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段目标的“小初”作文教学“三通”

2019-07-22郑文庆

江西教育B 2019年6期
关键词:记实小初学段

郑文庆

新课标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那么,如何开辟“小初”对接途径,促进作文教学实现“三通”呢?

一通:课标理念对接,弥合目标间的脱节

从新课标阶段目标来看,在四个学段中,“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表述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作文”:第一学段是“写话”,第二、第三学段称“习作”,第四学段叫“写作”。为何第二、第三学段称“习作”,第四学段叫“写作”?到底是文字描述不同,还是实质内涵存在差异呢?如果不一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概念内涵:从模仿到创造

从字面意义看,“习作”解释为练习写作,“写作”则解释为写文章。从引申义看,“练习写作”是熟悉的,是一种模仿,可以旧瓶装旧酒,也可以旧瓶装新酒;“写文章”则是陌生的,是一种创造,是“新瓶装新酒”。我想,这不是文字的游戏,不是凭空猜想、主观臆断,也不是编者的疏忽,而是理念的蕴含。这可以从新课标的阶段目标得到验证:前三个阶段目标自始至终未提到“独立”一词,第四个阶段目标才首次提出“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二)作文目的:从自己到他人

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四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从上述四个阶段目标可以明显看出小学和初中“作文”目的的变化过程。第一学段为培养兴趣,内容开放,形式灵活,目的是“对写话有兴趣”——激发兴趣,能写就好。第二学段为增强自信,毕竟兴趣是短暂的,仅仅培养作文兴趣是不够的,因此,第二学段提出了“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但与第一学段一样,还是以“我”为中心,题目由“我”出,内容由“我”写,形式由“我”选,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体验到作文并非难事,从而乐于表达,增强自信。第三学段,“我”“他”融合。如果说第一、第二学段的作文完全是以“我”为中心的话,那么,第三学段就是“我”中有“他”、“他”中有“我”了。这种变化,旨在向学生传递一种观念:作文不仅仅是自己表达的需要,还要给别人看,是与人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第四学段,考虑他人。通过小学三个学段的学习,学生的作文兴趣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增强,自由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进入初中后,作文重点转到“他人”,“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即按照写作目的选择材料,确定类型,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并注意阅读对象,写出适合读者阅读、让读者乐读的作文。

二通:作文范围对接,弥合内容上的裂缝

倘若作文目的“为什么写”解决的是第一个问题,那么,作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则是“写什么”,即内容问题。

(一)观察能力:从表象到特征

小学高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初中阶段: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解决内容问题,首先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以此丰富并积累作文素材。同样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小学高段与初中阶段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一,广度不同。小学重在“留心”两字,只要做到留心周围事物,乐于观察,养成习惯;初中则重在“多角度”上,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方法观察事物、生活,发现事物、生活的丰富多彩。第二,深度不同。小学观察的目的是丰富自己的见闻,以期达到数量上的积累;初中则对观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捕捉事物的特征”。从表象走向特征,是一个从“数量”到“质量”深化的过程。第三,效度不同。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观察积累的作文素材是零散的、肤浅的、表象的,只要在习作时能表达出来即可;初中阶段则要求在积累写作素材的基础上,“有创意地表达”,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变化,其核心也是从表象走向特征。

(二)作文体裁:从单一到多样

第二学段: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第四学段: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作文体裁如同衣服的款式,如果款式不搭配,穿起来就觉得别扭。所以写作时,要明确不同作文体裁,才能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对小学生来说,作文体裁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就可以了。对初中生的要求则相对较高——记叙文,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说明文,能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来解释、说明、分析事物,做到明白清楚;议论文,能列举理由、借助例证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意见,力求做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结论令人信服;应用文,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写书信、日記、便条、启事等常见应用文,做到内容符合事理,说话明白得体,书信格式正确等。

三通:教学方式对接,弥合方法上的断层

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写文章的第三个问题——“怎样写”,即方法问题。

(一)表达方式:从自由到规范

第一学段: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学段: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第三学段: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第四学段: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从以上四个阶段目标可以看出,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小学阶段的要求很低,非常自由,形式上“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内容上“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但到初中后,要求相对较高,一是选择表达方式: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说明文以描述、列举为主,议论文以说理、辩论为主,应用文要求格式正确、叙事明白。记叙文中,写人、记事、状物又各不相同。写作时,要按照文章的中心来确定表达方式。二是合理安排材料:确定作文内容以后,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安排材料,哪个先写,哪个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是顺叙、倒叙,还是插叙,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写作提纲。三是丰富表达方式:为了彰显文章的深刻性,让文章更加生动、活泼,要充分运用联想、想象,采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训练重点:从记实到记叙

从字面上理解,“记实”的意思是“记录真实情况”,依此类推,“记实作文”就是记录真实情况的作文。如果把“作文”理解为写文章,那么,只要没有虚构,连文学概念上的纪实文学都可以当作“记实作文”。只不过第三学段阶段目标如此描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一个“简单”就限定了小学生写记实作文只能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在行为上又进一步限定为 “能写”,而不是“学会”,又降低了要求。因此,小学高段的记实作文属于“习作”,是初步学习、练习写记实作文,不能等同于记叙文。首先,它不是“记叙文”,而是“简单的记实作文”。新课标规定,到第四学段才“写记叙文”。其次,记叙文是作文的一种体裁,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法的作文。记实作文不是体裁,是一种记录真实情况的作文,也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下来的习作,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需要记叙就记叙,需要描写就描写,是那么活泼,又是那么充满灵性。再次,具体要求不一样。记实作文要比记叙文的要求低多了(具体要求如上“阶段目标”所述)。最后,“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是在中年级“不拘形式”基础上的提高,而且提得不是很高,仍然含有淡化文体的意思。而写记叙文必然会用到记叙、描写之类的写法,如果因为强调文体影响了表达和交流,使文体成了学习表达和交流的障碍,还不如先不管什么文体而放开手脚学写记实作文。然而,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几乎都是把记实作文当作了记叙文,就连中年级和低年级都以记叙文为标准,这样做,显然有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之嫌。学生的学习困难增加,结果无疑会贬损他们乐于习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此,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写、会写、乐写作文,做好从“记实”到“记叙”的过渡、对接,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三)作文修改:从主动到习惯

第二学段: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第四学段: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从以上学段目标可以看出,新课标把作文修改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小学中段开始就要求修改作文,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然而,现实的作文修改状况令人担忧:学生尚未完成作文就想玩了,哪有心思修改。即使教师批改了,大多数学生也只是看看分数,懒得对照批语认真修改。至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对照“小初”阶段目标,个中差异显而易见:一是习惯要求不同,小学只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初中则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二是修改要求不同,小学只要求“语句通顺”,初中则要做到“文从字顺”。

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完成作文字数从量少到量多、作文速度从慢到快的转变:小学“课内习作每学年16 次左右”“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初中“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等等,都有程度上的不同。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既要明确新课标的“保底”目标,不能浅尝輒止,又要注意各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不能随意拔高,还要注意从起始目标到终极目标的循序渐进、有效对接。只有这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稳步提高。

猜你喜欢

记实小初学段
记忆传承 薪火永递——张纯如纪念馆五年记实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小初的火车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斋名记实
情系下一代 艺苑新花开:青春励志剧《春天的童话》(新版)排演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