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19-05-04辛均庚陈丽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辛均庚 陈丽

摘  要: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维度对贵州11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有目标多元化、富含民族文化等特色、优势,但也存在过于强调专业发展,对师德问题重视不够等问题,最后就完善课程体系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作者简介:辛均庚,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贵州 都匀 558000);陈丽,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教师。(重庆 合川 401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贵州省本科教学工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民族师范院校幼儿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视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041-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并大力普及学前教育,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发展提出了系统要求,指出幼儿教师发展应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幼儿教师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2]课程设置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了解专业课程体系,分析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人才职前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各类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学院、铜仁学院、凯里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安顺学院等11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具体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一、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 培养目标。在调查的11所学校中,64%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中都明确指出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有三种表述: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人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较为符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定位和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最大的任务是要培养大批的幼儿教师,完成学前教育普及化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必然需要一批学前教育教师来引领指导和推动。

在培养维度上,绝大多数学校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方面有说明,90.9%的学校在总体培养目标中有专业知识的目标,81.8%的学校总体培养目标中有专业能力的目标,而只有一半左右的学校在总体培养目标中有提到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两个方面。由此可见,部分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对于专业理念教育与师德培养方面不够重视。

11所学校中有3所学校明确指出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地域,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注重培养能扎根民族地区的现代学前教育师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旨在培養能扎根地方的学前教育人才,贵州师范学院主要培养能主动适应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余8所学校没有明确指出培养人才服务主要地域的人才定位。

2.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实习与见习三种划分方式。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在调查的11所学校中,4所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达40%以上,5所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所占比例在30%~40%之间,两所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低于30%。整体而言,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实践类课程比例趋于合理,但个别高校偏低。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在11所被调查的高校中,大多数学校必修课的比例都远远高于选修课。在学分比例上,有1所学校选修课所占比例低于10%,7所学校选修课所占比例在10%~20%之间,3所学校选修课所占比例高于20%,这说明贵州省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较为重视专业课,而对选修课不够重视。

在调查的11所学校中,有3所学校的培养方案无明确关于专业选修与公共选修学分比例说明。由表2可知,在选修课中,有8所学校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比公共选修课的比重大很多,有两所学校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是公共选修课的一倍,3所学校的专业选修课是公共选修课的3倍,有两所学校的专业选修课是公共选修课的4倍,甚至有1所学校的专业选修课是公共选修课的5倍。

(3)实习与见习。

在调查的11所学校中,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普遍在12周以上,只有个别高校的实习时间为8周或9周,有1所学校的培养方案中无明确实习和见习时长,有1所学校实习和见习时长是合在一起说明的,并没有明确的时间长短说明。总体而言,贵州省高校在实习时间安排上较为充裕。

另外,调查还发现,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见习时间大多为3~5周,不过,有22.2%的学校专业见习时间只有2周左右,反映出某些高校对于见习环节不是很重视。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师德课程安排、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安排和科研内容安排三方面。

(1)师德课程安排。

在调查的11所高校中,只有27%的学校设有专门的师德课程,且师德课程内容只在部分课程中有所渗透。这反映出很多高校不管是在培养目标还是课程内容上,都对师德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

(2)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安排。

在调查的11所高校中,有5所学校专门开设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其中两所学校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设为必修课,3所为选修课;两所学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达3门及以上。其余6所学校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公共必修课——贵州省情课程中有体现。这种课程设置与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差距。

(3)科研内容安排。大学教育更多的是要开展科学研究,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理论,由此,大学科学研究的相关课程近年来成为大学教育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调查的11所高校中,只有3所高校开设“教育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相关课程。大学生科学研究主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来训练,而在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上,有1所学校培养方案中未明确安排,其他10所学校中,70%的安排6到8周左右,20%的能达到11周以上。

在科研能力的培养形式上,多数高校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少数学校有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训练,但比例不足,总体上反映出高校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重视不够,训练不足。

二、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1. 优势特色。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贵州省学前教育整体发展落后,因而还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各类幼教人才。如贵州省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每年新增5000名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目标任务。在调查的11所高校中,大多数高校都能依据贵州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扩大招生规模,并基于多样化人才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多样化,从而满足地方学前教育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如遵义师范学院以“能够在各级各类托、幼教育机构,儿童社会服务机构,儿童文化及儿童用品生产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儿童用品设计和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不仅符合当下市场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以学生为本,提供多种发展可能。

(2)课程内容突出民族文化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集聚区域,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强文化自信,贵州高校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应用中,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相关特色课程,不但传承民族文化,而且丰富课程内容,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如贵州民族大学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贵州民族民间游戏”“西南民族文化”“双语教育学”“民族教育学”“贵州儿童”等具有西南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开设了“民族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民族文化与幼儿教育”“民族文化与特殊儿童教育”“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民族手工”“民族儿歌”“民族舞蹈”“民族故事”等课程,突出了当地苗族、布依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3)改良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3]调查的11所学校中,4所学校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达40%以上,5所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所占比例为30%~40%。这说明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和狠抓实践教学,以解决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棘手问题。

2. 问题挑战。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面对的挑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专业发展,人才定位不够明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基本内容体现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贵州省学前教育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方面,被调查的11所学校中,对于专业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内容几乎都在培养目标中有很明确的体现。对于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有6所学校有较明确的说明,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培养目标中提到“良好的职业道德”,铜仁学院培养目标中提到“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师德修养。”另外5所学校对师德培养都只是含糊体现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词句中,这说明其在师德培养方面不足。

此外,11所学校中有3所学校明确指出培养人才的主要服务地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旨在培养能扎根民族地区的现代学前教育师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则以培养能扎根地方的学前教育人才,贵阳师范学院培养能主动适应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主。其余8所学校对培养人才的服务地域未有明确说明,这与培养目标也有所冲突。由此可见,贵州省绝大多数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定位具有“隶属地方”“服务区域”“人才应用”的显著特征。因此,其人才培养定位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输送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素质人才。[4]

(2)选修课程开设不足,实践教学较为薄弱。贵州省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基本分为三个模块,即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通过对11所学校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对于必修课程都非常重视,而对于选修课程的重视明显不够。大多数学校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在10%~20%,甚至有9%的学校选修课学分比例在10%以下。同时,在专业课学分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必修课学分也远远大于专业选修课学分。另外,通识课程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比重差距很大,绝大多数高校通识必修课程学分是选修课程的4倍以上,甚至有个别高校通识必修课程学分约为选修课程的7倍。选修课开设越少,学生的自由选择就越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应适当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从而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发展。

在实践教学方面,虽然实习环节安排较为合理,但见习环节比较薄弱。据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见习安排较为合理,贯穿4个学期;大部分学校见习安排只有两个学期间断进行,个别学校甚至将见习和实习安排在第七學期完成,明显不合理。事实上,见习环节应该贯穿大学四年,并持续不断关注和走进一线教学。

(3)科研课程缺失,民族文化课程开设不足。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决定了教师必然应是创造性人才。在教师培养中,要求强化科学研究,以达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在教师培养中更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或项目研究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要求教师应具备反思与创新能力,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然而,高校对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操作,主要通过单一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毕业论文来实现,致使教师的科研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创新能力更是难以提高。

贵州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9%,民族文化也是多姿多彩,民族地区的教育更应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然而,在调查的11所高校中,开设专门的民族文化课程的高校不足一半,说明其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不足。

三、完善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1. 培养目标:突出师德培养,服务面向地方。课程是围绕培养目标来设计的,培养目标怎样制订决定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设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方面,并把师德的要求放在首位,以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幼儿教师。各学校在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时,应突出对师德内容的强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

陈宝生部长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学前教育发展时提出:目前我国缺100万幼儿教师,90万保育员。由此可见,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十分紧缺,经济社会发展相對落后的贵州省则更为缺乏,这决定了贵州高校培养幼儿教师应首选为地方学前教育发展服务,为贵州省地方及民族地区输送更多优质的一线幼教工作者。

2. 课程结构:重视选修课程,强化见习环节。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既要加强对未来幼儿教师知识深度的培养,也要拓展幼儿教师知识的广度,以培养“T”字型以及“H”字型的教师为目标。高校应该在重视必修课的同时,加强对选修课的重视:首先,应该进一步丰富专业选修课科目的数量,让学生可以有更多选择,从而深入学习自己的优势科目,拓展和深化专业方面的知识。其次,高校应该平衡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适度降低公共必修课学分所占的比例,减轻学生公共必修课的课业负担,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公共选修课,积累学科外的知识,拓展知识的广度。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见习时间都只有2~4周,时间较短。因此,如果高校学生没在实习期了解幼儿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就很难把握幼儿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增加学习见习时间,结合集中与分散两种方式将见习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更快地适应幼儿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程内容:凸显民族特色,注重科研训练。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借鉴学习国外一些优秀课程理念、课程模式时,应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适合学校校情的课程体系。幼儿教师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者与引路人,有责任向幼儿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精神,让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得以传承。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完全有优势和基础开发出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课程,打造一批品牌特色课程,由此,促使幼儿教师在职前学习阶段深入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反思与发展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能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5]幼儿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更需要成长为具有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师。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幼儿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更多科研与项目课程,制订相应激励措施,促使学生在项目研究中得到科研训练,切实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丽娥,张晓艳.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3,(8).

[2] 王淑宁.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视角反思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8).

[3] 高芹,丁晓东,易灿辉,代芳芳.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调查与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3):66.

[4] 蒋宗珍.应用型本科院校“三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

[5] 孔令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幼师的师德教育[J].文化学刊,2018,(11):142-144.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