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艘轮船上的两岸故事

2019-05-27史春波

畅谈 2019年8期
关键词:玉环台胞大麦

史春波

“我们不是游客,是回自己的家”

“出来了,出来了”,在通关大厅,人群里充满焦急而热切的等待。

船靠岸后,一个个旅客拿着行李快步出关。

码头边,海水平静,但人心早己波澜泛起,有兴奋、激动,也有纠结和困惑。

“90后”中国台湾姑娘杨苡苓拉着行李箱出来,她刚来浙江玉环做台湾商品的贸易。

84岁的玉环台胞郑文金,头发雪白,他已经四十年没有回家。

在大陆生活了十多年的台湾旅游作家叶志辉,这次则带着家族一共15人,开始一次寻亲之旅。

不同年代的人在同一艘船上交集,他们见证两岸大半个世纪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阔别四十年的寻亲

这是“中远之星”从玉环对台通航十年来的第704次航程。这艘能容纳近700人的轮船,坐着一百余位旅客。他们从台湾基隆港出发,在海上经历整整一夜,在3月23日的早晨8点多抵达大陆一一浙江玉环大麦屿港。

“热烈欢迎玉环旅台同乡寻根参访”,一早,通关大厅里,这条印着繁体字的横幅就拉起来了。人群里,大家都在翘首等待。

一名头发雪白的老人戴着帽子,刚走出来,很多亲人就涌上去,献上一束鲜花。“你是……”老人已经叫不出一些人的名字。

郑文金84岁了,“我已经四十年没有回来了啊,真想回来看看啊。”老人说,自己还是玉环台湾同乡会的理事,早听说大陆变化很大,这次要好好看看。

为了见这位台湾的亲人,很多在外地经商的玉环人都放下在天津等地的生意,赶回来接他回家。

“坐船很方便,特别是对我们老人来说,没有飞机那么颠簸,在船上睡一觉就到了。”郑文金这样说,不过,他还是没睡好觉,因为太激动了。

两个港口之间,虽然只隔着163海里。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流离、相思和探访、重聚。

十年前,浙江大麦屿港对台海上直航开通,省内唯一。一艘186米长的“中远之星”豪华客滚船,夕发朝至,每周六晚从大麦屿港出发,次日早晨到达台湾基隆港,下一周周五晚再从基隆返回。

这艘船的出现,让两岸的距离和心理变得越来越近。

玉环市鸡山乡台胞联谊会会长林文彪告诉记者,在台湾的玉环人很多,当地还有玉环新村,他们去寻访探望过多次,也连续做了4年的台胞回乡接待工作。“直航后很方便,欢迎他们常回家看看。”

他说:“我的两个舅舅都在台湾,虽然现在都过世了,但我们还是希望这种亲情能一代代延续下去,多做一些来往活动。”

一个家族的回家

45岁的叶志辉也戴着一顶帽子,他出来的时候,后面跟着一长队的亲人。这次,他们一个家族来了15人,有的是大陈人,有的是玉环鸡山人。这个家族的集体寻亲,受到了当地台办、乡政府的欢迎和接待。鲜花,伴手礼,合影,让台胞们很感动。

“谢谢,谢谢!”一名老人连声说。但他们心里又觉得:“我们只是回自己家,有点太隆重了,可与原来的想象截然不同。”

15人的家族寻亲之旅,是由叶志辉的舅舅提议的。因为年纪大了,一起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家都觉得很有意义。

叶志辉自然成了组织者。他是一名旅游作家,常年在大陆,父亲和姨丈是玉环鸡山人,母亲王秀香和几个阿姨是大陈人。所以这次,他安排了两个地方的寻根。

为了让家人看到大陆的巨大变化,他刻意安排了一路南下,让家人们体验高铁,从厦门坐“中远之星”回台湾,行程约一個星期。出发前,他把自己的计划发在了社交网站上。有人留言:我也准备带外婆回大陈扫墓,外婆很小的时候离开,这么多年还没回去过。

清明,是寻根思乡的时节,两岸亲人更有感受。因此,大麦屿港对台海上客运直航也迎来一波客运高峰,据订票信息显示,近期出进港的标准舱位已全部订完,在接下来的航次中,平均每航次往返将逾千人次,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至明底。

只是今年有些不同。林文彪介绍,鸡山乡正在发展旅游,实施青山白化整治工程,要把山上的坟墓迁移到公墓里,其中有不少是台胞的亲人,所以,他们联系了台胞回来办理。“他们都很配合,所以今年回来的人特别多。”

她打算在浙江买房

和寻亲的沉重不同,“90后”姑娘杨苡苓,是充满激情的。

今年,这名台湾姑娘和家人们一起在玉环过了春节。“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她这样说。

杨苡苓一家在大麦屿港的台湾商品集市开了店铺,她期待着能把台湾更多的食品,水果等卖进大陆。随着大陆惠及台胞的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她看到了更多的合作前景。“我们还准备在玉环买个房子。”她说。

这一年,杨苡苓经常乘坐“中远之星”往返两岸,成为众多乘客中的一员。十年来这条航线累积运送两岸旅客近20万人次,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数据显示,2018年,大麦屿港对台海上货运直航集装箱吞吐量1956标箱,软2017年增长84.18%.2019年1-2月,大麦屿港对台海上货运直航累计出口538个标箱,同比增长44.2%。

一艘船上的故事,一个港口的崛起,可以预见的是两岸的未来。

说着同样的方言

这次家族的寻根之旅,第一站安排在了大陈岛。这是王志辉的母亲王秀香65年来第一次回岛。

65年前,王秀香出生没多久,就被母亲抱着,一家人坐船到了台湾。些后,四个姐妹、两个兄弟,这个家族在海峡对岸繁衍,开始完全不同的人生。

王秀香的母亲擅长刺绣,这是家乡台州的一门手艺。通过给你绣香袋赚钱,家里攒钱弄了一艘小渔船。王秀香的父亲是渔民,有了船,就打鱼为生。他们辛苦地养活了一大家人。

他们生活在高雄的一个渔港边,一群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日子过得艰难。这是当时大多数大陈人的境况。

在台湾,有不少大陈籍台胞和玉环籍台胞,他们说着一种同样的方言一一“太平话”,听起来是如此亲切和熟悉,因此,老乡之间的联姻也特别多。长大后,王秀香嫁给了玉环鸡山乡的同乡叶维兴,有了儿子叶志辉。她的大姐则嫁给了一个大陈老乡。等到了叶志辉这一代,生活已经变好了。王秀香几个姐妹还开过一家叫“大陈小馆”的餐馆,做大陈年糕,做润饼,用熬的姜汁烧面条,远近闻名。

有责任做更多的事

和母亲整个家族的迁徙不同,叶志辉的父亲是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台湾的。因此这种探亲的感情自然更加浓重。

几十年前,当地修建鸡山小学,作为鸡山人,虽然在台湾,但叶志辉的姨丈和父亲都捐了钱,碑文上至今还刻着两人的名字。

作为台胞二代,叶志辉小时候就听父母说起,他们的家乡也是靠海边,那里有什么好吃的。

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家里总是有些跑船的亲戚,每隔一阵子会捎来一些大陆来的信件,每一封都能让父亲看得泪水纵横。他才知道他们在大陆老家还有长辈,爷爷奶奶都还在老家。

老家在哪里?他这样问。

父亲就会摊开地图,用拇指压住基隆,食指压住屏东,在地图上画圈说:以基隆为圆心,把台湾岛转过去,差不多就能接到我们老家了。

原来,距离是这么近。

2008年春节,叶志辉代替父亲完成了一次探亲。那时,他已经在上海工作。在那年的春运大潮中,他踏上了特别的返乡之路。

“我这个第二代要返乡的消息早就传遍全岛,所有的亲人都从各地赶回,就为了见见这个30多年来只透过书信与电话联系过的我。”他这样回忆说。

当时刚见面,亲人们就拿出一个小铁盒,里面满满的都是20年前书信往来的内容。接着他们拿出一张照片,是叶志辉小时候的照片,后面写着给奶奶的话。看着这张老照片,叶志辉心里五味杂陈。

这些记忆,叶志辉写成了一篇文章《家乡,地理还是心理?》,在2013年的“两岸征文”中获得了优秀奖。

叶志辉有时也有困惑,随着第一代的渐渐老去,两岸的亲情如何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因此,叶志辉觉得自己更有责任做更多的促进两岸交流的事。他写过两本上海旅游的书,还写文章向台湾同胞推荐旅游线路,推荐游客登陆大麦屿港,一路玩到杭州、上海去。

“不論是地理上,还是心理上,希望两岸能越来越近。”叶志辉这样说。

猜你喜欢

玉环台胞大麦
世界和中国的哪些地方产大麦
青稞是能脱壳的“裸大麦”
张玉环的无罪之路
9778天与2234万元
聚焦张玉环冤案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狼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