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英荟萃 传习音乐
——评上音作曲学科教师作品专场音乐会

2019-05-23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古筝

程 林

“传·习——2018作曲学科教师作品专场音乐会”现场

为庆祝上海音乐学院建院91 周年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建校65 周年,上音附中于2018 年12 月3 日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举行“传·习——2018 作曲学科教师作品专场音乐会”。值此盛际,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展示各自风采。乐队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交响乐团担任外,还邀请到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参与演出。

第一个上演的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沈叶的三重奏《民歌五首》,此作原是作者2011 年应纽约市议会“凤凰项目”而作。本次音乐会选取《摘葡萄》《庄稼调》《菜花》三首,并以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的形式呈现。作曲家将自由的音调与严密的数列音型叠合一起,将民歌改头换面,时而完整又时而破碎的旋律,初次临响的确颇有新意。不过小提琴手似乎还未能胜任在灯火辉煌的大型舞台上清清楚楚地演奏不同把位上跑来跑去的琶音,含混的音效显然不是作曲家本意,好在微瑕只是一带而过。整首乐曲演罢,不能让人不做如此揣摩:作曲家酷爱高音,因为三件乐曲从始至终都在高音区,以至于给人一种头重脚轻、虚浮无力之感。

“传·习——2018作曲学科教师作品专场音乐会”现场

接着上演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青年教师高弘的作品《轴离》,评论此曲有必要将之简介摘录一二:“作品试图介绍借鉴中国南方传统戏曲中的结构元素与特征,譬如子母调这种交替穿插的曲式结构……技术层面全曲有intro、A、B 三种音乐状态。其中intro为引言,以存量自身变异为主,A为其增值,B 则为A 的映射。”五花八门的现代技法区区乐评自是难解其奥,不过作为听者,有些话却不得不说而且不吐不快。引子容易分辨,部分钢琴音型是对古筝的模仿。但作者“试图借鉴南方传统戏曲……”之云云,恐怕只是空言。他的增值、映射把这些戏曲元素消解得一干二净,却只见钢琴叮叮当当,古筝拍拍打打,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殊不知数小节之后就暴露其对古筝之音区、技法缺乏了解,从前到后不知所云。我绝不是只会呜呼哀哉的“国粹主义”者,对于先辈留下的万贯家财(传统),固然不能坐吃山空,但若要发宏愿超越传统,恐怕还是要对传统好好下一番苦功夫。起码写作古筝曲,就要对古筝的音区、音色、演奏技法有深入的了解。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教授、附中校长丁缨的合唱作品《未来的模样》《望海潮》博彩较多,观众反响热烈。担任合唱的是浙江音乐学院的“八秒”合唱队,指挥狄佳文。这位略显丰腴的女性指挥家颇有男子气概,没有一招多余的手势,干净利索而又准确细腻地控制合唱队的变化,强弱高低运转自如。《未来模样》高潮处引用了蒙古民歌旋律,32 人的合唱队各个声部配合默契,音量强而不吵,满而不溢,音色纯净。可惜演出服装太过土气,有碍观瞻。《望海潮》原为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丁缨据此谱成合唱,旋律虽有“参差十万人家”的热闹,却无“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意境,虽避免了在词曲结合时出现“倒字”的情况,但囿于宋词的语言形式,旋律缺乏戏剧张力,活泼有余抒情不足。

新潮音乐随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以势不可挡之澎湃劲头涌入中国人的文化视野,甚至在中国音乐土壤上扎根发芽、开枝散叶反客为主并获得一席之地。时过境迁,几十年前被一部分人视作洪水猛兽的新潮音乐至今已觉不新鲜了。今日之新听众又有何状呢?中场15 分钟休息时,一部分说说笑笑而来的观众,却有的弓着腰偷偷摸摸、有的哈欠连天懒 懒散散、有的匆匆忙忙,不辞而别、陆续离场。即使没有走的也有不少心不在焉,左右张望,似乎要寻路而逃。显然,“魔都”的普罗大众对于当今之“新潮”有点消化不良。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学科讲师居文沛为横箫和管弦乐队而作的《九天玄鸟》也同样受到了听众的喜爱,横笛独奏曾被CCTV“光荣绽放”推为十大竹笛演奏家之一的屠化冰出场时,掌声雷动,部分观众以尖叫表达了中国式欢喜。这部作品取材《山海经》,浓郁的神话色彩流露出浪漫主义气质。箫声为前景以昆曲行腔,缠绵委婉、悠扬古朴、立意高远。屠化冰有出色的音准控制能力,他把每一个音都演奏得那么圆润和富有情感。乐队配器,以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作为背景之一模仿鸟鸣,弦乐作为背景二以绵长的旋律线条营造出昆仑天宇云雾蒸腾的仙阙之境。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长笛、短笛等为何从始至终都在模仿鸟鸣,难道不觉得絮叨吗?难道在那高冥之上仙气缭绕之境织霞布云的九天玄鸟竟是如此的不高冷、爱聒噪?难到标题音乐就非要模仿才能显得契合题意?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教师邵青的管弦乐《山河》第二章《水》也和《九天玄鸟》一样,忠于模仿,管乐、马林巴、弦乐都在模仿水的形态。岳森的《童年日记》原是2013 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建校60 周年所作,由《牧童短笛》《鸣蝉》《星星·梦》《纸飞机》四首小曲子组成。前三首规模较小,活泼可爱,第四首较为深情,表现出对童年美好情节的无限向往。配器上,只有第四首使用乐队全奏,故而,第四首理所当然成为全曲高潮。这种积聚力量,将好戏放在后头的配器手法勃拉姆斯也曾用过,收效显著。但此曲使用乐队之时还加入钢琴,就算不上高明之举了。一来乐队音响已经十分丰富而且音量遮蔽了钢琴,钢琴此时不仅是无用武之地,加入钢琴还有蛇足之嫌。二来钢琴是十二平均律,弦乐为五度相生律,钢琴与乐队难免产生音准上的偏差,稍有不慎便有弄巧成拙之失。

音乐会结束,脑海浮现诸多问题。审美多元已成事实的今天,严肃音乐、艺术音乐能向大众化迈出多大的步伐?作曲家决不能孤芳自赏,创作与演出也不是自娱自乐,但作曲家的个人想象如何与大众审美品位接洽?或许这不是问题,古今中外雅俗之争聚讼纷纭至今难解难分,每个时代的艺术都以各自时代的审美样式、审美标准产生争鸣。也许这是问题,也许这只是作曲家们仍需要摒除杂念、脚踏实地不断在实践中去检验和自我提升。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古筝
Task 1
AI作曲的诺亚方舟将去往何处?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名单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
民国时期西文乐谱文献存佚考略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
跨国、跨时空的交融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