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萨周边的民间技艺及传承

2019-06-27汪璐

西藏人文地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塔巴阿旺制陶

汪璐

入夏,我特地挑了几个周末,约了几位友人,前往拉萨周边的达孜县、尼木县、墨竹工卡县,走访当地的制陶、煅铜、雕刻、绘画等手艺人。

我们寻访的对象,是这些地方的普通村民,他们在自己的村落里年复一年传承着某项古老技艺,大多没有传承人的特殊身份。

白纳村

从拉萨市中心出发,驱车30公里左右,进入了德庆镇的地界。马路两旁的民居里,传出叮叮当当煅铜的声音,吸引我们停了下来。随意敲响其中一户人家的大门,过路的村民说这里是白纳村丹增的家。

丹增这天去了拉萨哲蚌寺接洽活计。他的儿子阿旺列谢接待了我们。阿旺列谢24岁,很腼腆,对于自己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阿旺列谢解释说,辍学是因为更喜欢在家煅铜,看火光红得耀眼、铜片清脆作响,他觉得很踏实。他的弟弟和妹妹,分别在林芝和拉萨读高中。

阿旺列谢13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煅铜技艺。现在,他与父亲的另外两个学员——比自己大两岁的旦增曲扎、39岁的尼玛一起煅铜。他们主要锻造佛像,而佛像几乎由各大寺庙预定,他说有时也有区外订单,比如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赞寺就定制过他们的佛像。

摆在院子里的一尊刚刚锻造完的铜像很像千手观音,阿旺列谢说藏语叫“杜嘎尔”,是他们费时三个月才完成的,由那曲地区安多县一座寺院定制,目前只剩下鎏金程序就可以安置进殿堂了。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年长的尼玛不为所动地在一旁敲打铜片,两个年轻人则乘机休息下来,用半生不熟的汉语与我们交流。他们现在虽然都有手艺在身,但铜佛的关键部位脸部,还是由父亲丹增打造,其他部位则由他们分工制作。两个年轻人脸上被熏烤得满是烟火色,厚重而浓密的头发随意蓬乱着,透出藏族小伙子那种轮廓分明的帅气。

白纳村有600多年的铜佛制作历史,精美的工艺远近闻名。村里现在有九处铜佛制作点,其中几处已经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塔巴村

从拉萨驱车约65公里左右,有个塔巴村,位于墨竹工卡县工卡镇以东约2公里处。塔巴村的传统制陶技艺,是墨竹工卡县比较有名的文化品牌。然而,当我们进入村中,却没有感觉到制陶的气氛。路遇几个妇女,我们下车打听,没想到几个人异口同声地告诉说,这里没有制陶的人家。我于是转问:有没有卖陶器的,他们说格桑老人家里有卖。

我请67岁的次仁阿妈帮忙引路。她告诉我,自己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以前是有不少制陶的,但现在都出去打工了。

大概2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格桑老人家门外。风很大,屋外堆砌的一些残次陶器显示着这里曾经的热闹。格桑老人应声蹒跚着步伐走了出来,两个小孙子蹦跳着跟在身后。听了我们来意,他抱歉地说:现在没有陶器了。

我们不甘心就这样一无所获地返回,再追问:有旧的也可以,我们很想看看。老人想了想,折回家里捧出两件上釉的陶器——酒壶和炉、锅套具。他说这是自己留下的,没打算出售。

格桑老人今年72岁了,从事制陶已有36年,他说这几年村里的制陶量越来越少,“不过今年9月会再制陶,有几个工匠会来帮忙。”老人邀请我们那时再来看看。

据了解,早在2006年,塔巴村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就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历史的厚赠,不知道这个有名的制陶村会何去何从?

曲水村

在拉萨市西南面140公里處,是名声远扬的尼木县。尼木县的藏尼纸、尼木藏香和普松雕刻,被并称为“尼木三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影响。

从尼木县城驱车8公里,我们到达“尼木三绝”之一的雕刻之乡——普松乡。尽管是周末,副乡长普布次仁得知我们想看看普松的雕刻,十分热情地跨上自己的摩托为我们带路,领我们来到普松乡曲水村7组25号的丹增朗杰家。

丹增朗杰的家位于一座半山腰上,屋里用陶制火炉温着酥油茶,卡垫床上放着一些未完成的木雕作品,大多是经文一类的。

丹增朗杰今年30岁,他和45岁的哥哥斯曲是当地有名的木雕工匠,弟兄俩没有分家,几代人住在一起。两个侄儿都读过初中,承继了父辈的手艺,目前已经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木雕工作。

家里存放的一块泛黄的、浸着油渍的半米多长的经版,表明着他家的木雕世家身份。那块经版是木质的,但常年使用油墨和酥油,已让它变得温润如玉,颜色古旧,一看就是传家宝。丹增朗杰只记得爷爷和父亲江白都会木雕手艺。问到更远的几代人,他就憨憨地笑着,无可奈何地摇头。副乡长普布次仁遗憾地说:“可惜他哥哥斯曲这些天去甘丹寺了,他对这些历史渊源说得明白一点。”丹增朗杰给我们展示自己的木雕作品,以经文、佛像为主,兼带一些旅游品的小件。他介绍说,木雕不容易速成,从小跟着师傅一起做,学会刻字也要四年,学会刻图要五年以上,没有师傅带就更久。

丹增朗杰从13岁开始学习木雕技艺。每年除了春耕、春播、秋收这几个时段,他们一家要去地里忙活。其他时候,他和哥哥、侄儿都要忙于木雕活。按他的统计,一年有九个月可以制作木雕。

从丹增朗杰家出来,我们又去村口的“普松乡曲水村扶贫开发经版雕刻厂”看了看。该厂是2011年县农开办投资30万元修建的,乡里联合了25户木雕匠人在厂里做工。普布次仁副乡长介绍说:村里368户人家,有188人从事木雕技艺。

摆在院子里的一尊刚刚锻造完的铜像。

风很大,屋外堆砌的一些残次陶器显示着这里曾经的热闹。

尚日村

尼木县塔荣镇尚日村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手工艺,也没有引人瞩目的非遗产品。但驰名中外的“尼木三绝”分布在尚日村的周围,传言长期以来,采购“尼木三绝”的商人们都习惯聚集在这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尚日村。

26岁的村支书其美是拉萨人,2010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英语专业,2013年调到尚日村工作。虽然工作性质与自己的专业很有距离,但他十分尽心尽责地做着村支书的工作。听村民说我们从拉萨赶来,他立刻结束了自己在外的工作赶回了村委会。

其美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村里的基本情况。村委会会议室的墙上,贴着一张“雕刻绘画专业村”称号的照片,是尼木县人民政府2005年授予尚日村的。

介绍完本村概况,其美带我们来到了位于村口的尚日村传统手工艺经幡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傍晚时分,合作社已经下班,40岁的负责人多布拉正还没有离开,他拿出墨盒、刻板、布卷、滚轴等工具,为我们展示了印制经幡的过程。每压一次滚轴,他都运足力气来回几遍,才可以保证经文清晰。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力气活。

断断续续的走访,就这样在尚日村画上了句号。

虽然图案以喷绘为主,但有的细节还是需要手绘

丹增朗杰雕刻的格萨尔王

猜你喜欢

塔巴阿旺制陶
我家的阿旺
莱索托前首相涉嫌杀妻案爆更多惊人细节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靠缺陷成名的不爽猫
红杏和白桃
安静的咆哮
大象的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