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的摇篮

2019-07-22刘西鸿

商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女儿考题试题

刘西鸿

中法两国不是教育路径不同,而是对教育整体理解不同:法国着重培养“伟大的心灵”,中国着重培养“有用的人”。

获奥斯卡奖的电影《鸟人》上映时,我和小女儿去看了。电影讲述人生中确实是有一些重要的时刻,但理想和现实有太大差距。米高·基顿变成大鸟自由自在地飞翔,电影最后他真的飞起来了。散场时我们一度沉默,小女儿忽然问: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过去还是未来?我不假思索说:当然未来。你想吧,人类在科技发达时代肯定更加享受生活。而她却说:未来科技发达,生产力进一步解放,贫富差距将更加悬殊,富人将愈加愚蠢,穷人将愈加暴力,阶级分裂更彻底,架构将会崩溃,社会会翻个底朝天。

十八岁小孩子此时也神情忧忡,和我谈起那本刚出版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由四十一岁的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所著,论述关于18世纪以来欧美世界财富收入不均的问题,提议设立全球累进财产税系统以促进平等,避免大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我的小女儿,中学的哲学课成绩总在中等以下,自称学渣。今年到高中毕业会考了,她马上就要迎接第一场哲学考试。哲学考试于法国高中毕业生,无论是文理科、经济类还是艺术体育类都必须经历,而且永远被安排在各类科目中的第一场。我本是法国高中哲学试题的发烧友,但每年拿到试题想试一番,都打退堂鼓:做不了试卷。

法国毕业生哲学试题在国外也被热议。其实法国高中毕业前一年的语文大考也非常“哲学”,高中毕业后两年的预科大考也很“哲学”。这类哲学题看多了,我渐渐也明白是一个老套子:老师评分有固定的规则,考生答题也有固定的格式。我看到小女儿前几个月哲学模拟考试试卷:“假如生活是美丽的,艺术还存在吗?”她得了12分,等于中国的60分,差强人意。翻看她的答卷,首先从题目上否定了“生活是美丽的”,开头对人在生活中的需求、意愿和欲望一一做概念解释,接着解释“艺术”的概念:“艺术是通过人的想象力、技巧和经验创造的,是情感和美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写了足足六页纸。当中引用了柏拉图灵魂说的“欲望”,引用了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庇护神佛朗索瓦一世和米开朗基罗两人的故事,还引用了法国作家路易·阿拉贡的诗歌《断肠集》,十分切题。最后首尾呼应,用“无论生活是否美丽,艺术都应存在”做了结论。答卷从破题、承题、起股到大结,都遵循八股格式,搭架数段,可算完满。但每次9分1()分,最多12分的中下成绩,令她不但没有“思想者”的自豪,还使哲学成了她得过且过.寻求逃避的课程。我相信这样的高中生在法国不少,看到哲学老师进课室他们就脑瓜子发紧,哲学考试实际变成一场必须应付的仪式,如喜宴中嘉宾必穿的礼服。

18岁是最后的少年、最初的青年,对世事本能地好奇积极,同时反叛好斗。真正的哲学思考,我们普通人极少能够诠释。法国的哲学教育也就有了令人沮丧的时候:得零分的学生总会出现。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对此有特别见解,他认为中法两国不是教育路径不同,而是对教育整体理解不同:法国着重培养“伟大的心灵”,中国着重培養“有用的A。培养“有用的人'没有错,但如果自小缺乏“伟大心灵”的培养和滋润,教育会沦为人在市场竞争中夺取有利地形的工具。“哲学”在法国教育中具有统摄性,它被摆在一切学科之上,我们看到的法国中学生的哲学考题,貌似高大上,实际是对抽象问题的现实思考,引导年轻孩子关注的是“意义',而不单只是“知识”。

近年中国部分省份高考生的语文作文考题也具有哲学意味:“我的时间”(浙江卷)、“回到原点”(广东卷)、“人生的方圆之间”(湖北卷)、“造就和谐自我”(上海卷)。2011年上海考题“一切都会过去/都不会过去”就把犹太王大卫戒指上和契诃夫小说人物戒指上的两投著名铭文相提并论,留给考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当考生被要求“就莫言等作家被挑错别字、他们虚心接受,自选角度撰文”“阅读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节选,计二十五分”这些命题时,这是神也不知怎么发挥的试题。出这样考题的老师们,或者是自己偷懒,或者是低估和捆绑了中华民族18岁少年的智力。

猜你喜欢

小女儿考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家有小松鼠
特别的考题
股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