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2019-07-10廖莎

文教资料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廖莎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企业急需、产业急用的“互联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推动着高职院校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近年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在办学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方面与跨境电商企业融合,开展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 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跨境电商人才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受到行业企业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要求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必须和行业的发展及企业的需求精准匹配、与时俱进。与以往的外贸相比,跨境电子商务从贸易方式、交易环节等方面都发生变化,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英语语言能力、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相关知识以外,跨境电商岗位还需要从业者掌握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网站运营与维护等知识与技能。单纯的外贸或者英语专业人才在网络操作技能方面与该行业的要求与标准相去甚远。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国际贸易平台,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变化着,若难以时时与行业对接、与企业对接、与产品对接、与平台对接,则有可能今天培养出的技能,明天就已经“过时”。如何紧跟行业发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产教融合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关注并积极探索的问题。

1.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现状

尽管学校和企业都有合作培养人才的愿望和需求,但校企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合作效果,具体体现在:

1.1企业方面的问题。

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职业发展和薪酬的预期比较理性,因此深受中小型企业的青睐。然而,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在电商平台运营领域正处在探索和成长阶段,在没有其他激励政策的前提下,它们更注重开展实际业务而无暇或无力在校企合作中投入资源和精力。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表现,着眼于短期的用人需求在学校得到满足,对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则“不甚上心”。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等方面不愿投入时间和资源,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同时,企业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考虑,不愿意将企业账号和平台管理权限提供给学生,这成为校企合作的壁垒。

1.2学校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企业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受限于固化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在面对具有较强合作意愿的企业时,不能及时配合企业做出调整,由此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实训场地及设备无法满足项目需求、校内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学生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模式存在差距等。

1.3学生方面的问题。

高职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接受方面,往往比较被动。面对快速更新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职业发展的方向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持久度和专注度不高。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一开始表现出极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打退堂鼓。

1.4地域的限制。

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以广东、江浙等地發展最迅猛,人才缺口最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更强,在中西部地区,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势头相对缓慢。以湖北省为例,虽然高校众多,但毕业生大多流向沿海跨境企业而未能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给校企合作的开展带来难度。

2.校企合作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模式初探

近年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主动与跨境电商企业进行全方位互动,在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及就业等方面改革现有模式,不断探索,走出一条校企合作的创新发展之路。

2.1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就业直通车。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般会在毕业前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在与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岗位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绝大部分专业普遍采取的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在顶岗实习前,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校内搭建起从实训平台到实习岗位的直通车,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合作模式。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学生到了大三,将会参加由企业讲师指导的跨境电商实训项目,通过数周“理论+实践”实训,学习如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店铺运营、外贸业务、运营推广等实操性课程,考核合格即可获得跨境电商初级人才证书并进入企业双选通道。每年该专业都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通过专场双选会进入各类跨境电商企业进行实习和就业,其工作表现赢得企业的广泛好评。

2.2立足行业协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企业和学校签订相关协议,按照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定制化设计,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联合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校期间,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订单班学生进入订单企业实习和就业。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企业参与的意愿更强,参与度更高。

订单式培养要求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以班级编制的人数投入资源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足够的岗位接纳学生实习和就业。这对于人才需求旺盛的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来说无疑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此类企业选择以“抱团”的方式与学校合作,例如依托商会等。商会是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特点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一般由区域内的企业自发组织,对内对外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和湖北省某商会联合开展订单式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以能力目标对接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企业老总就是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技能能手,他们通过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入学校讲师团队的方式,将行业最前沿的资讯、理念、技巧与方法带进校园,弥补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识更新周期长的不足。学生获得更多机会前往跨境电商企业参观、见习、与企业人员交流,对专业和行业的认识更加清晰。同时,由于就业的指向明确,他们的学习动力更足,职业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2.3引厂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有力促进资源的共享与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校内建立跨境电商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可提供场地、机位和网络环境等,企业引入真实的平台数据和账号,派出业务能手参与辅导,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企业案例、跨境项目了解完整的业务模型,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跨境电商系统的一般体系、结构、流程并开展创业实践。企业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并可将优质人才招入麾下。同时,随着学生业务的熟练,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和区域内电商企业合作建立跨境电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一整套完整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企业模式对班级进行管理,注重团队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以理论+平台实操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和生动地理解和掌握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与操作的技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使课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无缝对接,创新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第一年就孵化包括湖北省多家外贸企业在内的18个店铺项目,增加了企业的线上订单额和销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通过校内的项目赚取到一定的提成,快速成长为能马上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跨境电商达人。校内教师通过与企业讲师在理论教学、实操指导和生产及实训管理等方面相互协作,获取大量一手教学资料,个人的专业能力也得到提升,打造一支校企融合的“双导师”队伍。

2.4改革办学体制,校企共建混合制学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将混合所有制与职业教育改革联系起来,它倡导校企双方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并享有相应的权利。校企双方以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不转移所有权的双主体办学原则建设混合制二级学院,是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将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效益,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打开新的局面。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与区域内跨境电商企业建立混合制二级学院,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引厂入校”,把跨境电商企业“搬入”院校,校企双方面向商务英语专业共同开设了跨境电商订单班,并进一步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项目方面开启全面合作,共同打造跨境电商特色专业,培养一批跨境电商行业优秀人才,为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和国际化发展做出贡献。

3.结语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技术的更新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也要改变以往的思维和模式,联合企业以多种手段打造品牌化的项目和团队,解决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的技术难题。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技能竞赛、社会培训、科研等方面获取更多的资源。企业能收获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行业发展也得到持续的智力支持与服务,真正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

参考文献:

[1]张夏恒.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矛盾與解决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7(9):68-72.

[2]钟波,胡微,徐浩.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27-30.

项目名称: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校级重点项目“基于混合制学院的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Z2018004)。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