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课堂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具体策略

2019-04-28华荣

学周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基本策略规范化管理课堂教学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学校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改进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我们提出了以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建立与落实为核心的学校课堂教学规范化管理新思路,探索形成了七个方面的具体策略,并在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理顺了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学校与教师的职责,改变了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方式,提高了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规范化管理;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3-01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135

一、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学校确定的课堂模式首要要求是要具备科学性,要能体现主流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要突出师生地位的协调发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要突出目标的引导,突出训练的优化,突出反馈的及时;要突出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简洁性。要体现简化的思路,简化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流程,突出教学的重点。

3.实用性。要追求实用,降低使用难度,易于为所有人操作实践。

(二)建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办法

1.引进。由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引进一种已经经过实践验证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作为本校某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该模式有成型的教学设计,那就应该全部引进。

2.改良。引进某种教学模式,进行改良,使之更适合本校的特点和需要。

3.自創。从打造学校课堂教学特色出发,调动本校一切力量,自创一种适合本校实际或需要的教学模式。

二、研制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基本要求

1.科学化。作为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教学设计,要体现课改理念,要符合课标要求,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

2.模式化。作为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教学设计,要尽可能有相对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从“教什么?怎样教”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使课堂教学的操作规范简洁、清晰、固定。

3.实用化。作为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教学设计,应删繁就简,要切合绝大部分教师实际,能适合绝大多数老师的使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便于学生形成自学的技能。

4.具体化。作为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地具体。只有具体,才能便于使用者直接使用。要将教学的思想、教学的任务、教学的思路、教学的步骤、教学的结果以及教与学双方的行为具体地描述出来。

5.多样化。作为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教学设计,还应尽可能地多样化。尽管教学思想是相对稳定的,尽管教学模式是想对固化的,但并不排除老师的个性、学生的差异,要充分张扬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使之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上展示教学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

(二)选择研制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方式

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建立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所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1.慢慢地积累校内的成功课例,把它们推广到老师们的课堂实践中去,只追求管理好个别的课堂教学。

2.选择、引进一整套现成的教学设计,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操作规范,供教师直接使用。

3.引进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组织全体老师,通力协作,形成一整套教学设计,经学校鉴定成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4.打造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组织全体老师,通力协作,形成一整套教学设计,经学校鉴定成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三)确定课堂教学操作规范建立的流程

1.初创。由教师根据学校关于课堂模式的要求,自行研制教学设计。

2.审定。由学校学术机构对教师研制的教学设计进行审定。

3.固化。由学校对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行固化——学校正式认可,印发出来,供教师直接使用。

4.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四)建立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完善体系

1.修订完善。尽管我们提倡老师要遵守规范,但并不排除老师在课前、课后提出自己的建设性修改意见,只不过最终的决定权在学校而已。

2.替换优化。在实践中,老师们必然能创造出比原有操作规范更科学更具体的教学设计来,那我们就把这些更科学更具体的教学设计作为新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以替换淘汰原来的教学设计,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体系不断得以优化。

3.追求多样。多样化能满足大家对个性的要求,更能为大家提供选择的机会。鼓励教师在使用固化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同时,在不颠覆学校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研制出更具个性的教学设计,经过学校的鉴定,成为与其他教学设计并存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假以时日,不断积累,我们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具体,也一定会越来越丰富多样。

三、研读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一个认识:研读课堂教学操作规范=备课

基于优化备课方式的需要,我们把研读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作为新的备课方式。

(二)明确研读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具体要求

1.细读。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熟悉语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理解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相关表述,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熟悉教学内容,提炼单元和具体篇目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批注。把握原教学设计研制者的意图。通读教学设计,对原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有整体的把握,探究原设计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依据,反思其合理性;标记自己认可的设计内容,标记主要知识点、重点问题、重点环节及有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标记教学流程过渡性词语,以使教学过程过渡自然。

3.修改。结合教情学情进行修改完善。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训练题目等,对原教学设计中过简的环节进行具体说明;改正原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错误,如不适应本班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训练方法等,也包括对行文格式的修改;删除原教学设计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训练步骤等;调换原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学设计中教学流程及训练步骤的先后顺序。

(三)对教师的研读行为进行考核评价

结合本校实际,对研读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评价机制进行改进,在必要时也可进行量化赋分。对教师研读、批注、修改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实地观察和课堂教学操作规范文本静态鉴定两种方式进行。确保教师在课前能熟悉既定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对操作规范的内容及編制意图有清楚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进行调整修改。

四、实施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以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为核心依据的上课机制

课堂教学操作规范是由学校主导研制的,是学校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策略的具体要求,一旦经过学校的审核鉴定,便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强制性。教师个体作为课堂教学执行层的一员,只能是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执行者,上课就是执行学校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过程。教师个体无权在课堂实践中对既定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自行修改。

(二)明确上课的具体要求

1.教学设计一经学校审核通过,即成为学校有关课堂教学的操作规范,教师个人在课堂实践中原则上不能违背。

2.教师进课堂必须携带教学设计。

3.教师的课堂实践必须严格执行既定的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对细节进行即时微调。

4.在课堂实践中积极审视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或随笔

提倡教师坚持写教学后记,更提倡教师在教学随笔本上随时记录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感想;教学后记侧重于教学的反思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既要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反馈,更要对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进行理性分析。

五、评价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以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为核心标准的听评课机制

将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学校要定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听课和评课都要围绕既定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来进行,携带并对照着教学设计走进课堂去听课,并要携带并对照着教学设计去评课。

(二)明确听评课的具体要求

1.听课。听课者要带着上课者的教学设计去听。听上课者是不是按照他的设计来上的,思考这种设计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更要思考怎样实施才能更好。在教学设计上设置记录评析栏,以替代听课本。随时将感受、想法记在教学设计的相应位置上,而不需要记上课者在教什么与怎样教,听是为了思,不是为了记。

2.评课。评课时也要手拿教学设计并围绕教学设计来评,评设计的优与劣,评上课者的执行是否规范,评上课者是否有细节方面的创新,评教学行为如何来优化,评教学设计如何去完善。

(三)听评课要致力于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完善和课堂行为的改进

坚持用操作规范去管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走向规范,引领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实现整体高效。听评课要与备课、上课保持一致,关注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进一步完善,关注课堂实施规范化与个性化的协调统一。

六、培养遵守操作规范的规则意识的基本策略

(一)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规则意识的培养

1.确立以法治校、以规治教的管理思想。

2.以制度的形式,赋予规则以强制性,使规则意识在制度的约束下得以养成。

3.在长期、严格的执行中使规则意识成为教学管理人员的潜意识,使依规管理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二)课堂教学实施者规则意识的培养

1.引导。实施备课方式的改革,以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为依托和依据,充分研读,理解设计的优劣,教后形成自己的修改意见或形成全新的教学设计。在直接使用中让教师意识到规则化、规范化的优势。

2.坚持。在不折不扣的落实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过程中,让教师接受规则意识。在持续的使用过程中,让规则意识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3.创新。在规则意识养成后,引导教师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研制者。

七、尊重教师个性,激发个体创造性的基本策略

(一)在学校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建立中赋予教师话语权

课堂教学操作规范是由学校主导完成的,但具体的研制者仍然是教师个人,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体现着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参与学科课堂模式的选定,是学校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研制者,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验证者,更是学校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的完善者。

(二)解放教师的双手,激活教师的智慧

摒弃传统的备课方式,用研读学校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替代手抄备课或下载打印备课,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允许教师直接使用学校提供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进行研读,进行批注,进行修改,切实减轻教师的身体负担,最大限度地激活教师的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

(三)以多样性给教师提供选择的空间

我们提出,不同的学科应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以体现学科的个性;在同一学科下,也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并存,以体现教师的个性;在同一模式下,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以供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进行选择。

(四)鼓励教师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一旦进入课堂,教师应尊重学校提供的课堂教学操作规范,依据规范进行教学实践。但我们更提倡教师在具体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在教学细节上进行精妙化处理,以求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参考文献:

[1]赵志军.管理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华荣(1969.2— ),男,汉族,陕西渭南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阅读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研究实践。

课题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县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组织策略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80639)。

猜你喜欢

基本策略规范化管理课堂教学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