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助力陕西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研究

2019-06-25刘景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陕西省一带一路

刘景

摘   要:“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外语人才、外语产品、外语社会服务等方面对高校外语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文章以陕西省为例,在梳理该省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现状基础上,提出高校应增设外语专业语言种类,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转变人才培養模式,加强外语与其他专业的深度融合;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鼓励外语与文化相结合,推出外语文创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发挥外语师生的专业优势。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软实力;高校外语教育;陕西省

所谓“软实力”,是与一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构成的“硬实力”相对的概念,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利诱的强制力达到目的的一种能力。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文化的展示搭建了良好平台。如何抓住机遇,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好地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进而带动综合国力的强盛是近年来我国各界仁人志士着力解决的问题。

人文交流,语言先行。无论是实现“五通”,还是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都离不开语言的会通作用。一个国家的语言能力已成为衡量该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此同时,作为国家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地方文化,其发展状况影响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水平。陕西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自古就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陕西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守望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现代文化,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打造精神高地,增强文化自信,全方位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2]。由此,在语言能力与文化软实力视阈下,探析陕西省的外语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陕西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现状

自1993年中国学界开始关注“软实力”问题以来,对这一概念的内涵、构成、作用等的研究层出不穷。就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而言,孙亮认为,软实力概念中国化后,文化软实力主要由发展模型软实力、核心价值观软实力、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文化生态软实力、外交软实力、传播软实力六大要素构成[3];黄意武认为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整合力、文化生产力6个部分[4]。以李晓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指出,文化软实力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5]。对文化软实力的不同解析不仅丰富了文化软实力理论,而且揭示了文化软实力系统性、影响与传播性、发展性的特征。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文化软实力,都有其内在系统,是相对完整的整体;其不仅对本国、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有塑造和影响作用,对其他地域的文化也会通过传播产生或强或弱的影响;同时,一国文化软实力水平不会一成不变,其发展受到该国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外交政策、人民认知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制约。

(一)构成

陕西省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就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储备而言,陕西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陕西省文化积淀深厚,既有灿烂的古代文化,又有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据统计,目前,陕西省有文物点35750多处,其中235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现有馆藏文物56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329件,国宝级文件123件[6]。第二,陕西省民俗文化丰富,种类繁多。西安鼓乐、华县皮影、华阴老腔、陕北剪纸、安塞腰鼓、千阳彩绣、陕南道情等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三秦大地的人文情怀与文化智慧。截至2016年,陕西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1项[7]。第三,陕西省教育科技实力雄厚,潜力巨大。陕西省的高等教育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2018年,陕西省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6万。“全省现有各类科技人才173万,国家级高新区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个,每年登记科技成果1000余项”[8]。第四,陕西省自然风光资源星罗棋布,文化承载度高。无论是以地理奇观著称的西岳华山、黄土高原、壶口瀑布,还是景色秀丽的洽川、关山草原、秦岭山水等,无不因其独特的美景与历史文化特色而享誉国内外,成为文化旅游胜地。

(二)现状

依据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理论,陕西文化软实力不仅需要上述既有的文化资源和储备的支撑,更取决于其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水平和居民的精神面貌和素质。近年来,陕西省连年印发有关文化发展的政策、规划、办法等,深度融合文化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涵盖面广,职能部门提供的便利多。同时,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陕西省推出了一系列优惠的落户政策,2018年,仅西安市就落户75万余人。政策的支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2016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500.7亿元增至802.52亿元,年均增速12.5%”[9]。未来两年,陕西省将继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增加财政投入,用好土地政策,增加有效供给,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年均增长15%以上”。[10]

随着“西安年最中国”“丝绸之路电影节”“丝绸之路旅游博览会”等活动的开展和《大秦帝国》《那年花开月正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电视剧的热播,陕西逐渐成为新晋“网红”,三秦大地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平台上赚足了眼球,“西引力”陡增。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显示出极大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上,西安和铜川位列前十,陕西省成为同时拥有两座十大幸福城市的省份之一。

综上,陕西省的文化软实力较改革开放之初已有大幅提升,呈不断增强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陕西省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不得不承认,与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发达的省份相比,陕西文化软实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陕西文化软实力提升对外语人才、

外语产品、外语社会服务的要求

提升文化软实力,仅靠文化自身的自然发展很难实现,必须依靠生活在文化中的人去自觉地发展、推进。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文化交流离不开外语助力。事实上,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及陕西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体而言,“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外语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可有以下几方面的作为。

(一)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需要增加非通用语种人才数量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65个国家,共涉及53种官方语言,且大多数属于非通用语。因此,为了“讲好陕西故事”,让陕西文化更好地“直达人心”,非通用语种人才不可或缺。与此同时,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增多将有助于提高陕西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在与不同文化借鉴学习中,提高文化自身的包容力和影响力。

当前,陕西省的高校外语教育与我国其他省份一样,呈现“英语独大”的局面,除了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少数院校外,其他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均未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截至2018年,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外语类高校——西安外国语大学共设立非通用语种专业21个[11],在语种设置和招生规模上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还有一定差距。

(二)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和社会对中低端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下降,对熟悉业务、通晓外语和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12]。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形容当下的外语人才状况为“大才难觅,小才拥挤”[13]。对此,武汉大学赵世举教授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既要培养“专门语言人才”,也要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文秋芳等专家则认为培养“外语+专业”人才不太现实,因为“要把一门外语学到能熟练地用于工作的程度,至少要花2000小時以上”[14]。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专业+外语”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外语是公共课,但比当前的外语公共课涵盖面广,包含一些非通用语,且课程要求与目标相对较高。由此可见,无论哪种模式,外语与专业相结合是社会对高校外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要求在陕西省体现得更为迫切。一方面,高校数量多,人才培养基数大,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将极大地影响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增多有利于促进陕西省居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

(三)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需要更多“走心”的外语产品

传统观念中,外语在对外文化输出中似乎只能起到翻译、介绍的作用。而仅就翻译而言,许多景点、公共场所的翻译也错误百出。因此,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需要更多“走心”的外语产品。第一,外语翻译、介绍等文本需要准确、恰当。第二,外语产品应直击文化本质和内涵,以创新方式展现文化的内在特点,从而体现陕西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除翻译等传统外语学习方式外,可以适当增加以本地文化为内容,以外语为媒介的话剧、短片、歌曲、民俗体验、文化比较等。第三,在陕西文化的推广宣传中,外语产品应以国家安全为前提,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将陕西人的勤劳、热情、奋斗等优秀精神品质传扬出去,让陕西形象深入人心。

(四)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需要提高高校外语教育的社会服务质量和规模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的社会服务不仅包括志愿者翻译、校企合作等传统路径,而且在提高民众外语素质、维护社会安全、增强本地居民文化自豪感等方面均应有所作为。

一方面,陕西省作为文化旅游大省,每年能吸引到数以亿计的游客。在与游客交流时,本地居民,尤其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高低会影响游客体验。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先行”带来的不只是交流互鉴,也会有文化摩擦与碰撞。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堡垒作用,促进民众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增长见识。外语专业的师生在提供语言服务的同时,要通过文化对比,帮助民众形成“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不同”的认知,增强群众对本地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

高校外语教育应做出的努力

为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行业的各种需求,高校外语专业应该积极做出改变。

(一)拓宽外语专业语言设置,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

虽然当前非通用语种人才欠缺,也理应多设置一些非通用语种专业,但必须指出的是,不是为了满足所需,任何高校都可以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就陕西省的情况而言,要以当前亟需语种(如哈萨克语、俄语、韩语、泰语)等为主,西安外国语大学牵头,在一些资质较好,学生所学专业与外语融合度高的院校开设。同时,相关高校要以优厚的待遇多引进非通用语种人才,以人才的聚集带动专业的快速建设与发展。

(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外语与其他专业深度融合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高校出现了一阵“英语专业开设热”。“我国现有的1448所本科院校中,有994所开设了英语专业”[15]。这一现象在高校林立的陕西省也不例外,许多工科特色(如石油、建筑、邮电等)院校也纷纷设立英语系或英文学院。实践表明,英语专业的遍地开花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很多院校培养出的英语毕业生难以达到社会对高水准英语人才的要求,就业难的问题在这些毕业生中显现,单纯裁撤这些英语专业面临着较大的实际困难。由此,笔者及研究团队在学习借鉴我国相关专家提出的建议基础上,提出了如下模式,希望对当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及经济社会发展有益。如图1所示,外语①主要培养精通目标语、熟悉目标语背后文化、制度、风土人情等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语言人才;外语②针对少数可以熟练掌握目标语、达到高级语言人才标准的学生,促使他们在语言基础上学习相关专业,如商贸、教育、法律等,使他们成为语言、专业双达标人才;外语③针对大多数大学生,外语作为有利工具,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服务其专业学习。在这一层面上,外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专业,提升人文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当然,该模型并不适用于每个院系,各高校外语院系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院校特色选择其中一类或两类进行实践。

(三)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鼓励外语与文化相结合,推出外语文创产品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有利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项目中,理工科项目偏多。以2018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例,在3311个项目中,理工科项目占大多数,文科项目相对较少,与外语或文化推广相联系的项目更少。“文化创新”不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社会繁荣、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升等也有很大影响。文化与外语学科的结合是文化发展的新思路,高校外语专业师生要提高认识,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拓宽外语产品的范围,为陕西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出去”做出应有的努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发挥外语专业师生的优势

如前所述,无论是提高民众外语素质、维护社会安全,还是增强本地居民文化自豪感,高校外语专业师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惯常的志愿者宣传、景点讲解等形式外,在全媒体时代,外语专业师生有更多的渠道服务社会。首先,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录制语言标准、富有文化特色的外语宣传短片,以及以日常外语交流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视频,并在本省主流媒体和交通媒体上宣传推广,以帮助提高居民的外语素养。其次,定期在校园内外开展语言与文化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师生与本地民众的安全意识。最后,发挥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引导他们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宣传陕西文化并介绍西方文化,以增强文化推广,开阔本地居民眼界。

四、结语

外交部长王毅曾这样向世界推介陕西:“如果大家想了解中国是从哪里来,那么大家就到陕西去看一看……如果大家要了解中国今后向哪里去,我建议大家也要到陕西去,去亲眼目睹古丝绸之路起点”[16]。历史为陕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促进本省经济繁荣,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任务中,各行业都应主动担当。作为文化交流排头兵的外语教育,更要优化专业结构,拓宽语种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和外语产品的高要求。同时,提高外语社会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力争取得陕西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外语专业进阶式改革共同达成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9-04-02.

[2]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jingbian.gov.cn/gk/zfwj/szfwj/38974.htm,2019-04-02.

[3]孫亮.“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构成要素[J].理论月刊,2009(5):145-147.

[4]黄意武.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路径找寻[J].重庆社会科学,2016(10):81-87.

[5]李晓明,谢灵.浅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54-55.

[6]辛建民.挖掘和弘扬陕西地域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大省的路径思考[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3-8.

[7]谢珊.陕西非遗古老民俗闪耀时代光彩[EB/OL].http://www.sxxc.gov.cn/content/2018-11/22/content_16048409.htm,2019-04-02.

[8]李承明.雄厚的陕西科技实力[J].西部大开发,2016(9):88-90.

[9]杜晓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N].陕西日报,2019,01(09):007.

[10]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EB/OL].http://www.shaanxici.cn/content/2017-10/20/content_15582311.htm,2019-04-02.

[11]王静.我校增设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专业[EB/OL]. http://www.xisu.edu.cn/info/1080/11355.htm,2019-04-12.

[12]翟艳.语言铺路中的“走出去”与“请进来”[J].语言规划学研究,2017(1):61-66.

[13]蔡基刚.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危机及其出路[J].当代外语研究,2018(6):1-9.

[14]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26-32.

[15]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21-130.

[16]刘芳奇.陕西:以历史文化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EB/OL]. http://news.china.com.cn/2017-06/28/content_41112636.htm,2019-04-02.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陕西省一带一路
太阳第一家
123的几种说法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总工杨建军被调查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似“定”而非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