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对消化性溃疡疗效及再生黏膜功能学成熟度的影响

2019-05-28高淑娟苗晓霞崔彩霞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9期
关键词:消化性成熟度溃疡

高淑娟,苗晓霞,崔彩霞

(1.山西省长治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长治046021;2.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山西 长治046000)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因喝酒、饮食无律、暴饮暴食等因素导致胃蛋白酶、胃酸自身消化和黏膜防御因子失衡,从而引发疾病。PU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部的规律性疼痛,可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导致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西医以质子泵抑制剂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多通过阻滞胃酸分泌并维持p H值,以达到治疗PU的目的,但长期服用具有一定不良反应,疗效常难达到预期[1]。基于西医措施的局限性、短暂性等特点,近年来,多数国内学者逐渐倾向于运用经络流注和穴位补泻等理论对本病进行治疗,现已取得较好成果[2]。但目前临床尚无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对PU患者再生黏膜功能学成熟度影响的报道,为此笔者于本文展开临床对照研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长治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PU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男35例,女29例;年龄37~73岁,平均(51.3±7.9)岁;病程0.5~5年,平均(2.32±0.92)年;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溃疡36例。研究组男30例,女34例;年龄43~78岁,平均(53.3±8.2)岁;病程0.4~6年,平均(2.41±0.96)年;胃溃疡31例,十二指肠溃疡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纳入标准 符合电子内窥镜及病理诊断标准[3],确诊为PU;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证[4]:脘胁胀满或胀痛,口苦嗳气,抑郁烦躁,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白薄腻,脉弦数;未接受其他方式治疗;无胃、十二指肠既往手术史;自愿参与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严重肝、肾功能病变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不耐受者;已确诊为癌症;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合并有消化道大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严重并发症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和健康指导。①奥美拉唑肠溶片(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108)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克拉霉素分散片(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945)口服,每次50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胶囊(哈药集团三精明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3294)口服,每次1.0 g,每日2次。②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自我调情畅志。③依据患者病情和个人营养状况,制订个性化营养方案,食物要温热,忌海带、动物脂肪、海鲜等油腻、生冷、荤腥食物。连续治疗30 d。

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施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①中药穴位贴敷:取香附20 g,川芎20 g,木香10 g,延胡索10 g,吴茱萸8 g,栀子8 g,共研细末,同鲜姜汁制成泥膏,用特制模板做成1 cm×1 cm大小的药膏,每贴含药约5 g,将药贴贴于胃俞、中脘、神阙、足三里,每次贴敷4~6 h,每日1次。②穴位按摩:采用揉、推、摩、按等手法,穴位取中脘、双侧太冲、双侧足三里。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仰卧位,在其放松、呼吸均匀的情况下,先取中脘,再取足三里,最后取太冲,并拿揉肩井3~5 min,以调和气血。力度由轻到重,循序渐进,以局部出现酸、麻、重、胀或发热为准,每个穴位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0 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免疫功能: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液5 m L,37℃水浴孵育20 min,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AQT90 FLEX免疫分析仪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②再生黏膜功能学成熟度:同上方法制备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前列腺素E2(PGE2)水平。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胃镜检查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进行疗效评估[5]。痊愈:胃镜检查显示溃疡愈合,炎性反应消失,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显效:胃镜检查显示溃疡愈合面积80%以上,溃疡面及周围存在轻微炎性反应,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有效:胃镜检查显示溃疡痊愈面积≥50%且≤80%,溃疡面及周围存在炎症,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无效:胃镜检查显示溃疡痊愈面积<50%或溃疡面积扩大,溃疡面及周围存在严重炎症,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表1 两组消化性溃疡患者免疫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消化性溃疡患者免疫功能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再生黏膜功能学成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EGF、PGE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GF、PGE2均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μg/m L

表2 两组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μg/m 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3)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PU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攀升,且趋于年轻化。PU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部规律性疼痛、嗳气、呕吐、恶心等症状,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幽门梗阻、消化道大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帮助患者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改善其临床结局是临床护理主要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国内学者逐渐倾向于运用中医疗法治疗PU,且有文献指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具一定正面价值[6]。中医并无消化性溃疡的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可将其归于“胃痛”“痞证”等范畴,多因病者情志不畅,郁怒伤肝,木逆伐土,引起脾胃气伤、中焦虚寒,使脏腑不能被温养进而导致胃脘痛,故益气活血是治疗本病的重要原则。本研究所用自拟贴敷方中,延胡索凉血活血,祛瘀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吴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栀子泻火除烦,消肿止痛;木香温中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导滞;川芎乃血中气药,可活血行气、化瘀通络、走而不守,具有引经之效。加之胃俞、中脘、神阙、足三里为脏腑精气输注之处,药物与特定穴位相结合,可激发经络之气,诸药结合穴位共奏健脾益气、祛瘀生肌之效。穴位按摩是中医诊疗的常用方法,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上腹部是脾胃两经循行之处,通过按揉上腹部相关穴位,可调和脾胃气机,促进溃疡康复。本研究所取主穴有中脘、太冲、足三里等,其中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刺激太冲可修复、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亦能抑制亢进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从而减轻疼痛;刺激中脘可治疗胃脘痛、呃逆、吞酸、纳呆、食不化等病证;刺激足三里对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治疗PU效果较佳,可对疾病转归产生积极作用。EGF和PGE2均具有促进细胞分化、修复受损表皮的作用,可在溃疡活动期间显著降低,于溃疡愈合的过程中逐渐恢复表达水平,两者均可作为监测指标,动态监测疾病转归程度[7]。本研究发现,治疗后研究组EGF、PGE2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此方案可有效改善再生黏膜功能学成熟度,有利于患者预后。既往研究显示,PU可引起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溃疡面积浸润扩大,加剧炎性反应[8],其对免疫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免疫细胞受损[9]。CD+4是辅助T细胞,可于活化状态下分泌多种重要细胞因子,以辅助机体抵抗外来微生物、肿瘤细胞等;CD+8是细胞毒性T细胞,对机体免疫调节起抑制作用,其含量反映细胞免疫受抑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CD+4、CD+4/CD+8水平明显较高(P<0.05),而CD+8水平明显较低(P<0.05),提示此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能力。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可明显改善PU患者临床症状及再生黏膜功能学成熟度,且可显著提高其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荐。但由于本试验样本量相对较小,未能同时对患者免疫功能、再生黏膜功能学成熟度等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可能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故而今后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消化性成熟度溃疡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产品制造成熟度在型号批生产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急诊胃镜下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机产品成熟度模型研究与建立
远离消化性溃疡 无忧生活
都是“溃疡”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