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度区域

2019-07-16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培训

评选标准

上  榜

1.浙江省

2.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

3.湖南省永州市

4.江苏省

5.山东省青岛市

6.广西壮族自治区

7.青海省

8.吉林省吉林市

9.四川省德阳市

10.湖北省宜昌市

入  围

1.黑龙江省

2.北京市

3.广东省中山市

4.天津市

5.河北省广平县

6.安徽省

7.福建省泉州市

8.陕西省西安市

9.河南省罗山县

10.江西省九江市

浙江省

概 况    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737万人。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6197亿元,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6.2%。全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7所(另有筹办2所),全日制在校生数35.33万人(不包括本科院校延办的专科),中职学校323所,在校生67.98万人

入选理由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打造出职业教育的“浙江样本”。站在新时代新起点,进一步打造浙江职业教育升级版,继续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亮点 整体推进职教均衡发展。2018年,浙江省继续秉持“扶强、扶特、扶优、扶专”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中职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推动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发达地区着力提高中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重点扶持地区通过实施“中职均衡发展工程”。加强重点扶持学校建设,确定110所薄弱学校194个主干专业作为重点扶持专业。同时,集合优质资源,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中职名校,在已有建设基础上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三名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职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并面向省内中职名校征集“三名工程”项目建设优秀案例,组织召开“三名工程”项目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提炼、推广“三名工程”建设经验。

打造全融通职教体系。加强普职协调发展,推动实施普职同平台、同批次、同步招生和普职学生的有序流转,探索课程共通、专业体验、生涯指导等多样化融通模式改革。在开展“3+2”、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2018年正式启动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浙江15所中职学校与省内8所本科院校联手培养学生,实现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无缝衔接。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大力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各地建立以区域或专业为纽带、地方政府(或行业)为主导、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或联盟。到2018年,全省各地已组建100多个职教集团,与7000多家企业结成紧密合作关系,企业提供的校内實践教学设备值达3.1亿元。2018年院校技术交易到款额达1.2亿元,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达3.6亿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6.8亿元。浙江各中职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8年全省共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18个,省级试点90个,全省有179所中职学校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参与试点专业数381个,参与学生数3.95万人,参与大中型企业1634家,保障体系和双元育人机制初步形成。

形成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样本。继续实施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不断总结和提炼经验,2017年底中职“选择性”课改实现全覆盖(覆盖100%的中职学校、中职专业、中职学生),2018年形成《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实践探索》研究成果并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同时,聚焦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改实施以来所涌现出的一大批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成效显著的课改学校典范,梳理总结相关学校的做法与经验,形成《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调研报告》,打造出中职课改的“浙江样本”。

拓展全方位服务能力。2018年,由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省职业教育集团)投资控股、教育成员单位参股设立的浙江工匠培训学院在杭州成立。这是浙江省首个以培育具有敬业、专业、精业精神大国工匠为目标的省级教育平台。由职业院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共建产业学院,如安吉职教中心的“两山”旅游学院、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的湖州美妆学院、德清县职业中专的民宿服务产业学院,实现一个学院带动一个产业,服务当地特色小镇建设。2018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浙江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为鼓励职业院校教师从事社会培训和乡村培训工作,浙江省明确要求:各地制订职业院校教师校内工作时间以外从事社会培训管理办法,在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各地可结合实际制订绩效工资倾斜管理办法。目前,舟山市、丽水市等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的地区已开展实施,保证了教师参与社会培训和乡村振兴活动的积极性。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

概 况    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2018年,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9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3393元;全县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

入选理由 坚持“大办职教、办大职教”理念,把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长班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确保学生“招得来、学得好、就业好”,努力实现县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亮点 大办职教,打造优质职教资源。旬阳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教体、人社、科技、发改、民政、财政等各个部门在经费保障、学员组织、聘请专业教师、编写培训教材、培训基地建设、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互相支持、密切合作。始终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按照“只增不减、多方筹措、专款专用”的原则,近3年,落实职教专项经费2200万元,围绕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这一中心,逐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全县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办大职教,坚持普职平衡。加强职教长班招生宣传力度,建立“两条线、两见面”机制,即实行镇、村干部一条线,与家长见面做引导;县职中和生源学校教师一条线,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引导,确保无法升入普高的初中毕业生“一个不少”进入职业学校学习。2016年至2018年,在全省中职学校招生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旬阳职教中心每年完成学历教育长班招生人数均过千人。

强化保障,确保学好就业好。实行贫困助学全覆盖,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失学。针对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实施免住宿费、补助教材费的“零费用”入学。落实中职学生助学金和建档立卡户中职学生一次性资助金发放标准。建立教师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完成学业,不让一名学生辍学。采取多种举措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保证学生毕业后100%得到就业安置。

整合资源,做强职业培训。将全县各部门培训项目和资金整合,成立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和劳务扶贫技能培训中心,由职教中心统筹安排培训,建立全县“大职教”格局。县职教中心充分利用设备和师资优势,开设“手足修复师”、劳动力转移、退役士兵就业、乡村医生保健服务等技能培训项目,配合脱贫攻坚开设了拐枣、油牡丹、魔芋种植及山羊、土鸡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5000余人次。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结合的办学形式,扩大了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影响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脱贫攻坚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实现促农增收10.2亿元,形成“培训一个、输出一个、富裕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

湖南省永州市

概 况    是湖南省地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下辖2区9县,总面积22441平方千米。2018年,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5.65亿元;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45.21万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1.63万人。

入选理由 创建全市统一的培训平台,构建“党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以“党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带动脱贫攻坚、撬动乡村振兴,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永州样本”。

亮点 整合资源,使培训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由永州市委牵头进行顶层设计,整合涉农部门、财政、党校、扶贫、组织等职能部门资源,以永州工贸学校为载体,创建永州市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培训中心,统一调配培训资源、统一安排培训学员、统一设计培训内容、统一进行培训管理,发挥了培训的整体聚合效应。2017-2018年,培训中心坚持以需求引导供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农民意愿开设现代养殖、现代种植、农村电商三个主要专业,采取农民点单、财政买单的方式,由农民自主选学参训,调动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党建引领,形成党管农村工作的新途径。由组织部门牵头,把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作为培养对象,创建“党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通过培训把农村党员培养成当地农业基层治理的引领人,把优秀青年农民培养成党员和产业发展的开拓者,实现了以基层党组织引领组织振兴,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良好循环和有效路径。

实践为主,打造全链条培训。培训方式从课堂学转向实验场,突出现场互动式教学,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农村合作社和基地公司,真正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学,让学员主动参与进来、体验进去。在培训环节上,从单打一转向全链条,通过建立网络学堂、组织教师定期回访、安排现场指导、创建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建立培训学员大数据库,提供技术跟踪服务,解决学员的后顾之忧。培训内容包括技术教育、理念教育、经营能力、政策解读、道德法纪、党建教育等。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价考核,报送全国工商联审核,并颁发相关技术技能合格证书。

永州“党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形成了致富带富的“火种效应”和固本强基的“雁阵效应”。截至2018年11月份,共举办培训班42期,培训学员21068名,其中贫困人口8301人,增加就业岗位10万多个,实现产业增收8亿多元。2018年还选出367名优秀学员进入到村、社区班子,其中72名成为村支部书记,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更强的引领作用。

江苏省

概 况    江苏省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均居全国各省第一 ,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初步核算,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95.4亿元;年末全省就业人口4750.9万人。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42所,在校生200.09万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62.6万人(不含技工学校)。

入选理由 在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实践中,率先探索高职院校产业教授制度,充分发挥优秀产业人才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创新和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提供先行经验。

亮点 2018年2月,江苏省公布了《江苏省第五批产业教授(兼职)名单》,其中包括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205名,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139名。这是首次在高职院校实施产业教授制度并产生首批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产业教授制度是江苏省本土性制度创新成果。該项制度启动于2010年,目标是让产业精英进入到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整合和利用现有产业和技术优势资源,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此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产业教授入选“门槛”很高,选聘重点对象为在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其最初是在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高校实施,从省内企业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第二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培养研究生。2017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江苏省第五批产业教授(兼职)选聘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将从省内企业选聘一批科技型企业家、技术能手担任省内高职院校产业教授。产业教授实行聘任制,聘期4年。在选聘条件方面,突出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工匠”,省、市企业首席技师,国家、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省、市“有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大中型外企推荐的高技能人才,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条件。

2018年12月,江苏省公布第六批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兼职)拟聘名单,有164名高技术技能人才入选产业教授。目前为止,江苏共选聘6批1659名产业教授到高校任职,涉及化工、信息、文化、金融、医药、农林等众多领域,其中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有303名。将产业教授制度引入高职院校,将在更大更广范围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缓解了高职院校对产业端优秀师资人才的需求。

山东省青岛市

概 况    是国家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辖7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有1个国家级新区(青西新区)。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12001.5亿元,人均GDP达到128459元。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939.48万人。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含民办高校)25所,其中,普通高校23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5.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8.4万人。

入选理由 探索中高职贯通和高中阶段职普融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筑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根基。

亮点 青岛市采取多种举措统筹资源,搭建起了“3+3+2”中日硕士、“3+4”本科分段贯通培养、“3+4”中加国际合作培养、五年制贯通、“三二”连读大专等人才培养平台,为中职学生打通上升的通道。从2016年开始,青岛“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首次在15个中职学校17个试点专业招生1118人。此后,许多中职学校试点专业生源得到改善,招生录取分数也明显提高。2018年7月13日,“青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该集团属非盈利性职业教育联合体,以高职引领、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路径,旨在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单位的各自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团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成果转化链、继续教育链的互动和衔接。集团设立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物联网、服装与艺术创意设计、化工、建筑、旅游、学前教育等8个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校企交流协商与合作的基层组织。这是国内首个中高职贯通培养新模式的职教集团。目前共吸纳成员单位107家,其中,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20所、行业组织11家、企业单位73家。

实现普职融通,是巩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普通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奠基工程,更是尊重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规律、拓展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的重要顶层设计。早在2016年,青岛市教育局就在全市开展了普职融通试点工作,组织6所职业学校和4所普通高中联合开办了普职融通实验班。普职融通的核心是课程融通。实验班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学科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学习普高课程,同时采取普职课程连接模式,以课程为媒介,实现普职之间融通。试点的职业学校为对口合作的普通高中有春季高考需求的学生开展技能辅导。当年,青岛艺术学校综合育人班首次有2名职业中专的学生通过考核,转入到普通高中,注册普高学籍。这在青岛市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历史上尚属首次,打破了职教、普教之间的体制壁垒。

2018年青岛市扩大普职融通试点规模,在以往6个试点学校基础上,增加了青岛经济职业学校、青岛高新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由原来的270人增加到510人。实验班设在中职学校,注册职业中专学籍,学制三年。实验班最低录取分数线不低于500分,主要组织学生参加春季高考,个别艺术类专业学生将参加夏季高考。实验班的录取与初中起点高等师范专科同批次。同年,青岛中职招生在青岛艺术学校开展艺术类综合高中试点。综合高中兼备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职能。试点在青岛艺术学校开设4个综合高中实验班,招生计划160人,注册普通高中学籍。2018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约7.2万人,共计划招收本地中职学生3.3万人,本地生源职普比例保持大体相当。这是该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的一项新举措。

除通过中高职贯通、职普融通等措施打通职校生成长成才路径外,青岛市还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破除职校生晋升壁垒,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2018年8月,青岛市出台《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支撑计划的意见》,提出在企业率先探索设立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技能专家,拓展技能人才发展空间。创新职业资格与学历、职称比照认定政策,使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公务员招考等8个方面与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同年11月,青岛市又出台政策,规定“在青岛高校统招全日制非毕业年度专科及以上学历青岛本市生源在校大学生,在读期间取得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分别申领1000元、1500元和2000元的补贴”。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增强了中高职衔接的吸引力,同时也对毕业生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

概 况    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下辖14个地级市,51个县,12个自治县,8个县级市,40个市辖区。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94.22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在校生67.76万人。

入选理由 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搭平台、建机制,突出与企业协同走出去,持续扩大国际和区域交流与合作,切实增强贡献力,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路子。

亮点 在实践中,广西共建设了四类“平台”。一是职业教育研究平台。建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打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智库,主要开展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双方或多方的学术、教学交流。二是职业教育对话平台。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与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为中国-东盟的政府、企業、学校等各方参与职业教育交流、开展项目合作、探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建立国际化标准,搭建了务实可持续的合作平台。三是职业教育实践平台。将9个国家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训中心落户自治区有关高校。自治区教育厅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依托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世界教育先进理念和课程体系,构建国际交流、证书培训、职业研究、技能竞赛、资格认证“五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四是跨国职教共同体。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由边境地区55所中高职院校及行业企业参加的“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借助与东盟各国文化相近、地缘相邻优势,积极发展边境地区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广西国际商务职院与靖西市政府、越南高平省政府、靖西县职业技术学校四方联动,搭建中越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2018年出台《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教育开放发展工程”,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包括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东盟语种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旅游职业联盟等在内的各类平台的建设。

同时,广西职业院校突出与企业协同走出去,已有近10所高职院校和若干所中职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协同企业走出国门,帮助东盟国家发展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自身在农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在老挝、越南、印尼、缅甸等国家合作共建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汽通用五菱与印尼西爪哇省教育厅合作,成立“中印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学院”“印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铁道企业与11所东盟国家高校达成合作意向,与泰国6所职业学院共建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与印尼苏莱亚大学共建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和汽车技术服务培训基地;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和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开发;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希尔顿酒店集团共建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传承基地,在泰国和马来西亚建立“伊尹学堂”,传授中华民族烹饪技艺技法。在创新驱动发展新形势下,全区各职校纷纷行动起来,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及区域经济发展,覆盖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青海省

概 况    总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下辖2个省辖市,6个自治州,4个县级市,27个县,7个自治县,6个市辖区。截至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03.2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5.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7689元。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8.3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70万人。

入选理由 紧扣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使命,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为切入点,整合和做优职教资源,着力将职业教育打造成支撑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供给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能力提升和终身教育基地,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青海经验”。

亮点 聚焦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立足于解决职业教育布局不合理、专业不精准等问题,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坚持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优化调整省域现代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西宁市以国家和省级骨干院校为示范、以绿色发展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核心引领区;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产业带动专业的职业教育重点推进区;海南、海北及青南三州以绿色产业和生态保护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区。基于此目标,青海省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整合西宁、海东职业教育资源,六州各重点建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在优化专业结构过程中,立足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和青海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设特色鲜明、紧贴产业的专业及专业群,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同时,要求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都要重点建设一个以上与区域重点产业或特色产业相适应的主干专业或专业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统筹,避免学校之间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职业教育布局的优化和专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2018年,青海省中职招生成功扭转下滑趋势,首次突破3万人大关。

如何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对于青海省来说是一个难题。职业教育离开企业,而青海省的部分州几乎没有可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产业和企业。针对这个问题,青海省教育厅出面与西宁国家经济开发区进行洽谈,双方就将职业院校建在开发区里、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师资挂职及互聘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并组织西宁14所职业院校与开发区进行产教融合对接。这一举措,带动了一些职业院校主动走出去寻求可对接的产业和企业。在此过程中,青海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主动联系到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工业园,由工业园管委会出面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解决了企业需求零散导致单独任何一家都不足以支持开设订单班的难题。

建立职教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也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的另一重要形式。青海省規定,只要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都进入集团,在实训、企业实践方面共享资源,这种做法解决了青海省产业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目前,青海省已成立交通运输、现代农牧、建筑通信、现代服务业等10个职教集团,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45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建立了300多个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

吉林省吉林市

概 况    东北地区重要旅游城市和化工工业基地之一。辖4区5县(市),2个国家级开发区、15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省级工业集中区,总人口450万。现有中职学校22所,县(市)职教中心5所,民办学校1所。全市中职在籍学生2.6万人、专任教师2700余人。

入选理由 对接产业需求,以职教园区统整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技能人才创新培养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前沿示范基地,以一座“园”带动一座城,推进产城教互动与融合发展。

亮点 伴随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传统产业升级壮大工程、大服务业跃升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吉林市未来将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其中至少60%为技术技能岗位,全市职业教育每年至少要完成2.6万人的初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任务。同时,随着全市产业升级,将有10余万在岗产业工人亟需岗位培训,有近7万人需要转岗培训,以适应产业调整变化的新需求。此外,还有数量庞大的社会再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要接受岗前技术技能培训。面对这一需求,吉林市委市政府长远设计,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巨资在吉林市高新北区建设职业教育园区。该园区于2018年7月建成使用,园区占地面积93.67万平方米,单体建筑81栋,建筑面积86.78万平米,可容纳1.8万人,是目前省内最大的中职教育聚集区。园区实行“独立办学、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采取“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2018年9月,局属10所中职学校入驻,全日制在校生7400余人,教职工2000余人。学校入驻以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狠抓服务保障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园区运行平稳高效。将10所院校集合在一起,统筹規划和发展,解决了学校发展不平衡、专业发展不平衡和师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了集约化办学和协同式办学。职教产业园区的10所职校原设专业105个,市教育局按照“服务地方经济,辅助高新区发展,依托学校现有办学特色”的原则,进行专业设置整合,撤销59个专业,新增22个。

利用职教园区集约化优势,围绕实施“省部共建试验区”建设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吉林市正着力将职教园区建设成为“长吉图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培养示范区”,目前正在打造10个职教前沿示范基地,以引领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这些基地包括:产教紧密融合基地;中高职一体化基地;各领域人才培训基地;省级创新创业基地;职业技能大赛基地;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国际化合作交流基地;集约型学术研究基地;高度智能化示范基地;大教育综合服务基地。

四川省德阳市

概 况    别称“旌城”,四川省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全市总面积5910平方千米,下辖2区、1县、3县级市。2018年,德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13.9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3元。有职业院校26所,在校生14万人。

入选理由 按照“以行业发展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认同为标准”的思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坚持发展需求驱动、多元共建联动、产教融合带动、优化环境推动,创造了“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城校互动”的“德阳模式”,成为全国唯一的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市。

亮点 创新机制,培育职业教育办学典型模式。大规模开展“订单式”培养,职业院校根据企业人才要求量身开办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招录培养学生,合格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2018年有近5000名职校毕业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实现就业。开展“菜单式”培训,学校设计课程、拟定“菜单”,企业按需“点菜”,合作开展入职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相关职业院校已成为省市邮政系统、金融系统、大型企业的定点培训基地。组建跨区域职教集团(联盟),全市已形成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四川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四川安防职业教育联盟和德阳汽车职业教育集团6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400余家职业院校、行业机构和相关企业。与职教院校省级主管部门签订省市共建协议,整合省市的技术力量、办学经费、供地优惠、项目建设、税收减免、学生招录、贷款发放、就业扶持等支持政策,形成共建共享机制,联手支持职业院校做大做强。

市场导向,“量身打造”产业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对接国家、省市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商贸旅游、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实时调整。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门类和教学内容,构建起“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目前,全市高职院校已创建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57个,重点专业课程内容每年更新率达10%以上。积极推行“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把企业引进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实现学训产紧密衔接。全市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260余个,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63个,与2200余家企业共建“厂中校”。

强化保障,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成立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会议制度,形成领导小组决策、联席会议协调、职教办日常推动、相关部门协作、职业院校实施的“五方联动”机制。出台《德阳市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德阳市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高水平发展办法》等文件,在办学经费、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设立4亿元的专项基金用于领军人才项目经费资助、岗位津贴和学术交流补贴。聘请20名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组建市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制定、重大事项实施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服务。

湖北省宜昌市

概 况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分界处。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64.18亿元;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13.59万人。有中等职业学校15所,在校学生2.66万人;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5.77万人。

入选理由 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评价标准,在试点中规范,在规范中推广,在推广中延伸,形成地方标准《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规范》,对于实现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制度化、规范化具有示范意义。

亮点 2018年10月10日,由宜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宜昌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心共同起草的宜昌市地方标准《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规范》(DB4205/T057-2018)发布。该《评定规范》将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设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具体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农业工程5类13项。每项职称又分五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和高级,分别有更为具体明确的申报条件。评定对象主要是全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企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的骨干人员。初期开展初级、中级职称评定。

早在2015年,在国家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之时,宜昌市人社、农业相关部门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工作。结合宜昌实际情况,制定了宜昌市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暂定办法,并于2015年底组织了首次评审。宜昌市农业局在宜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农广校)组建了宜昌市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中级评审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的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新型职业农民的评价标准、拓展评审专业、量化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规范》,使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谁来评、怎么评、评什么”等工作有了基本遵循。

宜昌市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得到国家及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17年荣获中组部“全国最佳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截至目前,已经有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长阳县、远安县、夷陵区、点军区共计399名新型职业农民申报职称评定,有338人获得初中级职称资格。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培训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我爱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五花八门的职业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