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

2019-07-10江雨芬李秀娟

文教资料 2019年13期
关键词:调查大学生

江雨芬 李秀娟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州师范学院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该校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情况较高,且生态文明意识较强,但是生态文明行为不够到位。鉴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应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意识,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改变消费观念,建构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使大学生知行合一,全面提高生态文明素養。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素养    调查

生态文明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随着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不断显现,人们对这一文明的社会作用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素养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生态文明素养,是指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综合体现。湖州作为“两山”理论的诞生地,2014年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示范先行区,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具有引领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加强其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培养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行为在内的全方位的生态文明素养。本文通过社会调查方法,对该校本、专科学生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所得数据对于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状况、探究提升路径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情况

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决策者,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情况,可以从生态文明政策、生态破坏危害、自然资源使用情况三个方面了解。

(一)对生态文明政策的了解情况

自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政策,比如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农业补偿政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措施,进一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及教育普及度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虽然不能详细说出每一项生态文明政策,但基本情况都有所了解,特别是耳濡目染的宣传性政策。比如早在1972年就已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宣传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此已有牢固的印象,因此基本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99.06%,基本全面覆盖;对于“两山”理念,许多高校把这些理论教育引入大学生的课堂内,从校外校内两个角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了解甚至熟知“两山”理念,这一结果在此次调查中也有所展现——基本了解“两山”理念的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6.5%,获得这样的认知度已是喜闻乐见的结果。

(二)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了解情况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等都会受到影响甚至打击。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发展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通过调查可知,大学生对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性有着比较完全的认识,比如在调查中有98.6%的大学生基本了解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98.13%的大学生基本了解白色污染是由于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引起的,对于环境的破坏特别大;了解文明出行相关内容的大学生也占到了调查人数的98.13%,比如遵守交通规则、绿色出行等。事实上,有关温室效应及白色污染的知识,在大学生接受的学校系列教育中有较多的涉及,因此了解程度比较深;关于文明出行方面,目前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强调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对于文明出行方面的了解也相对较全面。

(三)对自然资源使用情况的认识

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价值和作用,但是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导致其短缺甚至枯竭,影响人们的生活,比如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的过度使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短缺,而且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特别是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极度缺水,比如在撒哈拉沙漠南部附近的国家,大部分陷入了干旱的危机,每年约有20万人被饿死,因为缺水,农业难以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有四分之三的农村人口和五分之一的城市人口难以常年获得足够的水源,事实上,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比如美国、德国都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可以说,缺水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由此可见,了解自然资源的现状能够帮助人们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其合理使用情况的了解程度一般,比如对生活中哪些固体废弃物属于危险废物的了解程度一般的占41.4%,完全了解的只占15.81%,甚至有6.52%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说明他们平时不太关注生活中的细节,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废弃物的绿色回收利用时曾指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大学生们对于这样的资源了解不够,值得深思。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情况

当代大学生仅仅对生态文明知识有所了解是不够的,还要形成自觉的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是指尊重生态环境的本体性,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简单来说,生态文明意识是面对生态文明问题时的一种价值取向及态度观念,在这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是形成正确的自然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并且能将这种正确的意识转化为实际中的生态文明行为。

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调查显示,有86.51%的大学生完全认同人类生活离不开大自然,还有13.02%的大学生认同意识一般,但是关于“人应该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这一观点,有78.14%的大学生完全认同,一般认同的占21.39%。两相对比,可以发现部分大学生虽然认同人类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但并不是要完全顺应大自然,对于这一部分大学生而言,改造自然是可行的,但是要在合理利用自然的基础上才可以。从这一结果可见,当代大学生基本抛弃了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完全对立的思想,更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于环保,环保意识是一种思想观念,虽然早就有这种意识的出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当今社会,环保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国家责任,当代大学生必须承担起这种责任。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强,有85.58%的大学生认为保护环境是自己的责任,仅有0.47%的大学生不赞同该观点,然而在这些大学生中,有16.75%的人认为环保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从这里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一个问题:虽然大多数人认为保护环境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但是真正在实际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没有把这一观念落到实处,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也就是说,虽然他们知道大学生的责任之一是保护环境,但是这个“大学生”不是指本身,而有可能是在国家、政府机构做事的大学生,或者有极强的社会服务意识的大学生。这样,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真正形成,更不用说自觉自在的生态文明素养。

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在提出中国梦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这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国内的生态环境,还要关注世界的整体环境,即大学生要培养全局意识。调查显示,有96.28%的大学生赞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这一观点。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是代与代之间的和谐发展,因为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但是人类是不断繁衍的,如果不能好好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没有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总有一天地球会负荷不了,那时人类该何去何从?因此,形成生态文明意识还要强调整体观,从广度考虑世界性,从深度考虑代际关系。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情况

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素养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认知的全面性及生态文明意识的自觉性。

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已经将生态文明意识外化为行为,比如一水多用、节约资源、垃圾分类、收集废弃物品卖给废品回收人员、积极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志愿者活动,还会经常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等,都体现了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然而,尽管很多被调查者形成了一定的生态文明行为,但是并没有真正固化为习惯。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行为只是一般性的行为,而不是每次都能做到,比如垃圾分类,虽然有24.19%的大学生能够完全做到,但也有41.86%的人偶尔才有这样的行为,这种现象表明距离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有一段距离。

此外,由于生态文明知识的不完善,有些生态文明行为难以做到,比如大学生的消费观及消费情况,“从本质上讲,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①。大学生作为消费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生态消费意识普遍有所强化,但是有些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认知和实践能力还不足。比如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多数人不会购买较贵但环保的产品,只有16.74%的大学生可以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可能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有关,更可以说明的是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够完善,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再比如,一些大学生在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心态的影响下,购买了许多用不到或者买来根本没有用过的产品,这已经不是理性消费,而是冲动购物。有的大学生将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美德理解为贫穷,不以为荣反以为耻,这一点高校食堂餐桌上随处可见的残羹剩饭足以证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普遍有较高的生态文明认知与生态文明意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体现出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说明知与行并没有真正合一,还需要更多地引导实践行为。

四、结论与对策

(一)結论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情况普遍较高,且生态文明意识较强,但是生态文明行为不够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有些缺位。所谓生态责任意识,是指人们进行的一切活动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且时刻谨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当前,虽然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较全面,生态文明意识比较到位,但是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因为人们的生态责任意识普遍不高,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更要强化这种责任意识,但是问卷调查结果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因此,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有一定的距离。

(二)对策

1.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鉴于该校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够、生态法治观念淡薄的现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比如大学生的生态法治观念比较淡薄,一些人没有意识到有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例如对我国前几年颁布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草原法、森林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内容知之甚少,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触犯法律而不自知;有些大学生在自身生态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维权,例如工厂的污水排放不符合排放标准,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可以举报的,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知道维权甚至不知道已经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法治教育。

当然,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包括法治教育,还有意识教育、责任教育、行为教育等,共同构成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该体系不仅仅是传授生态文明知识,更重要的是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观念认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强生态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法律素养,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奠定基础。

2.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实现其由生态文明认知、意识向生态文明行为乃至习惯的转变,因此,高校乃至社会应配置有利于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基本设施。比如垃圾箱分类,引导学生自觉将垃圾分类;组织大学生参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者活动,不局限于校内,更多的是让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将行为落到实处,促使大学生知行合一。如该校组织千名“河小二”志愿者活动,以德清湖为中心选取14条河流,开展水质监测、河道整治工作,协助河长进行水资源保护,助力“五水共治”,这样的活动能让大学生亲身经历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感受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更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

3.国家、社会提供助力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与提升还少不了国家与社会的助力,单靠学校与家庭教育、实践是不够的。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就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各省市都在积极践行,在社会上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且大学生是建设的主力军,全面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然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当务之急是明确问题所在,即为何素养不高及如何有效提升,根据问题对症下药,助推大学生形成高度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为建设美丽中国及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齐格蒙特·鲍曼,著.洪涛,译.寻找政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4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格蒙特·鲍曼,著.洪涛,译.寻找政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3] 方必基,薛盼盼,刘彩霞.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述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2).

[4]刘建伟.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3).

[5]马立志.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困境与进路[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7(4).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伊·谢·科恩,著.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自我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8]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710347003)资助。

通讯作者:李秀娟

猜你喜欢

调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