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阅读教学实践看教学力的提升

2019-07-22刘国兰

江西教育B 2019年6期
关键词:曾巩教研阅读教学

刘国兰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已成为一种共识,引起了教师广泛的研讨和关注,甚至有学校将其提至“课程”的高度,这有助于教研力的提升。作为一名初中一线语文教师,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理念和教研成果的转化,实实在在地让阅读走近学生。

今年又是教初一,望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和清澈的目光心里真高兴,还是延续以往的教学思路:检查预习,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探讨思路,分析情节,感悟情感,延伸拓展。两周后就发现了许多问题。孩子们的字词积累由着小学而来的习惯能较好地掌握,但是由于小学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孩子们做阅读理解基本上在文中能找到答案,而一看到初中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基本傻了眼,竟然无从下手。因孩子们自身年龄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孩子们对生活对情感的感悟能力太差了。笔者和家长们沟通,说孩子们课外书看得少,孩子们生活阅历少,但家长们普遍反映自家孩子会看课外书,喜欢看课外书,大人也会带孩子去旅游等。那怎么一到初中就难以适从,特别是上语文课时抛出一个问题,总是停留在表面来思考、作答呢?我的感觉是孩子阅读是浅阅读,孩子思考是浅思考。学校为此也进行了各种教研尝试。面对班级孩子的这些情况,我要怎样做?我又能做些什么?过福堂老师把教研力和教学力分别作为教育教学的道和术来看待,认为“教育教学的道应该是指教育理念、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术是指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策略,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技巧。”“教学力作为术,面临的就是对道的再创造问题、细化问题。”这给我很大启发,于是我开始了摸索。

一、拓展阅读空间

首先,我特地在教室设置图书角,让阅读不再拘泥于课本,让阅读不再拘泥于课堂。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县级中学,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我们县里有蜜橘这一产业,全县每年十月至来年的二月百分之七十的人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家庭教育情况堪忧,很多孩子课外阅读较少,而且也没有人指导其进行深阅读。所以我借助图书角这一平台,将自己家中订的杂志带进教室,也发动学生将自己家中的杂志带来,这些书目都是我把关的。让孩子课间读,自习课读,周末带回家读。这些都是利用片段化时间来阅读,而且读的也多是一些文摘类的。通过图书角初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

二、突出精读分享

有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还要引导孩子们精读一些内容,通过理解思考,形成一定的自我倾向。我开设了个读分享课。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做过尝试,初一、初二年级的孩子我都会带着他们走进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然后布置一篇摘抄,可是一节课时间有限,孩子只是匆匆做完摘抄,根本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这学期在开设图书角的基础上开设了阅读课,让孩子们进行个讀分享。每个孩子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小说介绍给大家,其目的是让没有看过这本小说的孩子通过你的介绍大体了解这本小说的内容,通过分享达成共同感受,而且形式可以多样化,或重点讲故事中的一个你喜欢的人物,或分享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情节,或让大家认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或共同感受书中的一份情感,或透过小说知晓一个历史时代,或朗读其中一个难忘片段……没有想到孩子们热情高涨,认真对待,分享的内容都带有个人的感情倾向。我每周都会因这节个读分享课而感动,而惊讶,这节课也成了孩子们最期盼的表现自我的课。

饶某某,一个内敛的男孩,他分享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先介绍了作者,强调是“硬汉”,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然后给同学们讲了这个故事,使我感动的是他将故事与作者人生结合,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孩子们都听得入神,因为很多孩子仅仅是看过小说,但不知道其实这也是作者自己的写照,真不错。

徐某某,一个阳光活泼的姑娘。她分享《青铜葵花》,她首先朗读了其中的几个片段,那个主人公迷茫的内心独白,孩子深情的朗读深深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情节形成了互动。然后徐同学将故事情节讲述,也抛给大家问题:“怎么会这样?”其实这部小说是以“文革”为背景,于是接下来我给孩子们简单讲了“文革”这一特殊历史背景,讲述了“创伤文学”,相信孩子们都愿意听。是个读分享让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也有了充沛的情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这样的例子以各种形式给了我惊喜,最大的变化是每一个准备分享的孩子不再是简单粗略地阅读了,而是要将其认真消化对待,以求深入了解,走进作品中。看着孩子们雀跃的眼神,慢慢地感觉他们也有了情感,也会走进作品中。

我还设计了共读争鸣环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组织共读有利于孩子们比较思考,形成互动。这个活动我一般是放在寒暑假。首先布置看一本书《汤姆叔叔的小屋》,两周后约好在县图书馆功能室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电影,然后分小组布置探讨内容,一周后进行共读分享会。孩子们选择争论的角度很多,有“美国黑奴制的罪恶”,有“汤姆叔叔的伟大”,有“可怜的黑奴们”,有“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等。在共读的分享展示课上,孩子们发言积极踊跃,共读也成了孩子们期待的活动,让假期不再寂寞。

三、强化研读旅学

我多次带着学生走进当地的曾巩纪念馆,感受地方文化的风采,聆听馆长的悉心讲解,了解曾巩的事迹,感知曾巩的魅力,诵读曾巩作品等,笔者还会让学生分小组用多种形式来展示“我心目中的曾巩”。有的组制作了一期手抄报;有的组借助多媒体展示“南丰八景”,将曾巩纪念馆在地理位置上展示;有的组则选择展示曾巩为官的政绩……孩子们选择角度较多,形式也各有不同。

在阅读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我体会到提升教学力的一般性要求:

首先要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精读分享”这一块,本人设置了“个读分享”和“共读争鸣”两个细节,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没有个读积累,就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争鸣,没有争鸣,学习就难于达到思辨的效果。而在“争鸣”节点上,我又提供了“共读”的内容。没有共同的读点,争鸣就没有焦点。所以,该有的细节一定要精心设计。

其次,教学不应该是单体的,应形成环节流程。其实,阅读教学的“拓展阅读”“精读分享”和“研读旅学”包括阅读养成、练习和活动三大环节,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又各自侧重解决一个问题。上述阅读教学的操作环节,都不是单一方式的呈现,“拓展阅读”便是在阅读养成中实现认知的。故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训练;在活动中训练,在训练中活动。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并完善之,让阅读更好地走近孩子。

猜你喜欢

曾巩教研阅读教学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曾巩生平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朱右《唐宋六家文衡》与曾巩散文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