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新情境

2019-05-22卫清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8期
关键词:南通课程标准创设

卫清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课程实施也提出了建议,这些均是教师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要“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历史教学中创设一种问题新情境。相较于传统的问题情境,新情境更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因为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要创设这样的问题新情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体验为源泉,创设基于生活的问题情境

要想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要让学生获得一种学习的意义感,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这种“让学生获得有意义感”的问题,要能够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学科的角度,从自身已有的经历、体悟、经验和知识出发,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这种问题应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验相关的,教师必须以学生的体验为源泉,创设基于生活的问题情境。

这里的生活情境,既可以是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中的情境,也可以是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中的情境。比如,在教学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内容时,教师以一部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南通城里的一段往事而改编的电影——《那些女人》为教学情境。电影展示了一群生活在江边小城南通的女性,虽然她们身份不同、性情各异,但在家仇国恨面前却不计个人恩怨,合力与日寇、汉奸巧妙周旋、斗智斗勇。在电影情境中,不仅有“嚼曲子”“芽儿”“曲整”等南通方言,而且有“姚港”“西南营”等地名和“火烧竹篱笆”的故事,这些元素让一段南通历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设置了三个教学任务(问题)。一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电影中的故事原型,以此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历史是不可逆的,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才能接近历史真相。南通是革命老区,学生可以去当地各类博物馆中寻找相关物证,还可以从长辈的口述中得知更多情节。特别是电影中的“火烧竹篱笆”并非虚构,为学生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二是对电影的人与事从历史学的视角进行诠释与解读。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及地域空间来理解它。这样,才能让学生较好地认识、理解电影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念。三是撰写观后感,说说该影片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该电影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时上映,通过观看影片,学生可切身感悟日本侵略者丧失人性的野蛮行径,对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从而铭记历史、致敬英雄,并以史为鉴,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以思维为核心,创设基于社会的问题情境

在面对历史现象或研究历史问题时,需要从基于事实的探究走向基于关系和意义的理解。理解本身是借助概念、命题,通过分类比较、分析提炼、概括总结等思维方法,来领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因此,历史学习应以培养历史思维为核心,这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为了突显思维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师应努力创设基于社会的问题情境,即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的历史背景等,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更高的概括能力,而且也逐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的以思维为纽带,就是要引入一些社会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创新思考,开展课堂讨论。比如,在教学“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到南通报业集团的展览厅参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图片展”“空中看南通摄影展”。这些图片和摄影作品都展现出了某种社会情境,许多内容都让学生可知可感,甚至耳熟能详,有利于学生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探究与思考,并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探究为途径,创设基于学术的问题情境

不同的历史研究者具有不同的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历史事件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不同的历史见解,有些能够相互补充,有些却是相互矛盾的,這样就形成了人们对某一历史问题的多种看法。如果教师能够把这样的历史研究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就能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学术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学术情境,可以让学生像历史研究者那样去看待并研究历史。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时空理解历史产生的过程,从时空背景和主观目的等层面去寻找影响历史记述的因素,分析各种不同历史文本解释的由来以及造成各种相互矛盾的历史叙事的原因。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相关的内容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让学生逐渐形成对“革命党人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崇敬之情。并且使学生了解到,通过这些革命党人的顽强斗争,粉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而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究时,也能进一步认识到: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了,而整个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为了剖析这些原因,教师可创设与之相关的学术情境:为学生准备一系列关于辛亥革命研究的学术论文,通过对不同论文的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客观地理解、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变迁与延续、共性与个性、意义与价值等。这样的历史学习,不仅促进学生认真研讨教科书,还促使学生阅读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逐步实现了历史事实的叙述和历史意义的重构。

总之,在核心素养进入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应倡导基于问题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让课堂教学问题更真实、更有意义、更有深度,就离不开问题新情境的支撑。只有使问题处于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新情境中时,才更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南通课程标准创设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创设未来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展览纪录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