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以读促写实践研究

2019-07-09邓美连

江西教育C 2019年4期
关键词:六国论论点家风

邓美连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而整合教材,以读促写,旨在让阅读和写作有效融合,深入挖掘教材的价值和可拓展空间,探究读写训练的新途径,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升写作素养服务。

关键词:整合教材    以读促写

在现行高考制度的压力下,学生的课内学习任务繁重、课外作业量大,家长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所以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高考大纲下知识点的学习上,而对于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往往比较忽视。许多高中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写得少,作文存在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忽视情感体验、思想肤浅等问题。教师对学生写作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存在分数至上的理念,指导方式落后。总之,高中生读写脱节、写作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以读促写的依据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语文教学中推广“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主张学生要“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通俗地说,就是要求学生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谈及他的观点——写作本位论,也就是“在读、写关系中,阅读是过程、手段,写作才是目的、归宿。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写作,而不是阅读”,阐述了写作的重要性。而整合教材,以读促写,旨在让阅读和写作有效融合,深入挖掘教材的价值和可拓展空间,探究读写训练的新途径,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升写作素养服务。

二、以读促写的实践研究

(一)单篇教材的整合

1.阅读教材,辨析品悟

高一上学期“表达与交流”单元中有一项内容是“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药》里“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這一段,领悟精心描摹数个动作对于刻画人物的重要性。

2.凭借教材,探索写法

要求学生抓住动作写出人物个性特征要注意以下几点:精选描摹数个动作、显示人物性格、采用修辞、重视细节、多角度描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写出个性特征鲜明的人物。

3.跳出教材,落笔成文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穿红色背心的运动员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蓄势起飞的雄鹰。”这是校秋季运动会后,一位学生描写运动员起跑时的情形,把运动员的神态姿势描写得神形兼具,跃然纸上。

高一下学期及高二上学期,笔者在班级开启整篇作文训练。

1.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六国论》是典型的文言议论文,比较枯燥,而要提高学生对该文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关键在于整体阅读。对此,笔者首先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和思路,然后要求学生从宏观上大致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基本内容;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学生能得出文章正是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从“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论证了“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2.赏析写法,品析精彩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六国论》属于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在论述每个分论点时,又采用多种论证方法。以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为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本段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将“弊在赂秦”的观点论述得非常透彻。

3.仿写活用,构段成形

要求学生仿照《六国论》对第二分论点论述的写法,论述“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好的家风”这一观点。一位学生写道:“一个家族何以兴旺发达?好的家风使然。翻开史册,不难发现,无数曾经辉煌的家族,它们都有堪称典范的家风。四知太守杨霞以清廉自守为家风,严格约束子弟,结果其入朝为官的子孙都是饱受赞誉的清官;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家风,所以岳家军为大宋王朝誓死效忠;曾国藩以‘勤为家风,使得曾家涌现了200余突出人物。而倘若西汉的霍光重视家风的建设,不以显赫的权势来荫蔽后代,怎么会落得个他死后第二年霍家就被灭族的下场?”

4.改写改编,激活成趣

笔者在《氓》《孔雀东南飞》《祝福》的教学中,利用课文改编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改编《氓》:用“氓”“兄弟”的视角,重新叙述女主人公被抛弃故事;或用“淇水”,甚至假想氓当年赠送给被抛弃女子的爱情信物——“镜子”作为反复出现的物象,以“淇水”“镜子”的拟人化视角将其改编成小说。改编《祝福》:采用顺叙的方式,从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一直叙述到第二次、第三次到鲁镇,最后在年三十的晚上,在浓浓的祝福氛围中,凄惨地倒毙于暴风雪中;或将其改编成话剧剧本……这样的改写改编既是一种“温故”,又是一种对写作能力的锻炼。

(二)整合多篇教材

1.相同主题整合读写训练

笔者遵循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主题为线索,把同一单元多篇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开展了相同主题整合读写训练。对于相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能力训练点、读写结合点、拓展延伸点整合。这样,老师明明白白地教,学生明明白白地学。学生方法有了,写作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而且采用相同主题课文整合教学,不仅可以节省课时,而且可以让学生把握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拓展阅读,从而提升阅读及写作能力。

如:把《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同步阅读”中的《守财奴的弥留之际》进行整合教学,实现“1+1>2”的效果。作者通过素描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吝啬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守财奴的弥留之际》中的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作者通过刻画他临死前想抓住镀金的十字架这个经典的细节,同样把葛朗台的吝啬刻画得入木三分。

2.相同文体整合读写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在相同文体的两篇文章中寻找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我们打破以往固有的古代散文教学模式,将文言议论性散文《六国论》和《师说》进行比较阅读。《六国论》先提出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分别从“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述,并提出正确的做法——“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最后提出写此文目的——“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借古讽今,劝诫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两个分论点是并列的。《师说》也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爱其子择师与于其身耻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进行严密的论证,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写此文目的。两篇文章同中有异,结构基本相同,都用了举例论证法,但是主体论述段采用的论证方法不一,《六国论》采用了假设论证,《师说》采用对比论证。因此通过这种比较阅读,可以高效地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升文字表达的能力。

3.相同写法整合读写训练

写人叙事的散文,一般都会采用某些相同的手法,把人物个性表现得鲜明,活灵活现。如《鸿门宴》描写樊哙得知刘邦有危险而毅然闯帐,怒骂项羽的片段;《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片段;《项脊轩志》先大母对“我”关爱、手持象笏、寄以深切厚望的片段……通过赏析、探究,得出这些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深深地吸引读者,原因是人物个性鲜明,而刻画的方法就是运用了细节描写,最主要的几种是:动作+语言、环境+外貌+动作、动作+神态+语言、动作+语言+心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促写是需要时间的,因为阅读是一个采集碎玉零琼的漫长过程,语文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学生灵活运用积累,这样教材教学与写作教学就能有机结合在一起,阅读和写作方能真正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并蒂莲”。

猜你喜欢

六国论论点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