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景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

2019-05-31郭玲霞

天津农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旅游景区失地农民

摘    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然而,发展旅游业却占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并产生了很多失地农民,此问题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社会冲突。因此,为理清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进展,识别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状况,通过文献回顾法、系统分析法等对国内外大量代表性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评析,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概念、框架、评价方法、指标及生计策略选择等进行评述。研究认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涵盖定义、框架、评价指标、问题、影响因素、策略选择等,这几方面内容同属于一个体系,关联性强,其中,可持续生计的定义、框架是基础,可持续生计问题和因素是研究重点,提出可持续生计解决对策是研究目的。

关键词:旅游景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

中图分类号: F318        文献标识码: A       DOI 編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9.04.013

Reviews 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Land-Lost Farmers in Tourist Areas

GUO Lingxia1,2

(1. Land and Tourism College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934, China; 2. Co-innovation center of Intelligent Tourism in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Henan, Luoyang, Henan 471934,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ourism has entered a fast lan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as taken up a large amount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and has produced many landless peasants, improper handling of the problems, which might cause the soolal conflic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less peasants, identify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landless peasants, this paper  summarized a large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docu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the livelihood concepts, frameworks,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ssessment methods, indicators, and livelihood strategy choices were reviewed. The study believed that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research of land-lost farmers covers definitions, frameworks, evaluation indicators, problem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trategic choices. These aspects were belonged to one system and highly correlated. Among them, the definition and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were the foundation, the problems and factor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were the research focus, and the propose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solutions was the research purpose.

Key words: tourist attractions; landless farmers;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据估算,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占用耕地12.7万hm2,每征1 hm2耕地会产生22.5个失地农民[1]。截至2014年,中国已有1.12亿失地农民。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和景区的改扩建,导致旅游用地急剧增多[2-3],旅游项目征地不断,由此造成的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我国1/2以上的旅游资源分布在贫困山区或城郊,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很强,若补偿不合理会诱发农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抵制。农民失地后,只能从事出售旅游纪念品、烧烤或景区保洁、保安等工作,稳定性差。另外,失地农民的收入与景区的收益差距极易导致其心理不平衡,关注旅游景区失地农民的补偿和生计问题刻不容缓[4]。失地农民的问题更深层次上是失地后一系列可行能力的丧失,他们从所熟悉、方便和喜欢的生产生活方式转换到陌生、艰难和厌恶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从“自由”到“不自由”[5]。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概念框架立足于识别失地农民的生计现状,并系统分析政策环境对个人生计策略选择与生计产出的影响,已作为一种新的分析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本文主要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和生计策略优化两个大的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归纳和评述。

1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概念及分析框架

1.1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Scooners提出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可持续生计是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谋生能力、资本和有收入的活动。之后,很多学者都间接采用了这一定义,如:王慧博[6],成得礼[7],王晟[8]等。李国梁[9]结合失地农民自身特点,提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是失地农民个人或家庭在以土地为基本生计保障丧失的条件下,为改善未来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这些活动包含可延续性、生活状况的持续性改善以及融合性3个特征。可延续性意味着失地农民的生计方式在时间、现有生活水平和生存条件方面的延续性;生活状况的持续性改善指失地农民的生计水平要与社会发展同步改善;融合性指失地农民要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1.2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可持續生计框架是一种可解决由多原因致贫的集成分析框架,可识别出影响生计的主要因素。Martha G Roberts等[10]指出生计资产包括自然、金融、物质、人力和社会资本。目前已有多种可持续生计框架。其中,英国国际发展机构2000年建立的SL框架-DFID模型被许多组织采纳。该框架由脆弱性环境/背景、生计资本、结构和制度的转变、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5因素构成,并阐明各因素间的结构及关系,分析生计复杂性和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该框架的核心要素是由人力资本H、自然资本N、社会资本S、物质资本P、金融资本F构成的生计五边形。

在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框架方面,学者们多是在SL框架-DFID模型基础上,做局部调整。如成得礼[7]在分析城中村失地农民问题时,将脆弱性背景具体为个人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观念和价格观念。特别的,王晟[8]、郭玲霞[11]仅对生计五边形做调整,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对某类资本的原始量或最终量作适当调整。黄建伟[12]指出良好的公共政策群可帮助失地农民提高生计能力和积累生计资本,生计资本和无形资产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可形成良性循环。黄其松[13]在研究毕节市失地农民问题时,构造了一个改进后的政府行为促进可持续生计改善的框架图,认为强化政府行为可改善失地农民生计资本,提高抵抗脆弱性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生计可持续。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复杂性,需要该群体自身努力,以及政府政策互动。另外,还应放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全盘考虑,因此,选择或构建合适的框架非常关键,同时也应识别重要影响因素。

2 旅游景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

农民失地后,并没有享受到现代文明和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却沦为无地、无业、无保障的“三无人员”。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人力资本弱、子女多,延续基本的日常生活难。虽然相较于其他失地农民,旅游业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对当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具有优势[14]。但是,不少学者对旅游景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发现仍逃脱不了一般失地农民都会陷入的困境[15]。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研究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2.1 定性评价

很多学者[14,16-18]采用归纳或罗列失地农民失地后出现的诸如住房条件差、饮食质量差、日常消费高、青年就业没保障、子女得不到好的教育等问题来综合定性评价他们的生计可持续问题,并得出失地农民的生计不可持续或生计可持续性明显不足的结论。

2.2 定量评价

胡初枝等[18]和赵仰华[19]采用层次分析法、周洁等[20]采用模糊物元模型、黄建伟[12]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中,确定指标的目标值或参照值很重要,有学者借鉴全国和失地农民所在省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来分别确定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维持水平值和可持续生计水平值。

2.3 评价指标

胡初枝等[18]结合“两保”原则(保证失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确定经济基础、生活水平、发展条件和生存环境4类13个指标;周洁等[20]构建了风险抵抗、环境保障和社会适应等3类12个指标;黄建伟[12]以生计资本、生计政策、生计能力为潜变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等为观察变量来构建模型。代富强等[21]基于PSR模型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的重点是把握可持续生计的涵义,挖掘反映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的指标,采用合适的确权方法。

3 旅游景区失地农民生计策略

3.1 生计策略涵义及类型

生计策略是农户为实现其生计目标,对各种资本的利用配置及对经营方式的选择[22]。失地农民生计策略是可持续生计框架里的重要一环。

Dians S等[23]认为失地农民的生计策略有高效利用剩余土地、开垦新土地及发展非农就业等。Ian S[24]提出农民的生计策略有单一农业生产、生计多元化及移民3种。不同的生计策略匹配不同的生计资本组合及外部环境。也有将失地农民的生计策略分为农业型和兼业型[22],也有分为就业型和创业型[25],以及人力资本主导型、金融资本主导型、物质资本主导型、社会资本主导型4种[16]。

3.2 可持续生计策略的选择

生计策略受到生计资本的影响,且会对生计产出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失地农民生计策略应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系统考虑。罗蓉[17]构建了基于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框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征地对农民生计资本的影响,以及失地农民的配置模式或生计策略。此外,还有学者定性或定量地分析了失地农民或水库移民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例如王文川等[26]通过构建模型得出失地农民的生计资本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不仅在失地农民群体中,在普通农民或居民中,其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间也存在紧密联系。未来可能会有很多学者将其他相关理论引入失地农民问题中。失地农民具有“失土地”和“得补偿”的特殊性,以往学者们多将他们看作被动的适应者,从关怀者的角度讨论国家如何补偿会使失地农民更满意,福利不降低。但笔者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激发失地农民生计动力,寻找适合他们的生计策略并结合国家宏观政策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王文川和馬红莉[26],郭玲霞[11],吴海涛和丁士军[27]认为失地农民生计缺乏一类或多类资本而最终导致生计不可持续。生计策略的选择前提是农民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这个选择空间又跟政府提供的支持程度有关。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从公共政策和补偿方式角度来提升失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性。苏小燕和徐立娣[14]提出旅游企业要优先录用失地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且提供的岗位也不能局限于景点讲解员、景区环卫工人、保安人员等基层劳动岗位,还应创造条件让失地农民进入管理层及专业技术岗位。同时,还有很多学者建议从失地农民市民化、构建长远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体系、给予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培训等方面解决,沈关宝和王慧博[28]认为应将失地农民看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群体,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对待。正如纳列什·辛格和乔纳森·吉尔曼[29]认为的,“参与式、系统化的可持续生计的思想和实践,是一个长期目标。短期内,它需要开发能力,需要在政策分析中连接宏观与微观、跨越部门藩篱的串联协作,需要设计发展计划,调整实施方案”。

4 结论和展望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涵盖定义、框架、评价指标、问题、影响因素、策略选择等,这几个内容属一个体系,关联性强。其中,可持续生计的定义、框架是基础,问题和因素是研究重点,提出解决对策是研究目的。由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较为复杂,很多学者均涉及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对于框架、评价指标等核心问题以及系统性的研究涉及不多。他们或结合某地做法或经验,或笼统提出若干建议。而事实上失地农民早已经不再是一个点线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学者的研究视野及政府的解决对策都应该用系统思维解决,以便做系统研究和系统统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从更微观的视角去衡量和判断失地农民的生计困境,并根据差异化的生计禀赋来识别并补齐短板,从整体上提高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水平。如此,便可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本身以及由其引发的种种延伸问题。此外,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诸如家庭资产选择、收入差距与幸福感等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邵传林,王莹莹.制度转型,金融市场化与“三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224.

[2]董晓英,曾嘉懿,陈建波.长安区景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38-39.

[3]巴华蕊.农村土地流转为旅游用地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4]汪慧.完善旅游项目征地补偿制度[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25-26.

[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王慧博.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8(5):69-74.

[7]成得礼.对中国城中村发展问题的再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8(3):68-79.

[8]王晟.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对策探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3):57-62.

[9]李国梁.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开发[J].开发研究,2014(1):27-30.

[10]MARTHA G R,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1):11-21.

[11]郭玲霞.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失地农民补偿模式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1):2691-2697.

[12]黄建伟.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6):89-95.

[13]黄其松.政府治理评论(第1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14]苏小燕,徐立娣.乡村旅游型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研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9(3):80-81.

[15]卢娟.旅游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16]于全涛.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7]罗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胡初枝,黄贤金,陈志刚,等.被征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评价初步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8):43-48,53.

[19]赵仰华.城镇化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5.

[20]周洁,姚萍,黄贤金,等.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南京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3(11):72-79.

[21]代富强,吕志强,周启刚.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定量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6):114-122.

[22]李丹,许娟,付静.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可持续生计资本及其生计策略关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51-57.

[23]DIANA S, MARK G, OULAVANH K,et al. Revealing the hidden effects of land grabbing in Laos throug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armers'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land loss[J].Land use policy, 2015,49:195-202.

[24]IAN S.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EB/OL].[2018-12-05].https://energypedia.info/images/

a/a5/Scoones_1998_Sustainable_Rural_Livelihoods.pdf.

[25]周易,付少平.生计资本对失地农民创业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84.

[26]王文川,马红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J].理论界,2006(9):78-79.

[27]吴海涛,丁士军.贫困动态性:理论与实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25.

[28]沈关宝,王慧博.解读“失地农民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8(1):186-192.

[29]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4):123-129.

猜你喜欢

可持续生计旅游景区失地农民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天津市旅游景区英文译文错误分析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功能障碍者群体生存现状及其可持续生计策略选择
甘肃省独生子女户与多子女户生计能力的比较分析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