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好校园书院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9-05-22钟亚利郑丹娜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8期
关键词:杨柳书院国学

钟亚利 郑丹娜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的各民族在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的一种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2014年,正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党中央做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示;同年3月6日,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指引下,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在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和什刹海书院的支持下建立了一所校园书院——杨柳书院,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随着基础教育的优质化、规模化发展,学校逐渐形成了集团化办学规模。面对国家的倡导,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杨柳书院继承传统书院“聚徒讲学”的形式,加大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力度,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既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了校园,又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一、多方网聚社会力量,共同服务学生成长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表示,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家长的审视与期待,学校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充分发挥大规模学校的优势,多方网聚文化力量,提升学校的文化品质。2016年,学校聘请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镶先生、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建民等学者、教授走进杨柳书院,为师生和家长们讲授国学经典、传统艺术与科学技术。

每月至少一次的名家大讲堂,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接触经典、走进科学,萌发了学习国学、热爱科学的种子。如三年级的一个女生听了“汉字起源”的讲座后,久久不肯离去,围着教师问各种问题,并向教师表示“长大了也要研究汉字”。

两年多来,杨柳书院的每一场讲座都面向全体师生、家长开放,各个校区的家长通过校园公众号了解课程内容,以网上抢票的形式自愿参加。两年来的五十余场讲座,奠定了学校国学课程的根基,启迪了教师的国学教育研究思路,使校园和家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深受大家的欢迎。师生、家长齐聚书院,气场强大,正如《书院赋》里所描述的:“稚子入书院,博览群书,韬光养晦,修得鸿志翔宇寰;师者入书院,博观约取,仰思圣贤,日新其德志高远;家长入书院,弘扬家学,涵养家风,家校共育心相连。故身在书院,读国学经典启迪智慧,品中华文化厚德行健。”

二、孵化传统文化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课程又是育人的指南和载体。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由“培根”“养干”“茂枝”组成的“杨柳课程”体系。“根”就是奠定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国家课程;“干”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枝”就是按需施教的个性化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跨学科社会实践课程。杨柳书院开办之初,学校就将其定位为“养干”课程的“孵化器”,开发能够激发学生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1.国学经典课程

杨柳书院每月都要邀请国学专家举办一次讲座,如邀请钱逊先生精讲《论语》,请蒙曼教授讲解《弟子规》,请谢春风主任解读《黄帝内经》……对这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学校“拿来”就用,大大地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比如,借助吟诵教学专家陈琴老师的研究,学校编制了一到六年级的国学经典教材——《中华经典素读》。除了规定在每节语文课上进行5到10分钟的学习,学校还利用上课铃声、晨读时间营造校园国学诵读氛围。即将每节课的上课铃声变成古诗文的诵读声,在每天的晨读时间、在校园广播里滚动播放《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等中华经典。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学生们都能背诵《弟子规》《三字经》以及二百多篇古诗词,并能记住几百条成语接龙。以一年级新生为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就掌握了一百多个成语,还熟背了《弟子规》《诗经》《三字经》等诸多古诗文经典作品。虽然教师并没有给学生们系统地解析过那些诗文,但学生们却能将诗文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之中,更增添了“文道在于积累中吸纳,在实践中内化”的信心。

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言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师生的行为更加规范、谈吐也更加文雅。

2.农历文化课程

如果说读经典是为了引导学生知书明理,那么学习农历节气文化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专家的指导,师生们认识到农历文化的科学价值。2016年底,“二十四节气”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基于此,学校开发了“农历的世界”课程,引导师生在春分、立夏、立秋、冬至等不同的节气里科学地饮食起居,引导师生过好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感受民族文化。在春分节气的养生讲座上,专家对应24节气,形象生动地为师生、家长讲解科学的起居生活: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天二十四小时也有“二十四个节气”,即晚上21:00是小雪,22:00是“大雪”,23:00是“冬至”,凌晨0点是“小寒”,天寒地冻的,人体应该休息,这个时候熬夜工作、学习会事倍功半;凌晨4点是“春分”,5点是“清明”,6点是“谷雨”,这就相当于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这个时候头脑清晰,工作、学习会事半功倍。

“农历的世界”课程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人顺应天地、科学饮食起居的生活态度,赞叹于祖先探索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今,“舌尖上的节气”“踏歌击鼓过清明”等结合年级特点的活动,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活动课程。而在这些课程实践中,师生们始终共同践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道。

3.家乡地名文化课程

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讲到“乡愁”:记住乡愁,就是要记住本来,延续根脉,传承几千年来深藏于我们文化基因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小就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北京市朝阳区建区60周年。60年来,朝阳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朝阳区现有一百多个外国大使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CBD核心商务圈、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场馆也坐落于此。垂杨柳中心小学以杨柳书院为平台,借朝阳区建区60周年之际,引导学生与家长在朝阳区政协、社区工作者的支持下开发了“朝阳地名故事”课程。首先,邀请朝阳区的老专家走进书院讲述朝阳的奇人旧事;然后,以班级为单位,每班认领一个朝阳地名,走进社区、方志馆、图书馆、博物馆,了解朝阳区各个街名、地名的由来,采访真人真事,记录朝阳的地名故事、民俗故事等。

在此基础上,学校编制了《100个朝阳地名传说》校本教材,并有著作《记住乡愁 丰盈乡愁——朝阳地名故事精品活动案例》获得出版。学校还准备在校园里筹建一条朝阳地名故事长廊。通过学习“朝阳地名故事”课程,学生们挖掘了朝阳区的地域文化,知晓了家乡的进步,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树立了对家乡文化的自信。

从《中华经典素读》到《农历世界》再到《朝阳地名故事》,杨柳书院作为课程的“孵化器”,孵化出的课程越来越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成为中国脊梁,就是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三、师生家长登台演讲,践行“生命共同成长”

“让生命阳光般灿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这里的“生命”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教师,更包括家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以教师、家长的生命成长为纽带的生命成长共同体关系。登上杨柳书院讲台的不仅有大师,还有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经过不断的探索,目前杨柳书院的家长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学校以“先想我们能帮家长做些什么,再想我们能够联合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做些什么”为原则来实施该课程。

学校能帮家长做的就是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给予家长们专业的教育指导与支持。因此,学校设计并开发了针对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家长课程。比如,一年级的入学适应、三年级的马蹄形转化、五年级的亲子沟通、六年级的毕业理想教育课程等。在此基础上,邀请家长协助学校助力学生成长。比如,邀请家长到学校开展“百家讲坛”活动。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一二年级的好书导读课程、三四年级的课外延伸课程、五六年级的生涯教育课程,精彩纷呈,应有尽有。

总之,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长远性工程,它从源头上解决了民族文化资源流失的问题,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得以持续延伸和发展。杨柳书院作为一所校园书院,肩负着家校共育和师生、家长共同提高的責任。只有利用好这一平台,营造出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把家长、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学生的成长和文化提升上,才能促进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共育,才能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杨柳书院国学
杨柳滩,沱江新画廊
“垂”改成“掉”,好不好?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杨枊杨柳条条
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