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吉林市儿童福利院音乐教育

2019-06-05李一格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吉林市福利院节奏

李一格

(延边大学 艺术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0)

一、吉林市儿童福利院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吉林市儿童福利院概况

吉林市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52年,坐落于吉林市西安路331号,占地45亩,其建筑有效利用面积达12200㎡,福利院内设有8个职能部是吉林市福利院是民政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儿童福利院隶属于吉林市社会福利院,对外是独立命名的而对内做为吉林市社会福利院的独立部门(儿童部)呈现,为吉林市社会福利院所管理和运营。

吉林市儿童福利院主要负责接收、安置全市城乡生活无助的孤儿、弃婴。目前,收养各类孤残儿童近50余名,病残率达94%;福利院内工作人员有20人,但具有资质的教师仅有4名,。在吉林市政府及民政局的高度重视下,吉林市儿童福利院积极履行孤残儿童收养收治、康复教育等工作职能,努力营造有利于孤残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确保孤残儿童能够在社会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音乐教育现状

笔者通过对吉林市儿童福利院的实地调研,总结其音乐教育现状如下:

1.师资情况。截止到2016年11月,吉林市儿童福利院拥有数、语、德、音老师各一名;保育员15名,负责孤儿的日常起居,其他科目没有相应的教师。教师学历层次大部分为专科,最高为学历仅为本科层次。

科目 语文 数学 德育 音乐老师 保育员人数 1 1 1 1 15学历 本科 本科 专科 专科 中学

2.音乐教学设施。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院内有一间独立的音乐教室,但教室内设施简陋,仅有的一台钢琴摆放在角落里,上面沉积了厚厚的尘土,而对于打击乐也只是简单的几种,如:三角铁、木鱼等。

设备 单位 个数钢琴 架 1多媒体教学用具 套 0音响 套 1打击乐 组 0电子琴 台 1电视 台 1

3.学生的现状。通过表格可以发现,目前福利院内总共供养的孤残儿童共50名,其中,婴幼儿童10名,残疾率为90%;4到6岁学龄儿童29名,残疾率为96%;7到18岁青少年儿童11名,残疾率为94%。

年齡 0-3岁 4-6岁 7-18岁 合计人数 10 29 11 50残疾人数 9 28 10 47残疾率 90% 96% 94% 94%

据2010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三类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可以看出,该院的音乐教学设施配备并不完善,不管是从器乐种类上还是从教学设备上都明显低于国家要求的一般特殊教育学校。通过访谈得知,院里还没有自己的图书室,没有能提供给孩子们自由阅读的地方,只有基本童话书籍,而关于音乐的书籍,期刊几乎没有,从书籍山获得音乐知识比较困难。

由于福利院的孤儿因残疾,不具备被调查能力,故以上调查结果为笔者实地摸底走访调查所得。

二、吉林市儿童福利院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吉林市儿童福利院仅有音乐老师一名,毕业于吉林师范分院,学历为专科。在校学习专业为幼教,仅接受过基本的演奏、演唱及音乐教学训练。而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孤残儿童如何进行音乐教育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有局限性,更谈不上康复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可见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相当匮乏,其专业的音乐教师一直处于紧缺状态。

(二)音乐教学设施存在的问题

根据特殊教育中孤残儿童的不同生理或心理的状况,音乐教学应用的硬件设施与普通学校的硬件设施有所区别。其主要教育设施分为两种,一种是帮助残疾孩子恢复的康复训练设备仪器,另一种就是音乐教学中的特殊教具。

(三)教学方法内容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教学,重复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和基本知识的传授,这不仅没能好的传授音乐知识,也忽略了孩子们的特殊性。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基本目的。其次,在教学模式上,教师采取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导致本应活泼生动的音乐课程变得单调无味,学生们明显产生出厌倦的现象。最后,没有针对孤残儿童的特殊的音乐教学方法和内容,孩子们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自信心不能通过音乐训练得以恢复,音乐教学还起不到康复治疗的作用。

三、吉林市儿童福利院音乐教育的发展建议

(一)音乐教学方面

1.节奏教学。利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利用打击乐为主要教学用具,让孩子们通过在敲打乐器时首先从视觉上需要专注乐器,并用双手感受乐器的震动,通过震动的频率,以及空气、地板等震动,间接地对儿童的触觉产生刺激,通过这样多重感官的刺激,使孩子对节奏的感应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不断提高孩子对音乐节奏的掌握和控制。利用乐器从简单的节奏模仿开始,让他们自己亲身体验节奏的乐趣,直观地感受节奏的概念。让他们在有规律的音乐和特制的音乐治疗情境中能够主动的发出自由的肢体动作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动下做出随音乐节奏的肢体动作。通过这一项训练,有利于改善儿童的肢体协调性以及肌肉控制力,促进肢体优美动作技能和身体的灵活力性。

2.演唱教学。在奥尔夫的音乐教学中,歌曲的音调、歌词并不重要,而重视的是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和音乐表情的流露。语言的发展不仅仅是听到与听不到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听辨能别与理解能力。而音乐治疗对于这项能力训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儿童按节奏说话,根据旋律的规律来记忆歌词。通过模仿学习歌咏和童谣,从而锻炼儿童的接受语言能力,提高儿童的语言清晰程度。通过这种音乐形式来表现自己熟悉的事物,这样可以加强孩子们与他人沟通的欲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肢体律动。在奥尔夫的理念认为,音乐是和身体动作相结合的,人与生俱来就带有音乐的律动感,而这种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随着音乐载歌载舞。用简单的舞蹈动作的训练,可以对儿童大脑活动起到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使孩子们肢体的灵活性、协调性都得到锻炼。建议吉林市儿童福利院通过设计简单的音乐剧排练和表演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里融入到角色中,通过表演从而体验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这使他们抒发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增加了自信心,同时也加强了对美的感受和追求美的能力。

(二)提高孤残儿童的社会关注度

通过阅读了解,现在社会福利机构普遍有较为完善的真对孤残儿童的教育文化系统,但还缺少内在的核心价值观统领,缺乏对孤残儿童的三观培养,应利用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孤残儿童的的文化教育中,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首先要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建立他们的自尊心,其次,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发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再次,树立正确的人身价值荣辱观,深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孤残儿童拥有自信,理性、积极向上的心态融入社会中。

孤残儿童是社会特殊群体,也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救助对象,作为党和政府应着重关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掌握基本文化的权利,因此儿童福利院机构应通过加强管理制度、与教学模式来帮助孤残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加强孤残儿童音乐教育的援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收养的孤残儿童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对工作人员、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工作人员的匮乏,教师的缺失也成了大部分福利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现状,首先社会福利机构要加强自己工作人员、教师队伍的建设。(1)是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2)要实行招聘制度,定期考核,(3)要加强呼吁和宣传力度。以保障孤残儿童的教育的顺利开展,(4)政府要开展一定的政策帮扶,提高待遇,完善教学设施,共同促进帮助孤残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使之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他们回归社会的愿望。

猜你喜欢

吉林市福利院节奏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BABY,COME BACK
YOUNG·节奏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顾秀莲与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共度“六一”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产品销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