工驯化,轻型节本栽培技术的研究,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加工包装工艺的研究,食用菌特色菜谱的研究,栽培下脚料和废料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5.引入精深加工产品企业,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根据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食用菌产业由生产初级菇类产品向着药品、保健食品、营养化妆品、生物制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征用、项目立项、税收优惠、出口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

6.不断开发本地野生菇类,推广新菇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原平市东山、西山地区本地野生菇类丰富,如牛肝菌、羊肚菌、猪苓、黄伞、木耳、银盘、香杏菌等都是珍稀菇类,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发挥忻州市原平农业学校和忻州市沐野食用菌研究所的科技优势,积极开发、引进适合原平市发展,又有市场前景的新品种、新菌株, 同时投入经费,通过试验示范不断地推广新菇种和新品种。

猜你喜欢

产业食用菌问题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