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课设计及试用策略

2019-04-28沈彩兰

学周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微课

摘 要:面向当前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性不高、师生互动匮乏、教学资源极度不平衡的教学现状,分析微课程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我国教育国情提炼传统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微课存在的背景与现实意义;并结合自身教学实例,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说明微课在提升学生自主性等方面的作用及其应用拓展的便捷性和可行性,最后从微课设置、与课堂教学关系、模块完善等方面提出微课后续应用建议。

关键词:微课;教研新模式;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3-011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105

一、微课研究背景及意义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完美结合,它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将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以一定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构建成结构化的数字资源,具有主题突出、形式丰富、便于传播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主性、促进教学资源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外十分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微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微课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次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课程时长在30分钟到1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提供了诸多便利;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多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因首创了印象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教学体验”。相比而言,我国在“微课程”的研究方面相对滞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且在我国开展“微课程”研究也具有其现实意义。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传统教学过程严重依赖于教师和课堂学习,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少、时间严重浪费、师生互动性不强等问题。(2)学生学习过程以课堂填鸭式教学——课下海量作业的形式为主,欠缺了课前复习与课后延伸思考的过程,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思维方式的形成、学习方法的稳固都十分不利。(3)教师与学生“一对多”教授模式,无法适应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互动与反馈作用不明显,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尚未形成。(4)当前各地区各学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极端不平衡,教学资源融合共享欠缺有效途径。在上述应用背景下,开展微课应用与发展研究,对促进微课的推广与网络化教学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微课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颠覆传统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教授模式,逐渐转变为教学资源与学生的一对一和多对一映射,同时以微课作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重要辅助途径,增加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与参与度,逐渐实现教育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2)课上教学与课下学习相结合,聚焦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微课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思考能力;合理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课堂学习质量。(3)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分融合共享,是教学资源平衡的重要途径,使师生同时受益。

二、微课试用体会

微课是针对一个知识点,注重教师的“教”的同时,更突出了学生的“学”。它容量小、时间短,易于理解和传播,完美地实现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自从学校开展网络学习后,我深刻意识到微课小而精、紧密联系课堂与课下的作用,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三、微课应用建议

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样也面临着增加学生负担、降低学生课堂兴趣的风险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的挑战,因此我们只有合理运用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结合自身工作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后续发展建议:(1)贵精不贵多。充分借鉴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以目的明确,设置合理,短小精炼为目标,优选优设微课资源,合理分配学生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帮助学生构建预习—思考—学习—复习—拓展的学习过程与习惯。(2)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一方面避免学生过度依赖微课资源,忽视课堂内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微课良性反馈作用,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3)设立启发性模块。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思考为目标,重点提升自主学习、思考、自主发现、解决问题能力。(4)完善合作学习模块。发挥学生合作学习在问题探讨、知识巩固、信息交互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促進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2]盖鸾英.微课设计策略例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 沈彩兰(1968.6— ),女,汉族,甘肃定西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微课学科教学设计及效果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8]GHB09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微课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