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2019-05-04张慧欣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汉语人才培养

摘  要:本文以文秘专业基础课“职业汉语应用”为例,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办法等角度,分析研究了课堂教学改革措施与创新方法,以期为同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汉语

作者简介:张慧欣,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及普通话教学研究。(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T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汉语应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编号:kg201607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052-0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做出了独特贡献,为进一步培养大量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地尝试与改进。本研究以文秘专业基础课“职业汉语应用”为例,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以期为同类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T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文秘专业在国家“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的指引下,在积极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育人理念。所谓“T型人才”是指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表示内在的文化素质,“—”表示外在的技能,其核心是以内在素养支撑外在技能。两者有机结合,使学习者既有较深的综合文化素养,又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在高素质、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外在技能的传授容易完成,可内在的素养不易教授,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感知力与人文情怀,实现职业素养的内化。这需要依靠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来实现。以“职业汉语应用”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内容是将职业能力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在学生功利性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开展润物无声的文化素养教育,为“T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新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1. 不破不立:情景化重组知识点,激发学生自身的知识联结。“职业汉语应用”课程的前身是“现代汉语”课,课程教学注重汉语知识的结构体系,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内容分章节详细展开。从夯实理论基础的角度来看,这种传统的授课内容体系值得借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擅长在“做中学”,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吸收;加之,当下在校生年纪接近“00后”,学生对学习效力要求极高,即用最简短的内容学到最有用的“干货”,从前那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与新时代学情格格不入。基于此,我们对该课程的课堂进行改革,打乱了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建立了以课堂情境模块为中心的授课理念,重点突出“职业”与“应用”。在课堂上尝试选择生活情境去和学生的个人经验产生联结,进而引出知识点的应用与学习。比如,将课程划分为听、说、读、写四大模块,每个模块本身就是训练的着力点,再由一个点辐射到其他部分的知识内容。在“说”的模块中,课程重点关注语音的标准程度和讲话的语感训练。课程模块设计了诸如:“如何打造你的声音气质”“怎样通过语音建立良好的沟通”“为什么我们的普通话不够标准”等话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回忆,回忆自身生活交际中的语音体验与经验,并由此开展语音自查,激发学生的自我改进意识。在师生共同探讨下,关于音节、发音方法、正音技巧、语感节奏、句调等知识点就水到渠成地被学生接受和应用。之后教师再设计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去表达和实践,起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可见,打破既有传统的教学内容体例,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内在的感知力是提升课堂实效的必经之路。

2. 凸显信息能力:文本阅读以扩大信息视野为前提。“信息能力”是指理解、获取、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秘书岗位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为此,在课程“读”的模块里,我们不拘泥于教材的阅读资源,大胆拓展阅读素材范围。比如,在课堂上教师会选取近期《南方周末》《环球时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前沿期刊的文章作为阅读素材,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进行段落分析、阅读理解、提炼概括等汉语应用能力训练,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实际及当下热门话题,引导学生不只局限于言辞间的“文字游戏”,更要有开阔的阅读视野和关注民生的情怀。通过阅读训练,学生不仅学到阅读文本的基本要领和技巧,提升了阅读效率,同时课程内容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到会民生乃至科技前沿等信息。学生以围绕生活话题的探讨形式开展阅读,激发了兴趣,课堂参与度高,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提升。

3. 内化人文素养:赏佳作,品人生,感受汉语内在之美。高职教育要着眼当前,放眼未来。在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中,起到核心影响力的是学生内在的文化素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呈现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言审美等方面。为此,“职业汉语应用”课程将部分经典诗文、名篇佳作纳入课堂教学内容,结合时下汉语的流行性特征,引领学生体会汉语内在的文化,内化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观念,引导学生在职业情境下对自身的口语表达、书面文字能力有严格的自我规范意识,树立规范的语言文字应用观和热爱母语的情怀。同时,借助中华经典诵读竞赛和校内社团平台,以赛促学,以学促教,形成良性的课程互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传统授课模式中学生以听为主,课堂参与度不高。为了转变课堂主体角色,“职业汉语应用”课堂在教学中突出“应用”环节,授课教师会录制相关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在线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和补充。

1.借鉴“翻转课堂”模式,建设在线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汉语应用”课程利用校园平台建立了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学生可实现在线预习,课堂上教师根据课程主题布置实训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学生针对实训情况提出问题,教师会做出及时有效地指导。课后,学生可在线继续巩固课上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有效学习良性循环。

2. 强化课堂实训,建立学生互评机制,提升学生语言敏感度。在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大了课堂实训力度。以“写作”模块为例,其教学主体不在文学和应用写作训练上,而是着重学生的书面表达的语言规范问题。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音频、视频或阅读的材料,在限定时间和字数的要求下,请学生完成文本缩写任务。每次实训后,先请学生互评修改,调动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讲解。由此,学生能够全面深入课堂学习,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也随之提升。

3.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是被全省高校格外关注和重视的综合人文素养竞赛活动。该赛事主要以朗诵古代和现当代经典诗文为主体,以诗文主题句为演讲素材,以广泛的文学常识为视野。“职业汉语应用”课程将竞赛环节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在听、说、读、写模块中,有针对性地强化竞赛技能,滋养学生文化底蕴,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这种方法不仅筛选出优秀的参赛选手,更为整体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 由试卷终结性考试,改为实训过程性考核。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试卷考试,但“职业汉语应用”课程侧重“应用”,淡化汉语识记内容,强化汉语的应用能力。将考核方式由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考试转变为课堂阶段性实训考核,比如设计了“3分钟命题说话实训”以考察学生的语音标准程度和口语表达规范情况;“视听信息概述实训”主要考察学生的信息获取与书面表达能力;“文本缩写实训”主要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规范能力等,以动态过程性学习效果来量化学生真正的学习成效,让学生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实现“T型人才培养”宗旨。

2. 提升在线课程学习的考核比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升该课程线上学习在考核中的比例权重,强化了学生课前提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增加师生交流渠道。学生为获得更好的成绩,会同步加大線上学习力度,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师生交流范围,提升教学效果。

高职课堂教学需跟随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学情的改变而不断改革创新,“职业汉语应用”课堂教学改革在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前行,努力将职业能力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在功利性学习心理的背景下,开辟润物无声的内在素养教育,从而为T型人才培养探索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周科良.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改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9).

[2] 杨芬.独立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探究——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2):91-92.

[3] 吕泉.核心素养理念下高职语文第二课堂的目标定位及实施意义[J].渤海大学学报,2017,(6):117-121.

[4] 张岩.试论如何实现高职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8,(1):107-109.

责任编辑:郝  婵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改革汉语人才培养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分班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基于CBET模型教学效果调查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