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木学家洪涛年谱

2019-07-11王希群李春义

关键词:中国林业洪涛牡丹

王希群, 李春义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

2018年1月2日,世界著名的树木学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洪涛(见图1)因病去世,享年95岁。洪涛先生1948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毕生从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树木学教学及科研工作,长达50余年,对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森林及植物都进行了调查研究。洪涛先生曾任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顾问,《中国高等植物》主编等职。洪涛先生自称是中国树木学“终身的助手”“永远的编书匠”和“恪尽职守的看门人”。

图1 洪涛

1923年(民国十二年)

12月3日,洪涛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皮市街羊肉巷1号一个经营绸缎庄的商人家庭,父亲洪用贞,母亲洪房氏,有兄妹6人。

1929年(民国十八年)

是年,洪涛在扬州省立实验小学(原梅花书院内)和江都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至1937年。1937年冬日寇入侵,扬州沦陷,洪涛休学在家,上午师从姑父鲍娄先(画家)攻读古文,下午由家庭教师讲授英语。鲍娄先(1874—1958年),新扬州画派的领军人物,原名曲襄,又名奎,号星南,别号南漘散人,艺名娄先,歙县棠樾人,后居扬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和文史馆馆员。鲍娄先著有《诗经释义》《学画心得》等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鲍娄先将祖辈刻藏的“安素轩”石刻近200方捐献给扬州博物馆。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12月,洪涛由上海启程,经香港,越南海防、老街,乘滇越铁路抵昆明,转赴重庆。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是年,洪涛在重庆青木关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读书。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是年,洪涛从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是年秋,洪涛在云南大学生物系就读,同时师从楚图南学习国文。楚图南(1899—1994年),云南文山人,曾用名楚曾、方鹏,笔名高寒等,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代主席等职。楚图南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书法家、翻译家、外交家,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因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而被尊称为“楚老”。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是年春,洪涛在昆明参加民主青年同盟(地下组织)三人小组(另2人为姜润生、党凤德)。是年秋,洪涛转入当时西迁至四川成都的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1月金陵大学西迁至成都,借用华西大学部分校舍继续办学。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4月,洪涛从四川成都金陵大学转回南京金陵大学。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12月,洪涛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获金钥匙奖。毕业后由金陵大学樊庆笙教授(1911—1998年)介绍到清华大学植物病理系戴芳澜教授(1893—1973年)处任助教,因战事未能成行。

1949年

1月,洪涛接受时任金陵大学植物分类学教授史德蔚(Albert Newton Steward)博士邀请担任其助教,开展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教学与研究,至1950年史德蔚离开中国回国,协助史德蔚博士校订《中国扬子江下游维管植物手册》(英文版)[1]。史德蔚博士是美国传教士和著名的植物学家,1921年从俄勒冈农学院毕业获植物学学士学位,后与夫人一起来到中国,担任循道卫理公会的教育传教士,并在南京金陵大学教授植物学。1926年史德蔚回到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1930年史德蔚再次来到南京并在金陵大学工作20年,教授植物学和采集植物标本,在古根海姆基金资助下,史德蔚在哈佛阿诺德植物园编写了《中国扬子江下游维管植物手册》。1951年回到美国后被聘任为俄勒冈州立大学植物标本馆馆长和教授,1959年去世。史德蔚先后在中国工作26年,在植物学教学和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5月15日,洪涛、李文钿结为伉俪。

1950年

2月25日,洪涛、李文钿之子洪调研出生。是年,洪涛担任金陵大学陈嵘教授助教,至1952年年底陈嵘教授调中央林业研究所。期间协助裴鉴、陈嵘教授讲授植物分类学、树木学。裴鉴(1902—1969年),字季衡, 四川省华阳县(现属成都市)人,中国植物分类学家和药用植物学家,毕生致力于薯蓣、马鞭草等科植物的分类和中国药用植物的研究。1925年毕业于清华学堂预科后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植物系学习,1927、1928、1931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光华大学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主任,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并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兼秘书长、江苏省植物学会理事长。是年,洪涛参加金陵大学农学院组织的山东农业调查。

1952年

7月,根据全国院系调整的部署,在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上讨论并宣布,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两校森林系合并,成立南京林学院,由陈嵘任筹委会主任。洪涛任南京林学院树木学助教、讲师,至1975年6月。期间,洪涛任郑万钧教授助教,先后协助郑万钧教授编写《树木学教科书》《中国树木学》《树木图谱》。9月3日,洪涛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年,郑万钧教授将原中央大学森林系的实习基地——安徽琅琊山林场(现安徽琅琊山风景区)继续作为南京林学院森林系的实习基地,之后南京林学院树木学教研组带学生在基地实习。

1956年

是年,洪涛参加由郑万钧教授组织的安徽萧县皇藏峪林场(现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实习调查,参加者有洪涛、李文钿、火树华等。

1959年

是年,由于郑万钧主编《树木学》采用英国植物学家赫钦生(J. Hutchinson)的分类系统,洪涛开始研究赫钦生的植物分类系统,并将其与其他几个主要分类系统加以比较和探讨。

1961年

9月,郑万钧主编的《中国树木学》(第1分册)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洪涛参加编写。10月,南京林学院树木学教研组编《树木学》(上册)(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科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洪涛参加编写。

1962年

是年,洪涛开始系统研究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963年

3月,郑万钧、章绍尧、洪涛、朱政德、赵奇僧的《中国经济树木新种及学名订正》刊于《林业科学》1963年第1期第1~14页。

1964年

是年,南京林学院树木学教研组编《树木学》(下册)(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科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洪涛参加编写。

1973年

是年底,郑万钧组织力量编写中国造林专著《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洪涛参加编写。

1975年

7月,洪涛调任宁夏农学院任树木学讲师、副教授,至1979年11月。

1977年

是年,洪涛协助郑万钧教授主编《中国树木志》,开始编写《中国树木分科检索表》《桦木科、榛科及分类系统》,至1983年。

1978年

1月,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编的《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从1973年底开始,郑万钧组织力量编写中国造林专著《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历经5年完成,获1981年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1979年

12月,郑万钧院长再调洪涛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工作,任树木学副研究员。

1981年

是年,洪涛加入国际树木学会。

1982年

3月,《新西汉词典》由商务出版社出版,洪涛参加编著。

1983年

2月,洪涛译《世界有花植物分科检索表》( 赫钦生著),由农业出版社出版。7月25日,郑万钧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9月,洪涛的《桦木科和榛科分类位置的探讨》刊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进化论选集编辑委员会编辑的《进化论选集》(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10月,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编、郑万钧主编的《中国树木志》第1卷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洪涛编写《中国树木分科检索表》。第1卷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重要树种区划、分类检索表和对25个科、109属、827种、73个变种、9个变型、30个栽培变种的记述。是年,洪涛、李文钿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

1984年

是年,洪涛参加李文钿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杨树杂交胚胎学研究”,负责杨树杂交亲本分类方面研究,至1987年。

1985年

11月13日至17日,中国林学会树木学专业委员会在湖南省大庸市召开了成立大会,选举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27人,徐永椿任主任委员,朱政德、洪涛、祁承经、李秉滔任副主任委员并组成了7人的常务委员会,下设教学、科研、科普咨询及对外交流4个学组。12月,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编、郑万钧主编的《中国树木志》第2卷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洪涛编写“桦木科和榛科”。是年夏,洪涛从陕西太白山冰峰到湖北宜昌大老岭,再到华南系统采集杨树(杨属)标本,发现并定名齿叶山杨(PopulusserrataT.B.Chao et T.S.Chen)。

1986年

12月1日至17日,洪涛在四川峨眉山参加中国林学会树木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年会。是年,洪涛带张杰去海南霸王岭调查,发现一杨属新类群,之后命名为琼岛杨。

1987年

3月,洪涛、麻左力、陈敬诗的《大叶杨花部形态及其在杨属的分类位置》刊于《植物学报》1987年第3期第34、236~241页。

8月,洪涛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张杰、姜景民毕业,论文题目分别是《杨属白杨组(Section Populus)的分类学研究》和《毛白杨起源与分类的研究》。

10月,罗平、洪涛所著的《海南热带雨林中杨属一新种》刊于《植物研究》1987年第3期第67~70页。文章发表了杨属一新种,即琼岛杨(PopulusqiongdaoensisT.Hong et P.Luo)。

是年,洪涛晋升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88年

3月,张杰、洪涛、赵天榜、陈敬诗的《杨属白杨组新分类群》刊于《林业科学研究》1988年第1期66~79页。3月,洪涛的《一代宗师,风范长存——怀念我国现代林业科学创始人陈嵘教授》刊于《林业科学》1988年第1期第127~128页。洪涛帮助审校、修改,浙江省林业干部学校金春星主编的《中国树木学名诠释》一书1989年10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10月底,受湖北省林木种子公司邱本旺、王宏乾指派,笔者带着湖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林业大学接受洪菊生、洪涛、沈熙环和黄竞芳4位教授的技术指导。洪涛教授提出3个重点:一是要针对林业生产需要,调查优良的林木种质资源直接服务生产,二是要重视湖北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尤其是标本的系统采集和研究,三是有重点地采集标本,尤其是在湖北西部采集木兰科、芍药科以及裸子植物等的标本。是年,洪涛开始系统研究中国野生牡丹,至1994年完成。共发表了野生牡丹5个新种、1个新亚种、1个新等级,开辟了中国深入研究野生牡丹的新领域,确立了中国野生牡丹及栽培牡丹分类系统。

11月10日至13日,中国林学会树木学专业委员会在湖北武昌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委员39人,朱政德任主任委员,洪涛、祁承经、黄普华、李秉滔任副主任委员,推荐徐永椿任名誉主任委员。

1989年

4月,洪涛对湖北保康野生牡丹进行了专题调查,确定保康野生牡丹有5个种1个亚种。

4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林业卷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上)》由农业出版社出版。林业卷编辑委员会由梁昌武任顾问;吴中伦任主任;范福生、徐化成、栗元周任副主任;王战、王长富、方有清、关君蔚、阳含熙、李传道、李秉滔、吴博、吴中伦、沈熙环、张培杲、张仰渠、陈大珂、陈岳武、陈燕芬、邵力平、范济洲、范福生、林万涛、周重光、侯治溥、俞新妥、洪涛、栗元周、徐化成、徐永椿、徐纬英、徐燕千、黄中立、曹新孙、蒋有绪、裴克、熊文愈、薛纪如、穆焕文任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树木学(树种)主编徐永椿,副主编李秉滔、洪涛。《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1992年12月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1990年

5月,洪涛到西藏海拔3 000多m的高山考察野生牡丹资源。

1991年

是年,李文钿、洪涛、朱彤、李江山、徐涵、张杰、姜景民、马丰山、李建文完成的“杨树杂交胚胎学的研究”获1991年度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2年

9月,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浙江临安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成员38人,朱政德任理事长,陈潭清、洪涛、任宪威、祁承经、黄普华、李秉滔任副理事长,徐永椿任名誉理事长。9月,洪涛、张家勋、李嘉珏、赵文忠、李明瑞著《中国野生牡丹研究(一)芍药属牡丹组新分类群》刊于《植物研究》1992年第12卷第3期第223~234页。该文发表3个新种和1个新等级,这对研究我国栽培牡丹的起源和栽培品种的自然分类,发掘、保护、利用我国珍稀野生牡丹基因资源,培育新品种,扩大牡丹栽培地区等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12月7日,洪涛退休,继续担任《中国树木志》总编辑。退休之后,洪涛自感责任重大,每日除午休1小时,晚间休息5~6小时外,其余时间和精力全投入《中国树木志》和《中国高等植物》的编辑以及野生和栽培牡丹分类系统的研究,几乎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5小时以上。12月10日,洪涛完成《关于<中国牡丹花>的研究报告(1988—1992)》。

是年,楚图南为洪涛、李文钿题联:兰馨桂馥水流静 竹茂松高山气清 洪涛、李文钿贤伉俪属。

是年,深圳仙湖植物园首任主任陈潭清请洪涛、傅立国帮忙指导植物学家雕像园中郑万钧雕像制作。现植物学家雕像园有蔡希陶、秦仁昌、郑万钧、陈封怀、陈焕镛、胡先骕、钱崇澍、陈嵘、俞德浚、吴征镒等植物学大师塑像。

1993年

是年,洪涛应邀赴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意大利、比利时8国讲学,宣讲中国牡丹自然分类最新研究成果。

1994年

4月26日至28日,国际树木学会副主席、牡丹专家,意大利友好人士齐安·鲁普·奥斯蒂博士,德国牡丹学者维斯特芮克先生和洪涛教授等一行专程到湖北省保康县现场考察野生牡丹资源,一致认为保康野生牡丹的发现,对植物分类学、群落生态学、植物地理学、植物资源学、生殖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洪涛教授的指导下,由戴振伦等人具体负责,在后坪镇、大水林场、官山林场先后建立了3个野生牡丹保护站、5个野生牡丹繁殖圃,面积近500亩。

7月,洪涛、奥斯蒂的《中国野生牡丹研究(二)芍药属牡丹组新分类群》刊于《植物研究》1994年第3期第223~234页。该文发表了一个新亚种和一个新等级,新亚种林氏牡丹和紫斑牡丹同属一个种系,花瓣基部均具紫斑,花丝、花盘及柱头均为白色;但林氏牡丹的小叶多为披针形或窄卵形,全缘,而紫斑牡丹的小叶多为印形或卵圆形,常1~3深裂。稷山牡丹为我国野生牡丹,其后代演变为若干品种,形成稷山牡丹系列品种群,应定为种的等级。

11月11日,《中国花卉报》第1版刊登高尚潮的《要干,就争第一——访中国林科院教授洪涛》[2]。12月3日,《北京日报》第7版“北京人物”刊登高尚潮的《牡丹一朵值千金——记花卉专家洪涛教授》[3]。

1995年

2月,裴颜龙、洪德元的《卵叶牡丹——芍药属一新种》刊于《植物分类学报》1995年33卷第1期第91~93页。

1996年

5月,联合国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第四届国际苏铁学术会议在四川攀枝花市召开,会议期间,洪涛、傅立国等与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主任陈潭清商谈编研《中国高等植物》的想法,并邀请仙湖植物园为合作主编单位。陈潭清当即表示愿意参加并同意资助40万元,作为植物分类学新著的启动编研经费。

9月,《中国高等植物》被中国科学院列为“九五”重点项目,并资助编研经费20万元。之后林业部保护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深圳市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又各资助了40万元,《中国高等植物》编著出版有了资金保证。

1997年

1月,《中国高等植物》编研作为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立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为主持单位,并组织成立了《中国高等植物》编辑委员会,傅立国、陈潭清、郎楷永、洪涛、林祁等任主编。9月,洪涛再次对保康进行野生牡丹的深入调查研究。同月,科学出版社名词室编《英汉生物学词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洪涛参加编著。12月,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编、郑万钧主编的《中国树木志》第3卷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1998年

12月4日至7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65周年学术年会在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召开。洪涛的《中国野生及栽培牡丹自然分类初步研究》刊于《中国植物学会65周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

1999年

12月4日,洪涛完成《个人简历(人生大事记)》。

2000年

是年,洪涛到江西庐山拜谒了“三老墓”。庐山植物园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胡先骕,中国蕨类植物学创始人秦仁昌,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3位先生于1934年亲手创办,3人皆葬于此,合称“三老墓”。

2002年

2月,洪涛的《牡丹种质资源:牡丹科芍药属牡丹种》刊于中国牡丹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牡丹全书(上册)》第63~64、68~78页。

4月,洪涛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手书3段话赠予笔者:一,植物分类学的全部目的在于寻求自然法则(林奈);二,分类学经常遭受轻视,这就是生物科学衰退的象征(罗斯玛勒);三,人生有梦才算美,世道沧桑从容对,上下求索心无悔,向着一片光明的海,我的梦在飞!向着一片自由的天,我把梦来追!

2003年

1月,洪涛、戴振伦的《中国野生牡丹研究(三)芍药属牡丹组新分类群》刊于《植物研究》1997年17卷第1期第1~5页。

9月8日,洪涛教授致函戴振伦,他们合著的《中国野生牡丹自然分类研究》论文发给奥地利维也纳2005年召开的17届世界植物大会作书面交流。10月,洪涛获第八届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

2004年

5月10日至12日,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第七届年会在湖北省保康县隆重召开,洪涛应邀参加了年会并担任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顾问。

8月24日,纪念郑万钧先生诞辰100周年暨《中国树木志》4卷首发式在京举行。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江泽慧,林业部副部长刘于鹤出席会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张守攻主持会议。江泽慧院长说,郑万钧先生是我国著名林学家、树木分类学家、林业教育学家,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是我国老一辈林学家的杰出代表,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学习的光辉榜样。弘扬老一辈林业科学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加速我国林业科技进步,努力把我国林业推向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科院植物所傅立国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洪涛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余世袁校长、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江泽平研究员、郑万钧先生之孙郑钢博士先后在会上发言。洪涛研究员在会上讲到能成为郑万钧先生的助手是自己人生的一大幸事。《中国树木志》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我国现有树种的形态、地理分布、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林学特性,主要树种的培育和经济价值,共收录中国原产树种和引种栽培树种179科,1 103属,6 625种,656个亚种、变种、变型,97个栽培种,涉及林业、农业、园林建设、生物、医学、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广泛领域,是科研、教学和生产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2005年

2月22日,洪涛经过对马履一、王罗荣等在湖北省五峰县多次采集的玉兰标本进行研究,肯定这一玉兰类群为木兰科新类群,命名为红花玉兰。经洪涛推荐,马履一、王罗荣、贺随超、刘鑫、王希群的《中国木兰科木兰属一新种》(英文)和《中国木兰科木兰属一新变种》(英文)分别刊于2006年《植物研究》第1期第5~8页、第5期第516~519页。

7月,洪涛、陈潭清、刘茂春、戴振伦《中国野生牡丹自然分类研究》被收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论文集。

2007年

6月27日,根据国家林业局直属机关党委要求和院分党组部署,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分党组书记、院长张守攻慰问看望50年以上党龄的老专家洪涛、李文钿夫妇。

11月12日,洪涛担任笔者在北京林业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后时的答辩主席,笔者博士后报告题目为《红花玉兰种群生物学研究》。

2008年

9月8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郑万钧专集》审定会。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单位从事植物分类学、生态学、树木学等方面研究的专家蒋有绪、冯宗炜、盛炜彤、向其柏、赵良平、汤庚国、洪涛、黄鹏成、凌云、黄鹤羽等组成的《郑万钧专集》编委会成员共2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张守攻院长主持。

2009年

5月,洪涛的《发展水杉,为绿化首都北京增光彩》刊于《中国林学会通讯》。文中讲到:我国植物学创始人胡先骕院士和杰出的树木学家郑万钧院士联名定名的水杉是20世纪40年代我国植物学界的重大科研成果。

2012年

中国植物分类学著作——《中国高等植物》自1997年1月作为中科院重点项目而立项,至本年10月由青岛出版社全部出版,历时16年。全书分14卷,苔藓、蕨类及裸子植物采用《中国苔藓志》及《中国植物志》(第2至7卷)系统,被子植物各科按Cronquist系统排列。全书记载了我国高等植物的全部532个科、3 957属、20 713种(含种下类群)植物,各科有分属检索表,各属有分种检索表。全书有3 646种植物附有彩色照片;全书文稿达3 000万字。每种植物都标有中文名(少数种有常用别名),有拉丁学名及原始文献;每种植物有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物候期的记述,有些种还记述有主要用途;每种植物均有形态特征图和县级地理分布图(外来种及附录种除外)。本书从立项至全部出版,历时16年,是中国植物学工作者通力合作的智慧结晶,参加编研的单位有86个,撰写专家197位,绘图人员205位,彩色照片拍摄人员161位。该书修订版于2012年12月发行。洪涛任副主编并参加第3、4、5、7、8、9、13卷的编写。

2013年

11月27日,中国林业出版社庆祝60年华诞,《中国绿色时报》刊载的《匆匆一甲子 岁月淀书香——中国林业出版社六十年奋斗纪实》一文载:1986年来到出版社工作的于慧萍始终记着这么一段轶事:被誉为中国林业科学“新华字典”的《中国树木志》,从出版社1974年开始调研,经历30年编著,到2004年共出版了4卷,涵盖了当时国内所有树种,收录了我国8 000多种树木,第一次提出了我国自己的树木分类系统,填补了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空白。“当时专家们为了编写这套书,非常严谨,经常发生学术问题上的讨论甚至冲突,‘不欢而散’是常有的事。但是过了几天,他们又会重聚,然后继续讨论。”于慧萍说。而另一种朴素的价值观也让人敬佩:当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洪涛,负责编著《中国树木志》的第4卷。一日,他背着一包写好的手稿来到出版社,上千页手稿摞起来有一米多高,编辑们看了都不忍:“洪老先生,您回去的时候我们给您安排辆车吧?”洪涛一瞪眼:“腐败!”[4]。

2015年

8月,《卅年树木 百年树人·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1985—2015)》(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刊登《南京林业大学发展之路》一文,文中写到:1952年,中央大学与金陵大学的森林系合并成南京林学院,陈嵘任筹委会主任。1952年独立建院后,郑万钧教授为树木学教研室与树木标本室首任负责人,先后在该室工作的还有洪涛、姚庆谓、张若蕙、施兴华、朱政德、赵奇僧、向其柏、黄鹏成等先生。1962—1964年由他(郑万钧教授)亲自主持编写《树木学》(上、下册)全国试用教材,由他的助手和弟子洪涛、朱政德、黄鹏成、赵奇僧、向其柏等一起努力,历时两年完成,由农业出版社出版,成为那个时代第一本全国通用树木学教材。该教材质量上乘,特点突出,影响巨大,深受各地林业院系欢迎,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被《中国植物志》有关木本植物卷册作为文献来引用。

2018年

1月2日,洪涛因病去世,享年95岁。根据洪涛遗愿,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1月4日洪涛遗体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火化。

洪涛先生对树木分类有独特兴趣,毕生从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树木学教学及科研工作,达50余年,对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森林及植物进行调查研究。他1948年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留校,专门从事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教学与研究,对树木分类有独特兴趣,先后担任植物分类学教授史德蔚博士和树木学家陈嵘教授助教。1952年任南京林学院树木学家郑万钧教授助教,参与编写《树木学教科书》《中国树木学》《树木图谱》《树木学》《中国树木志》《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1979年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协助郑万钧教授组织编写《中国树木志》第1卷、第2卷;1983年郑万钧教授去世后继续担任《中国树木志》总编辑,组织编写《中国树木志》第3卷、第4卷;1997年任《中国高等植物》主编之一。洪涛精通汉语、英语、俄语和拉丁文,发表论文13篇,出版著作14部(含译作),编辑书稿达4 000万字以上,曾任国际树木学会会员,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顾问等职。洪涛名片上印着《中国树木志》总编辑、《中国高等植物》主编、国际树木学会会员等职务,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

致谢:本年谱的编写得到洪涛夫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李文钿研究员的帮助并审阅全文,谨致谢意!

猜你喜欢

中国林业洪涛牡丹
战未来
——别克WILDCAT EV CONCEPT
不负久候——宾利BENTAYGA EXTENDED WHEELBASE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仪器分析中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基于科技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中国林业研究热点
《洛阳牡丹》
张洪涛美术作品
赏牡丹
南国牡丹
绿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