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不带地球,我们都是流浪者

2019-07-23刘慈欣

航空知识 2019年4期
关键词:比邻星灾变星际

Q: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对于太阳灾变的考虑并不多。我记得中学课本里一直说太阳是正处于壮年的恒星。那么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把太阳灾变作为《流浪地球》的大背景呢?

大刘:太阳从目前的天文学观测来说,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灾变。主星序的演变是相当稳定的,时间跨度以亿万年计。从科学角度讲,我小说中的太阳灾变在人类可预见的未来是不会真正出现的。我仅仅是从科学幻想角度作了这样一个设定,当时本来准备写作6篇小说,为人类设定多种逃生方式。《流浪地球》只是其中一篇。其实我最终只完成了两篇,一个是《流浪地球》,另一个是《微纪元》,这两部作品的电影改编权全部被中影集团收购。太阳的终极未来肯定出现那样吞灭地球的氦闪,虽然“现在位置上的地球上的人类”不大可能会经历到,但是这种推演结论却是科幻创作所追求的“可能性”之一。事实上这也是科幻创作的一种手段,就是把科学理论上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浓缩到可预见的未来,作为一个基本符合科学逻辑的设定而已。

Q:过去的科幻小说中,在地球遇到巨大灾变时人类遇到集体跑路的情况不少。但大多数是利用各种超级飞船或太空城。这种集体迁移的巨大问题在于生态圈的体量与自稳定能力的矛盾。目前人类也在试验各种星际旅行的自维持生态圈,您如何看待这种技术?它是否可能应用于大规模太空城?

大刘:科幻不是预测未来的文学,它是可能性的文学,是把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刚才我提到太阳灾变背景下的系列创作计划,本来是打算把各种可能性都排列出来,其中也考虑过人类搭乘飞船逃离方案,但是我最终没能完成。至于《流浪地球》中这种给地球装上发动机让地球去流浪,虽然在科学理论上存在可能——你如果有足够的力量,确实可以把地球推走,但是在工程學上几乎不可能实现。但科幻作为一种文学,除了考虑合理的科学逻辑,还有美学的追求,要追求一种科学技术的美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给地球装上巨型发动机,把它变成巨大无比的生态方舟,踏上漫漫旅途,这本身就体现了强大的科学技术美感。在我的心目中,这只是科幻小说的文学表现,如果真的从工程学角度严肃思考,我过去一直认为绝对不能成立,但后来我逐渐认为这也并不是完全虚幻。一些科学家也在严肃考虑这样的问题,比如利用其他星体的引力逐步改变地球的轨道。天文观测发现宇宙中的确存在流浪的行星,有些行星运行的速度还非常高,我们甚至无法知道它们是如何达到如此高的速度。

Q:地球的刹车和征途都相当悲壮。地球的刹车造成了海啸、洪水、地震、火山等一系列地质灾难。如果不刹停地球的自转,那么是否有可能让地球直接踏上跋涉之旅?比如把所有发动机安装在地球的两极?

大刘:其实按照航天工程的技术逻辑,地球不需要非得刹车才能踏上旅程。就像一些网友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确可以考虑把发动机安装在南北两极。虽然北极是大面积的海洋,可能实现的难度大些,但南极还是有陆地,工程上可能更方便一些。我在作品中构想的先刹车再流浪的方法,其实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地球刹车所带来的一系列巨变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重大影响,这同样是一种科幻创作上的美学设计。如果今天我们讨论让地球走上流浪之旅的问题,那么可能会有更高效的技术方案,比如利用人造方法制造引力场,从而改变地球所处的引力环境,进而让地球的运行轨道产生变化。总之,利用火山一样高耸入云的金属喷管通过反冲方式把地球推走的方式,会让读者体会到更多的机械力量之美。

科幻作家刘慈欣,其架构宏大的作品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科幻文学的社会认同感。

Q:把地球这种体量的行星变成飞船,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大刘:最大的问题是能量。按照目前人类可以使用甚至想象的能量提供方式,我们几乎可以确定无法推动地球这样体量的行星。我曾经和一些科学界人士讨论过这一话题,一种看法是即使利用核聚变消耗掉地球上表层大部分物质,可能也很难实现通过反推方式推动地球去流浪宇宙的构想。过去构思这部小说时也受到一些惯性思维的局限,那就是只有地球这样体量的巨型生态系统,才能为如此多的人类进行长期星际旅行提供生存保障。但实际上如果人类有能力推动地球,那么理论上也完全可以制造超乎想象的巨型星际飞行器,在体量上未必不能接近行星级生态系统。

Q:如果地球真的这样去流浪,并且把目标确定为比邻星,那么星际导航会不会是一个难题?

大刘:星际导航应该不是大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存在于如何飞出太阳系,比如可能需要围绕太阳运行很多周,逐步通过地球发动机借助引力加速实现变轨,最终达到逃逸太阳系所需要的速度。在地球发动机推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考虑。只要飞出了太阳系,地球到比邻星之间应该不会受到太多其他天体的干扰。但进入比邻星星系之后,由于其他行星系统的干扰,可能轨道的控制会变得比较复杂。不过这已经不是完全需要科幻小说解决的问题了。

Q:以现在人类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准确地预知宇宙灾变还是未知数。即便做出准确预知,人类群体之间的认知分歧也会成为集体行动的障碍。就像您的作品中表现的叛乱一样。如果人类真的面临一场未来灾难,您觉得人类文明是否强大到经得起这种数个世纪的颠沛流离?

Tips

星际行星,或称为流浪行星、孤儿行星,粗略地说是不绕任何恒星公转的行星,它们原本绕着自己的恒星公转,受到其他行星等天体的引力影响后被抛出该星系,流浪于星系或宇宙之中,2011年科学家利用重力微透镜法首度证实星际行星的存在,并推测银河系内木星大小的星际行星数量有恒星的两倍之多。

大刘:目前人类文明的形态是按照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所演化的。如果未来地球的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人类文明的形态可能也会随之变化。当全人类的生存问题以极为冷峻的形式出现时,人类文明中各种组织、民族、地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分歧可能会降为次要矛盾。这样人类群体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整体文明成果去对抗灾难,求得生存。生存还是灭亡,可能会是促使全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挑战。至少目前人类文明的状态不足以应付电影中所描述的天文灾变。《流浪地球》原作中对“飞船派”和“地球派”之间矛盾的刻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人类群体内在纷争的一种表现。其实带不带地球,我们都是宇宙中并不够伟大的流浪者,这是—个事实。

Q:您也是一位航空航天科技的关注者,您对近些年来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有怎样的评判?

大刘:与航空相比,科幻作者往往更关注航天。因为航天所涉及到的星际航行和宇宙命题,能为他们提供巨大的创作可能。然而以一个科幻创作需求来评判,航空航天技术在近几十年来的进步仍然显得比较缓慢,远不及lT技术那样进展迅猛,这可能因为lT基础技术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工程产品的实現可能性和选择性。与之相比,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更像是逶迤蛇行。我们对于飞行器的推进理论都还是建立在几十年前乃至更早的技术架构上,并没有革命式的突破。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站在近几十年来基础科学研究所累积的平台上,人类已经摘取到了航空航天领域那些所有能够摘取的果子,剩下的果子可能是站在脚下高台上的人类所无法触及的,人类要做的也许是在基础科学领域继续做长期艰苦工作,把这个台子筑得更高,才有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那时候科幻作者可能就会有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责任编辑:武瑾媛

Tips

《流浪地球》中描述的地球流浪五步走

1刹车时代

地球发动机产生沿自转方向的逆向推力,让地球逐步停止自转。

2逃逸时代

推进发动机全功率工作,让地球加速到足以逃离太阳系的速度。

3流浪一时代Ⅰ

地球继续加速,经过外太空向半人马座比邻星进发。

4流浪时代Ⅱ

地球发动机改变推力方向,一方面为地球减速,另一方面让地球重新开始自转。

5新太阳时代

地球进入环比邻星运行轨道,成为比邻星的新卫星。

猜你喜欢

比邻星灾变星际
“飞往比邻星b”计划发回第一条信号
智慧、魅力,未有的补充以及“灾变”
星际打劫案
灰灾变多项式模型的小麦产量预测*
宇宙生命的灾难
“穿越星际”去上课
比邻星b
与激光聚变、自然灾害和深空探测等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斑图和轨道稳定性研究2013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