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塞通联合前列地尔对突发性聋的治疗分析

2019-05-29陶美惠费静刘兰李雷激

关键词:血塞通内耳突发性

陶美惠 费静 刘兰 李雷激

突发性聋是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可同时或先后出现伴随症状如耳鸣、眩晕、耳闷胀感等[1,2]。目前突发性聋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圆窗膜破裂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学说被认为是突发性聋主要的病因学说[3]。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突发性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趋向于年轻化。患者自身的感觉障碍及其相关的残疾可能导致听觉受损者的社会隔离,从而导致抑郁、易怒和情绪低落[4]。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改善微循环、糖皮质激素、溶栓抗凝、营养神经;②物理治疗:(包括但不仅限于)高压氧治疗和微波治疗;③手术治疗:主要为修补迷路窗膜等对症支持治疗[5,6]。本研究对2016年7月~2018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突发性聋患者予以单用前列地尔与血塞通及两药联合治疗,评估不同方案对突发性聋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聋患者165例。165例突发性感音神经聋患者分为三组,A组(55例)单用血塞通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16~62岁,左耳患病26例,右耳患病29例,发病时间平均为(5.31±2.77)天。B组(55例)单用前列地尔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18~65岁,中位年龄45.8岁,左耳患病30例,右耳患病25例,发病时间平均为(4.51±3.02)天。C组(55例)联合用血塞通及前列地尔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17~62岁,中位年龄44.9岁,左耳患病24例,右耳患病31例,发病时间平均为(5.10±2.56)天。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听力下降程度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

诊断与入选标准:符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关于突发性聋的诊断标准。患者表现为单侧听力突发性降低,听力曲线提示为全频听力下降或高频听力下降;从起病到入院时间不超过14天;且入院前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

排除标准

内听道增强磁共振(MRI)提示听神经瘤及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声导抗检查评估咽鼓管的功能状况异常和中耳乳突薄层高分辨CT提示中耳病变;不足疗程未愈退出治疗患者、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妊娠哺乳期患者,且对使用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血塞通组给予注射用血塞通(国药准字Z53021499)400mg+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一天1次,持续使用10天。前列地尔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国药准字0H0109328)10ug+0.9%氯化钠100ml注射液静脉滴注,一天1次,持续使用10天。联合组给予注射用血塞通400mg+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联合前列地尔10ug+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一天1次,持续使用10天。三组均同时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连续5天,第6天减至5mg;静脉滴注能量组(5%葡萄糖500ml+40mgATP),一天1次,口服维生素B110mg,一天3次,口服甲钴胺0.5mg,一天3次,鼓室内注射甲强龙20mg,每五天一次。在治疗达疗程后完善纯音测听评估患者听力水平,并询问患者其他伴随症状如耳鸣、眩晕等恢复情况。

3 观察与评定标准

听力参照2015年最新修订的《突发性耳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者达到健耳水平或达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耳鸣及眩晕参照国际流行的耳鸣习服疗法[7]痊愈:主观消失,伴随症状也完全消失;或在所有时间里完全适应。显效:症状明显减弱达一半以上,在80%的时间里达到了适应。有效:症状减弱1/3以上:或不管耳鸣响度怎样变化,在一半的时间里达到了部分适应。无效:症状不变或加重,在所有时间里仍不适应。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方案按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方法设计,于治疗10天达疗程后评估患者疗效。

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听阈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纯音测听气导平均值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纯音测听气导平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降低的幅度高于单用药物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平均听阈的比较(x¯±s,例=55)

2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5,P>0.05),A 组与 C 组(χ2=0.021,P<0.05)及 B 组与C组(χ2=0.03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三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 伴随症状耳鸣及眩晕的恢复情况

耳鸣: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7,P>0.05),A 组与C 组(χ2=0.022,P<0.05)及 B组与C组(χ2=0.043,P<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眩晕: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550,P>0.05),A 组与 C 组(χ2=0.037,P<0.05)及 B组与C组 (χ2=0.024,P<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4。

表3三组耳鸣恢复情况比较(例,%)

表4三组眩晕恢复情况(例,%)

讨论

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对突发性聋病因尚不能明确,通常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①可能与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病毒感染等有关。②可能与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原因导致的血管疾病有关。③其他原因如膜迷路积水、外伤有关。该疾病常伴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感,对患者生活、工作造成较大影响[8]。因此寻求该疾病治疗方案的优化,提高该疾病治疗效果,进而改善其预后是非常有必要的。

前列地尔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是前列腺素E1(PGE1),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质,其载体为脂微球,可将具有活性的前列腺素E1裹入脂微球中,因为脂微球载体具有靶向运输特性,从而使到达靶器官的药物浓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持续时间长,所以既增加了药物稳定性,也能增加药物的有效利用度,达到定向给药的目的。同时前列腺素E1可降低血脂和血粘度,能高浓度地靶向性地聚集在病变血管处,缓慢而有序地进入内耳靶细胞内,增加供血供氧,起到改善内耳微循环,进而达到治疗突发性聋的目的[9-12]。

血塞通注射液作为临床常见中成药,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其主要作用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在神经元方面能抑制神经元凋亡、保护神经元、清除自由基,且能增加心脑血流量等药理作用,能有效改善毛细胞微循环功能,进而改善突发性聋的临床症状[13-16]。

在本次实验中,联合用药组有效率为87.27%,高于前列地尔组70.91%的有效率及血塞通组69.09%的有效率,且经统计学分析,联合用药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应用血塞通及前列地尔对突发性聋的治疗效果优于上述药物单用。这可能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后两者在扩张内耳血管,改善内耳微循环,保护内耳毛细胞功能上具有协同作用有关。该结果也与较多之前的研究结果相吻合[17,18]。

综上所述,注射用血塞通和前列地尔注射液两药联用,可以通过联合改善内耳供血血管痉挛状态、促进血液循环,提供更多氧份和营养,解除因血管或血液改变引起的内耳循环障碍,恢复内耳血氧供给,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进而治疗突发性聋。同时,该治疗方案在保护神经和抗炎的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耳鸣、眩晕等相关伴发症状,可有效的提高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血塞通内耳突发性
MRI内耳水成像对内耳畸形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指导价值分析
恐龙内耳的秘密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优质护理在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家教育考试的应对策略——以甘肃省为例
3.0TMRI在内耳成像及内耳畸形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银杏达莫和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