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人文主义思想

2019-07-10王莉萍

文教资料 2019年13期
关键词:历史剧人文主义

王莉萍

摘    要: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宣扬的是尊重人的思想,以人的追求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同时受当时欧洲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历史剧作品中含有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思想融合交汇的意境表现。本文主要从历史剧《亨利四世》分析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以及其在作品中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精神相融合产生的意义。

关键词: 历史剧    《亨利四世》    人文主义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反映了英国十二世纪起三百年间的故事,其中有表现反对君王刚愎自用、横征暴敛的,也有表现对明智君主的赞美之情的,为后世展现了一幅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与矛盾的历史剧画卷,非常真实地揭露了英国历史上封建贵族之间权力和欲望的纷争,阻碍了资本主义产生初期需要的君王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形态的建立,明确揭露了“王权与贪婪的人性本质”[1]才是王朝更替根源的人文主义历史观。

1.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主义思想

1.1赞美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谊。

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可以看出,王室贵族之间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步步算计的现象表现诸多,莎士比亚用文字表现出了对这种现象持续造成的悲惨现象的极度厌恶,在他心目中人与人之间透过心灵的交流传递真善美的品德才是实现长期稳定进步,帮助国家进步的长久之计。虽说这种美好现实、平等自由的现象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表现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稳定和谐现实的真诚期待,对这种理想人文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望。

1.2用知识武装,反对愚昧。

在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纪封建贵族的压迫之下,人性处于长期打压和思想压迫中,平民百姓和大臣没有独立的人格成为王权的附属,莎士比亚理想中的君王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他们应该平等地对待臣民,视其拥有与自己一样的权利和思想,并且在国家大事上享有同样的权利,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思想,用知识丰富人的大脑,在政治和军事上敢于发表见解,改变愚昧思想,用行动收获知识,用知识武装改变自己的地位,享有平等的权利。

2.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2.1人物形象中的体现。

2.1.1福斯塔夫。在《亨利四世》中有一个特别的喜剧场面,一个滑稽荒诞的人物,大着肚子的爵士福斯塔夫,一个失败的骑士,胖硕的身体毫无美感,发白的头发看上去非常油腻,生活状况非常凄惨,维持着脆弱的自尊心,不愿意劳动以获取生活粮食,巧言善辩,跟哈尔亲王(未来的亨利五世)更是尊卑不分,很多攻击他都能够巧妙地化解,在与王子和国王的几个小故事中可谓出尽了洋相。莎士比亚将福斯塔夫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饱满,油嘴滑舌,好吃懒做,又用一种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各个人物之间出尽了洋相,作品用了很多篇幅刻画这个人物,福斯塔夫像一个跳梁小丑成为大家的开心笑料,表现了莎士比亚站在新兴资本家立场上对这种封建没落贵族小爵士的可笑行为的奚落和调侃,透过滑稽的场面、王子国王对其的嘲弄将这个人物刻画得鲜活淋漓,表现了莎士比亚对现实中已经失去话语权和财富优势的没落腐朽贵族的贪得无厌的人性的嘲讽,追求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审美——“真善美”的新标准。

2.1.2亨利(哈尔)王子。亨利王子与《圣经》中记录的浪子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早些年间行为举止没有体统,放荡自己,并且对交往对象不加选择,时常与一些小偷和不入流的社会底层人物厮混在一起,其实这并不是亨利王子真实的性格,后来读者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有思想高度和政治作为的君王,以前的不作为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后来经历了战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并且在政治上有了一定的功绩,成为受人敬仰、万民爱戴的君王。莎士比亚笔下的亨利王子由早期的生活放荡、混迹市井、看似毫无大志的庸俗之辈,到后来的一代君王,可以看出在人物塑造方面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升自我价值和不断追求美好未来,敢于实现自我的人格魅力。人性对美的事物的渴求都是有價值、有意义的,只要敢于用行动让脚下的路变得更坚实,人就是主体,就是万物的根本[2]。

2.2故事情节中的体现。

2.2.1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为正义的力量与邪恶的掠夺力量之间的抗争和正义必胜的信念。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是运用比较多的一种表现方式,比如说《亨利四世》中的波令勃洛克和约克大主教诺森勃兰伯爵就是代表维护王权的正义一方和站在想要篡夺王位一方之间殊死相搏、誓不共存的对立战争,通过这种政治立场鲜明的对立,直接表现的就是正义的力量需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并且不屈于任何一种邪恶力量的阻挠,完成历史的前行。主要表现的是崇尚“真善美”的人文主义,一种维持正义必获胜的人文主义,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人文主义。

2.2.2在情节安排上很明显的一点是莎士比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一直贯穿故事,敢于担当的君主都需要有强大的治国安邦和清明的政治管理才能。一国的君主都要心怀宽宏仁爱的基督精神,这也是莎士比亚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文艺复兴时代背景让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强调国家统一,减少纷争战乱,表现的都是贤德的君主以人民安泰、国家安定为政治宗旨。

2.2.3恩里克三世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在罗马天主教恶意挑起的宗教战争中,代表正义的一方与蓄意不轨挑起战乱的天主教之间的斗争中表现出极强的军事战斗力。他代表着保护社会安定、追求公平、维持正义的一方,运用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在细节上发现敌军的弱势,让这场战争得以完美地结束。凭借自己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恩里克三世有了更多施展抱负的机会,这在恩里克三世卫冕国王之后有了更加明显的表现,这正是莎士比亚要强调的实现自我价值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

3.人文主义思想背后的基督教精神

3.1《亨利四世》所表现的基督教意识。

3.1.1加德纳曾指出莎士比亚作品中要表现的特点不乏从基督教精神中衍生出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思想相互契合。在人物语言表现上代表正义立场的人物都是遵循基督教的道义和宗教维护的秩序的,在串联情节上多用圣经当中的原句,既是有意识的,又是剧作家生活的环境中的文化无意识的约定俗成。

3.1.2在塑造人物上面,亨利王子与圣经中的浪子之间属于同型,从最初的不端行为,到大展鸿鹄之志,实现人物的蜕变逆袭,这是在圣经故事中“浪子”回头的故事延续,在代代相传之间赋予时代的主题,表现得更分明。亨利王子前期与小偷厮混,毫无自我价值、理想抱负实现的个人规划,与圣经当中撒旦对浪子进行的各种诱惑不尽相同,意在表现实现抱负之前需要面对各种挫折和道路中扰乱前进方向的种种诱惑,对鲜明的人物在展现时代主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上更加具有张力[3]。

3.1.3在表现主题上,从圣经当中宣扬的都是仁慈宽容和包罗万象的主题思想,强调人所犯下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后果都应该由爱化解,用一颗博爱之心包容一切,这体现在《亨利四世》中君王的不断成长中,在市井浪迹和各色人交往中逐渐加深对国民的同情和仁爱之心,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用维护政治的统一对抗邪恶势力的人文主义思想相一致,由此不难看出莎士比亚着力要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借由圣经中的仁爱思想更加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3.2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思想的融合。

3.2.1英国新教是传统基督教“神性”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折中调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学思想的表现与莎士比亚要表现的以人为主体的思想意识看似是矛盾的,但是16世纪的英国人文主义者认为他们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是罗马帝国灿烂文化的“复活”,从这个层面理解不难看出文艺复兴实质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推崇与认同,从罗马天主教改革而来的英国国教(基督教新教)是社会历史进步过程中英国人神学思想顺应人性发展的更新和轉型,它让人更注重“人”的思想,贴近人性的需要。是这个时代的“人性”和传统天主教神性的调和折中而成,并非两者彻底矛盾对立。

3.1.2时代特征的促进。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是文艺复兴后续,经过都铎王朝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宗教改革,英国逐渐摆脱了垄断欧洲的罗马天主教,成立以国王为首的英格兰国教——基督教新教,在新教对社会道德秩序加以规范和保障的基础上,人民群众对社会秩序改造和参与历史进程演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认可。莎士比亚的10部历史剧作品皆用维护社会安定、让人民幸福生活的主旨反对宫廷贵族的权利之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王权专制,保障新踏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宗教改革带来的英国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意识的增强,进一步促进基督教新教精神与英国人文主义思想的融合,符合民族和时代的发展方向。

4.结语

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本,倡导国家民族的统一和强大的君王中央集权政治。结合基督教精神,既有对邪恶势力不屈服的反抗精神,又有对人性至善至美的追求;谴责并结束封建贵族纷争与割据,实现英国民族的统一和强大,为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扫清障碍是强大的专制君王的历史使命。“王权神授”的思想既包含了对基督教的认可,又突破了僵化宗教思想对人性的束缚,将人文主义思想上升到了更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程雪猛,祝捷.解读莎士比亚戏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历史剧人文主义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初中历史中历史剧提升课堂效率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