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坚迈出“朝圣之旅”的扎实一步

2019-05-08高建

音乐爱好者 2019年5期
关键词:慢板奏鸣曲贝多芬

高建

近日,钢琴家李坚在宣布了最新的演出计划:他将用两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以独奏音乐会的形式,完成贝多芬全部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以此来向这位自己心中的巨人、即将在2020年迎来诞辰两百五十周年的“乐圣”致意。消息一经发出,便引来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要知道虽然这套被誉为钢琴“新约圣经”的作品已经诞生了两个世纪,但能够有勇气和能力对其进行集中、完整的呈现,仍是备受瞩目的事件。

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时间跨越了二十七年,几乎贯穿了贝多芬的整个艺术生涯,其中恢宏庞杂的乐思和复杂多变的风格,使其成为与九部交响曲齐名、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的不朽经典。对于听众而言,聆听这套作品可以全面领略贝多芬高妙卓然的音乐才思;对于演奏者而言,这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充满挑战意味和“朝圣”意义的漫长跋涉。

2019年3月2日,李坚在北京音乐厅正式拉开了其为期两年全国巡演的序幕,现场座无虚席,显然观众们对于在欧洲“闭关修炼”数月归来的李坚在此番旅途的第一步充满期待。事实上,从选曲就能看出李坚对这场演出所倾注的心思——贝多芬的第一、第十八、第二十七号钢琴奏鸣曲几乎可以视作其奏鸣曲创作早、中、晚三个阶段的起点,“启程”的含义早已无需多言,创作时间跨度之大所带来的风格的变化更是在无形之中构成了新的挑战。

音乐会的开篇就是贝多芬创作于1795年的《第一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既是二十五岁的青年贝多芬从故乡波恩迁居维也纳两年后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向恩师海顿所代表的古典主义风格所作的虔敬致意。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曾在采访中提到,他在挥响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的首个和弦前总会想一想《第九交响曲》的终曲。李坚有没有做同样的联想,我们无从得知,但从他大步踏上舞台、转身落座后便立刻投入演奏的这份坚定来看,完全可以说是胸有成竹。第一主题简短凝练的上行音阶如同贝多芬的签名般,彰显出其独特的审美追求,李坚围绕着不断重复再现的单一动机做出了足具说服力的细腻变化,恰到好处的节奏延宕和悠然灵动的弹性速度完美解答了奏鸣曲式对所有诠释者提出的核心问题——如何使情感色彩相互对立的两个主题平衡而浑然地推动音乐向前发展。正如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所说,“在《第一钢琴奏鸣曲》的第四乐章中,没有一个音符像海顿或者莫扎特”,李坚凌厉的触键将不断再现的号角般的三连音处理得光彩照人,锋芒毕露的音乐巨人形象呼之欲出。

随后演奏的《第十八钢琴奏鸣曲》是迈入而立之年的贝多芬创作精力最为旺盛阶段的产物。它不仅颇具创新精神地采用了“没有慢板乐章”的结构,而且选择了在《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作品中象征着光明与激情的降E大调。李坚对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的速度选择充分证明了其作为一位杰出音乐家敏锐的音乐直觉和出众的结构意识,在不违背其作为舞曲的基本风格范畴和灵动姿态的前提下,通过妙至毫巅的音色变化构建出极为丰富的音乐层次,音符间的留白形成了一种高级的“呼吸感”,让此乐章最大程度地弥补了慢板的缺席。

早在三年前,我聆听李坚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时,就对他在慢板乐章中的柔和触键与其音色的温润质感赞叹不已,这显然不是通过短期训练就能得到的,而是通过发自内心地沉浸于德奥音乐的纯正传统并加以持之以恒地全情投入积淀而来的。这样的气质在下半场演奏的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贝多芬在第二乐章的乐谱中标注的“勿太快,充分如歌的演奏”(Nicht zu geschwind und sehr singbar vorzutragen)在李坚的演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副部主题在E大调上再现后,其内在气质已与主部主题缠绵交融、浑然一体,仿佛缓缓流淌的云团与雾霭。当乐曲在渐弱中步入尾声,屏息聆听的观众丝毫感觉不到轻飘与虚无,而是带有一丝不真实感地去回味那刚刚从一座雄伟圣殿中走出后难以平复的悸动,这就是演奏家拥有的“魔法”。

贝多芬题献给自己的恩主华伦斯坦伯爵、并被后人赠予了“黎明”这样一个充满诗意标题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显然是全场音乐会的最高潮。它将贝多芬对于彼时钢琴技巧全方位的挖掘和突破,以及在一架钢琴上营造出丝毫不逊于管弦乐团般摄人心魄的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为李坚过硬的键盘技巧的最佳展示平台。首乐章如雷声般轰鸣而来的第一主题在李坚的指尖迸发出充溢整座音乐厅的音量,并在密集的音阶跑动中保持着音符清晰的颗粒感。每当音乐情感到达顶峰时,李坚总能转瞬间从容地将这看似无法遏制的力量自然地回复于平静之中。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一位刚刚跑完百米冲刺的运动员,立刻面不改色地完成了一套太极拳,其中对于技术能力和理性驾驭的要求远非表面这般简单。

乐章间的情感关联在这部作品所诞生的时代已达到了空前紧密的情形。在气质阴郁甚至略带叵测的慢板乐章后,李坚在第三乐章开头营造出的效果难以用语言形容,它已然具备了一个世纪后德彪西在钢琴独奏作品中常用的“涂鸦”般的色彩堆叠手法,呈现出我在此前任何版本的演释中都没有察觉到的东方美学意蕴。随后标记为“极快板”(Prestissimo)的乐段完全变成了一首欢腾炽热的舞曲,李坚的弹性速度变化已经不再拘泥于乐谱固有指示的限制,与自己的恩师、贝多芬嫡系传人霍尔绍夫斯基(Mieczys?aw Horszowski)大師为世人称道的魅力一样,“在精神上与作曲家完成对接和共鸣”才是艺术保持鲜活姿态的方式,而直到这里,我们也才真正体悟到李坚本场音乐会的主题“自由·真我”的深意所在。

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人们或许早已习惯将“不朽”“永恒”这样极致的词语加诸于各类事物之上,但事实上只有不断与当下的生活发生关联并得到情感上的回馈,才能证明一个事物尚未过时。从这个角度来讲,即使伟大如贝多芬,也仍需要一代代诠释者用自己的才情去“复活”那些作品,才能拥有走向不朽的可能。不过,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像李坚这样的艺术家仍然在这条路上执着前行,与他所接续的宝贵传统和并肩的同辈挚友一道,让崇高的人格化为真实、曼妙的音符,感动更多的心灵。

猜你喜欢

慢板奏鸣曲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