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基础课程的职业化转型路径探析

2019-05-04耿青松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评价策略职业化

摘  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要顺应时代发展,自我革新,积极谋求职业化转型,着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再认识,以高职数学课程为例,对其职业化功能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的评价策略。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评价策略

作者简介:耿青松,教育学硕士,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湖北  武汉  43006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037-02

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改革和课程职业化特色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有必要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重新认识,从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公共基础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教学内容与未来职业任务相关性较低的状态,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过程中,实施职业化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视程度,在育人过程中融合专业特点,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再认识

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中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非职业性、广泛的教育课程,也被称为通识教育课程。根据职业教育内在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职业院校有必要重新认识如何施行通识教育这一问题。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应强调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一方面,职业教育不追求课程的系统性、严密性、理论性,可以开展课程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目标不是培养通才或大师。虽然也要求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但更重要的是按照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学生就业的能力要求。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通识教育观念,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进行融合。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职业要求,把职业精神、职业准则和职业形象等职业文化要素融入教学,实现职业化教学目标。

二、公共基础课程的职业化功能

1. 职业能力的内涵。“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职业能力主要在职业活动中形成,并在职业活动中显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能力范圍、模式日益丰富。但是,不论是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CBE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还是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职业资格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以及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也相应地转型、调整,现代化的生产过程对劳动者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达到这种要求远远不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职业技能训练就能够做到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动手能力,还要通晓基本的科学原理,了解相关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并在工作中具有相当的创新能力。

2. 公共基础课程的职业化功能分析。以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数学课程为例。在数学知识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中,能有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辩证思维与系统思维。由于数学学习有一定难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自信心以及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随着职业教育数学课程由“学数学”向“用数学”转变,学生可在图书馆、网络上快速学习相关知识,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建立现实问题的数学模型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数学解题,侧重于解决现实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必然要处理人际关系、坚守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品德和技能,这也是提升学生未来职业适应能力的必要条件。

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必须从过去单纯的重视智力训练的知识理论学习转变为侧重于全面素质养成,从重视课程的知识讲授转变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拥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职业精神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三、公共基础课程的职业化评价策略

课程评价是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评价应在注重特定性、客观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同时,切实转变课程评价观念,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选择有信度的项目作为评价载体,拓宽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1. 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好的课程应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学生对课程内容很有兴趣,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评价最终要为学生创造价值,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2. 评价以发展为目标。评价既要关注当前表现,又要注重未来发展。公共基础课程评价在重视学习者主体性的同时,还应重视评价对象的发展性,即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方式供学生自由选择,并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3. 评价以职业为主线。职业教育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是“以就业为导向”,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行业、企业需要的操作性技能,能够顺利解决未来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困难问题。职业教育首先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同样不能只是知识的理论体系,而应是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能力体系。如公共基础课程中的综合语言(演讲、沟通和报告等)能力、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软件运用)能力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等等。

4. 评价以项目为载体。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课程目标,即使是在知识讲授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相关专业的应用性。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让学生完成未来职业中可能遇到的非专业性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学生的专业情况,了解学生未来职业中可能面临的工作任务。能否用恰当的项目或任务进行能力训练,将间接知识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应用、创新的,这也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成败的重要标志。

总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符合职业教育内在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只有放弃过于宏观的目标定位,分析提炼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育人过程中能有效融合专业特点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与职业教育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成功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职业化转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平台、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平台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师自身的职业化转型,提升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力,从而培养更多有创新能力、满足现代企业岗位需求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春红.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性整合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12).

[3] 彭勇.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3).

[4] 张彩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探析: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导刊,2017,(1).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评价策略职业化
中职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浅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
美术作业情感式评价策略探索
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