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热点

2019-04-28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4期
关键词:惩戒学校教育

2019年两会,代表委员们谈起教育热点话题,内容具体、不发散,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既有对制度性问题如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待遇、学校和教师的惩戒权、高校的职责与担当的关注;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建议,如建设好乡村幼儿园、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从发言中可以看出,专家学者型的代表委员高屋建瓴,指点教育方向;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是如何设法建好、管好一线的学校、幼儿园。

两会上传出的声音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等教育热点还有新的路要走。在学校管理上,需要在理论上和立法上予以完善,并提供政策支持。一些地方的教育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矛盾的主体从区域间不均衡,转移到某些教学阶段的发展不均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厘清各自的定位,处理好教育的均衡问题的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则要适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學副校长田刚:

探索教职工编制单列管理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深化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中小学编制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加大编制管理改革力度,探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单列管理,设置机动编制,修订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盘活事业编制总量,加大编制统筹和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调整力度,更多向教师队伍倾斜。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健全教师准入制度,逐步提升教师资格学历标准和能力标准,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师资水平。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设立国家教育奖

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应统筹考虑,确保其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现行教龄津贴实施办法和标准还是1985年制定的,按从教年限每月3至10元不等,远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建议调整教龄津贴发放办法和标准,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国家荣誉表彰体系,提升表彰层级,赋予教师职业更多荣誉感。可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设立国家教育奖,表彰若干“人民教育家”。扩大国家级教师人才项目体量。通过保持支持经费总额不变、个人支持适当减少的方式,增加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审名额。持续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教师题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宣传展现新时代教师新风貌。

建设国家级师范教育基地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关键推动力,应将支持师范教育发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由于师范院校以文理和教育等基础性学科为主,长期以来获得的资源和支持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举办师范教育的积极性,成为制约教师培养质量的瓶颈。应尽快聚力建设一批国家级师范教育基地,加大一流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力度,增强高校举办师范教育的动力,进一步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议中央财政增加经费,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在2018年招聘9万人的基础上,争取2019年招聘10万人。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重点对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加大综合奖补力度,提高中央综合奖补的最高标准,扩大中央综合奖补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生活补助政策对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杠杆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

明确教育职责与权力

学生是受教育者,教育、管理学生是学校和教师的天职。教育手段应该是多样的,不仅要有尊重教育、赏识教育,规则教育,挫折教育也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跪着的老师,教不出有责任感的学生。如果老师对公然违纪的“熊孩子”不敢管、不能管、不愿管,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出现了老师面对调皮学生束手无策的怪现象。职责与权力是相辅相成的,赋予某个主体履行一定的职责,就必须同时赋予其履行该职责的相应权力。老师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必须赋予教师一定的强制性管理学生的权力。教不严,师之惰。没有威信的教师难以管理调皮的学生,教育就难以达到其真正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惩戒权不是教师需要,而是学生需要。中小学生心智不成熟,认识不够全面,是非善恶区分不清,自控能力较差。只讲大道理、循循善诱,往往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适当的教育惩戒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规矩意识。社会生活充满着各种规则和惩戒,没有教育惩戒,学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能锻炼出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很多学生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在家庭中“惩戒教育”已经缺位,而教育学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教育惩戒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与功能。

为教育惩戒权立法

明确规定教师实施惩戒的事由、边界、具体的惩戒措施等,也便于中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到自省自律。制定教育惩戒的行为清单和实施程序,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权实施的条件、方式、范围、限度及教育惩戒权滥用的后果以及所采取的救济途径等。同时,严格惩戒与体罚的界限,可制定体罚的负面清单,营造社会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校长马恒燕:

“互联网+教育”不应走形式

“互联网+教育”不能只是仪器设备的堆积,无论上课形式如何变化,师生的情感交流永远是第一位。对“互联网+教育”应有全新思考。一年前,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上,我曾谈及如何让贫困地区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希望国家能加大对“互联网+教育”的支持力度,让孩子身处大山依然能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2018年7月,教育部批复宁夏建设成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2019年1月,宁夏成为全国首个试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的省(区)。这期间, “互联网+教育”更好地助力教育均衡发展。银川二十一小学是宁夏“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之一,学校重点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学校先后与省内多所小学开展互动课堂95节,先后有30余名教师参与“线上+线下”互动课堂,惠及近5000名学生。通过在线课堂,教师和学生眼界宽了,学习进步明显。据宁夏教育厅统计,截至目前,宁夏已接入学科网、教学助手等应用100多个,免费提供教学资源1800多万件,辅导微课10万多节,名师课堂5000多节,90%的注册教师利用宁夏教育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80%的家长实现了家校互联,此举带动薄弱学校提升了教学质量。

教育切忌“目中无人”

“互联网+教育”正成为缩小城乡及校际差距的“高速路”,但仍有不少难题需要解决。其中,在线互动课程解决许多学校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却也存在一些弊端:机位设置死角、网络延时等技术性问题让孩子上课时感到枯燥;课程接受程度不同,导致城市孩子“吃不饱”、农村孩子“吃不了”;隔着屏幕的互动、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教育切忌“目中无人”,不要让硬件很“硬”,软件很“软”,技术应用要让教育更有温度,解决上述问题应通过城乡师生互换角色来缩小差异性。城市教师走进乡村学校辅助授课,有助于他们在互换身份中发现各自问题,更好地改善“互联网+教育”互动课堂。在给山区学校送课互动的同时,学校实行跟岗实践、在线教研、在线课堂活动,加强交流互动,帮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

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高校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战场。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为此,必须对症下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气,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下好“先手棋”,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力度,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把握基础研究 “总机关”,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鼓励自由探索和加强自主科研布局,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的前瞻布局。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潜心从事基础研究。

用好学科交融“催化剂”

在新的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下,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单学科内部循环的科研组织方式已不再适合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为此,建议适应大科学、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要求,系统调整高校学科布局,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组建国家级交叉学科群和科技攻关团队,布局一批体量容量更大、综合集成性更强的国家实验室,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取得突破。

协同创新“动力源”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高校内部人才、学科、科研协同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等的协同,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为此,进一步研究破解政策制度障碍,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探索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优化研究资源配置,服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需求。找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着力点,完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及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共同参与攻关的积极性。

改进学科评价“指挥棒”

评价导向至关重要,当前评价机制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克服这些不良倾向,在科技评价上,建议加快推进分类评价,基础研究领域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重在市场评价,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探索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避免唯论文、唯专利、唯项目等片面量化评价,鼓励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树立把研究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真正担当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时代重任。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党委书记李久存:

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

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教育资源。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关系儿童健康成长。但是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学前适龄幼儿数量逐年增多,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存在着教育資源短缺“入园贵、入园难”等问题。要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定位;明确建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明确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以及基本权益保障。

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

要多渠道、多方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加强监管,保证教育质量。严格幼儿园审批和质量管理,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坚持科学保教方法,防止“小学化”倾向。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解决入园难问题。增加幼儿教师编制,提高幼儿园正式职工所占比例,增强教师队伍稳定性和责任心。

全国人大代表、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乡长雷燕琴:

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

建议出台文件法规,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规范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行为。

对中小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在与家人联系、查找学习资料等方面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许多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更看重其娱乐功能,一有时间就玩游戏,甚至在课上也打游戏,微信、QQ聊天,耽误学业,影响课堂秩序。

更有甚者,利用智能手机上网功能做作业,不经思考就能“完美”得出答案,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大大降低,最终影响学业、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影响心智发展,极容易形成攀比之风,觉得自己手机的款式、功能不如其他同学,盲目追逐的后果是带来价值观扭曲。网络上存在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会给学生带来不健康心理甚至意识形态的不良认知。

家长承担监管主体责任

教育部牵头,各部门通力合作出台相关文件,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在校时使用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学校有权实行统一保管。制定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明确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入校园属于违规行为,学校有权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并进行适当处分,让学校和教师处理此类事件应有法可依、有理有据。

除此之外,家校联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环境。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提醒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该项工作,不给孩子买智能手机,已买智能手机的立即收回,承担起对孩子监管主体责任。

两会:五大教育关键词

学前教育:扩大

201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公办园原则上达到5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80%,彻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基础教育:公平

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明显降低辍学率;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

高等教育:推进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职业教育:加强

高职生人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从2019年开始,将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教师待遇:落实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

猜你喜欢

惩戒学校教育
忘却歌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