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019-05-04周显鹏梅贤臣宋成舜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实践路径创新创业教育

周显鹏 梅贤臣 宋成舜

摘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能够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进行研究,分析了两者融合的现实意义,并从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教育等方面融合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机制;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周显鹏,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工程管理;梅贤臣,湖北科技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宋成舜,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湖北 咸宁 4371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015-02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局限在提供创业方面的讲座、公选课或依托创业计划大赛的第二课堂上,缺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设计。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就成为高校进一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1. 有助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创新创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大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优化人才结构,为社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与此同时,能够为国家的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专业的技术支持,从而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 有助于应用型高校建设。我国政府曾多次出台相关报告,鼓励地方高校进行应用型转型,解决教育同质化、学生就业难及招生难等问题。随着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之机,将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进行深化改革及重新定位,将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教育等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有助于应用型地方高校建设,加快高校应用型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让高校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服务。

3. 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实践与推广。专业教育能够为双创教育奠定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而双创教育又能反过来作用于专业教育,将专业教育知识进一步深化,增强教育的实践性,提高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本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此外,将二者有效融合也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推广,从而提升高校教育的品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合

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创新和创业为导向的,以启发性和开放性为基本教学特征的,旨在促使学生从被动适应转换为主动探求和学以致用,从而进行创新设计、创业发展的教育模式。其强调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同时注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专业教育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过系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专业技能训练,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达到特定水准的教育。

2. 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学业导师制相结合。实施学业导师制是进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重要措施,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更能够增长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有效的市场需求、明晰创业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导师可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导师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导师则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让学生多参与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技能比拼、科研活动之中,将学生专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路径研究

1. 构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培养方案,都要符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应构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课程模块,制订“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模块课程组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教育涉及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及拓展应用等方面的课程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是围绕实践、实验、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模块进行。笔者认为,高校可在低年级强化通识课程平台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在高年级强化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从而达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构建平台——模块——类别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高校可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形成平台——模块——类别的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融入有关课程模块,融入专业方向和类别,在课程设置的每个方面都要体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多数高校在通识课程的设置方面都极为相似,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来安排相关专业课程。通过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多项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实现綜合性、设计性等方面的创新。因此,高校可鼓励学生分类别、分方向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亦可设置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1. 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实训体系。完善的专业实践实训体系离不开相关的激励及约束制度,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的专业实践实训体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有愿意、有平台、有能力、有机会参与实践实训环节,并因此有所收获。因此,高校要为专业教育完善相关的专业实践实训体系,也要为学生搭建相关的创新创业平台,开放专业实验室,对一些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予以指导,鼓励学生多参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

2. 加强创新性毕业设计的指导与管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需要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和阶段来实现,其中毕业设计的指导与管理是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入创新性思维训练和要求,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充分运用创新性思维,这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将学生的毕业创新设计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最后,还可以运用校地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让学生了解自己创新设计的实践意义,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而更好地做好创新设计。

3. 产教结合提高创新型专业师资力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最终都要靠符合要求的师资去落实。因此,高校需要储备、锻炼、培养创新型专业师资,提高创新创业型的专业师资力量,实施相应的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方式,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创新型专业师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还可以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实习基地的建设及管理,利用学科与专业优势兴办相关的专业产业,这也为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会。通过这样的产教结合平台,教师要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并不断钻研,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双创教育及专业教育。

如今的高校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优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要在传统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柴成华.经济转型背景下陕西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20):92-94.

[2] 肖文,朱昌平.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融合途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71-73.

责任编辑  易继斌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实践路径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