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社工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5-04朱盼玲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摘  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目标。目前,企业社会工作方向人才培养存在专业方向分化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综合能力缺乏等问题。本文提出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优化企业社会工作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化导向;企业社会工作;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朱盼玲,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学。(广东 佛山 52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企业社工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SKJYKT-18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124-03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为六大人才队伍之一。[1]企业社会工作(下文简称“企业社工”)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它是以工会为依托,以NGO、NPO为辅助,介入内容主要有职工基本权益的争取与维护、职工心理疏导、建立职工与企业的有效沟通网络等。企业社工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务技巧的能够胜任社会组织、社会福服务团体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对照培养目标,可归纳出人才的共性模式,即同时具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这与本文提出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理念高度一致。本文引用复合能力的定义,即学生在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综合的、系统的、多元的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服务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2]有效提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企业社工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企业社工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导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较低。解决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和“供需两张皮”的问题,必须深入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并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协同育人。[3]因此,如何“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意义

当今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会出现更加复杂的问題,继而对社会工作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再是单一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高校、政府、企业的共同参与,多方相互合作、资源共享、融合发展。高校应深入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根据社会用人的信号,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2. 提高就业对口率,促进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者密不可分,但最终目的都将体现在服务社会上。以就业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教学资源转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智力资源,将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回馈社会,促进社会的健康运转,真正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二、企业社工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专业方向不够清晰。根据文献资料和笔者了解,目前很多高校的本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面临着专业方向不清晰的问题,只是笼统地定义为培养社工人才,并没有老年人社工、青少年社工、妇女社工、学校社工、企业社工等清晰的培养方向,企业社工方向的人才培养也受到了限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在课内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方面,多样化的培养体现在专业方向清晰、面向就业的课外社会实践获得等方面。[4]当然,专业方向不够清晰有很多客观原因,如专业发展时间短、师资力量有限等。但是,在本科高年级时给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一些具体方向的引导和实践,使其获得相对个性的发展,将对以后的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2.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企业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限选课,每学期的课时为32学时,无实训课时配套。很显然,学时太少,教师授课时间紧张,只能压缩讲授内容或快速略过,不利于企业社工知识的系统讲授;学校没有实训课时,无法安排高校与企业的链接,学生容易缺乏企业管理与文化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因此,笔者建议增加实训课时,并与企业、社工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对企业管理、人事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3. 师资力量薄弱,普遍缺乏实务经验。部分高校开设企业社工的专业,而在这部分高校里,企业社工方向师资薄弱,大都没有实务经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金碧华在她的“社区工作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也曾提到类似问题。[5]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专任教师的实务锻炼,通过与社工机构、民政局、社工委、企业等合作开展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共同研发社会服务项目。

4. 学生的综合能力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缺乏,尤其是沟通和协调能力。社会工作是对人的服务,更强调沟通和协调能力。在与社工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笔者让他们列出最看重企业社工方向毕业生的三种特质时,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文案策划能力排名靠前,可见,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讲授基础知识,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在上课方式、作业形式等方面做出创新,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企业社工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

1.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企业社工方向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深入了解社会需求便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笔者通过深度访谈了解社工机构对企业社工方向人才的专业素质、人才特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制定全面的培养方案,满足社会需求。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产业计划”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科普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问题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