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生活 积累素材 提高习作能力

2019-04-28邓素枝

学周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习作能力素材生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习作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素材;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3-011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099

一、用好日记,储存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儿童实际,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儿童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习作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习作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并把它们储存起来,这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论文,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在平时广泛积累写作素材,贮满作文素材的“百宝箱”,写作时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文思泉涌。怎样储存素材?很多老师可能就是让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可是,仅仅是告诉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学会从生活中进取素材变成文字。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记什么呢?我告诉学生:可以记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你的喜怒哀乐,或者在读书时看到的好词佳句,因灵感而产生的一首小诗……总之内容、形式不限,只要认为有价值的,想记下来的就行了。更重要的是,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字数不限!可以是一篇短文,可以是一个片段,还可以是一句话。

就这样,学生通过读报、看书,了解了新闻热点,增长了见识;又通过观察,懂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发生在身边的真真切切的事情记录了下来,并经过思考,获得了感悟,练了笔,提高了写作的能力,是不是一举多得呢?这样的每天一记,日积月累,还怕“无米之炊”吗?

二、利用资源,搜集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但,纵观学生的作文,有多少学生写的是自己的心里话?又有多少学生敢写心里话?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是的,“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有发现,有感悟,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才会有文章好写。所以,只有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在作文指导课之前,事先把作文题目或要求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作文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搜集好写作的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米下锅”。

如,五年级有个单元是了解说明文,单元习作要求是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学完了单元中的第一课后,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作业纸,上面提示了学生要搜集什么资料,该怎样搜集:(1)先观察,定目标,选自己喜欢的一件物品,可以是家具、文具、电器、水果等。(2)观察它的外形、颜色、高度、味道等。(3)上网或查书,也可以问父母,了解它的价格、用途、使用方法或营养价值等。(4)选了同一种物品的同学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整理有用的资料。

不难看出,老师就是把习作中的要求进行细化,分成几个问题,以方便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试想一下,经过一周的观察,查找资料,到习作指导时,学生还会没话可说吗?果然,本单元的作文学生不但写得条理清楚,而且内容具体。

正因为提前布置了学生搜集资料,他们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所以,作文教学应给予学生充裕的写作空间,将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生活为本源,搜集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只有积累了素材,学生肚子里有“料”,他们的习作欲望才被激发出来,才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才能“我手写我心”,从而写出“有素之作”。

三、鼓励阅读,积累素材

美国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在其专著《阅读的力量》中说:“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培养的。更精确地说,从阅读中,学生可以学会写作风格这种独特的写作语言。无数的事实证明,写作风格由阅读而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于写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老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量的积累,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多读书。英国剧作家、评论家乔治·萧伯纳:“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便可拥有两种思想。”可见,交流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学生阅读后要分享读书收获,以便“资源共享”,达到积累素材的目的。

为了鼓励学生能每天坚持阅读,多阅读,笔者把黄庭坚的这句读书名言写在班级的小黑板上:“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同时,每天早上,有时候是早读前,有时候是语文课前,每天一个学生跟大家分享他前一晚的读书收获,同学们把它称为“为早餐加分”。当学生分享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时,同学们都会把它们记在本子上。这样长此下去,学生自然积累到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当然,要想学生“有米下锅”,有素材可写,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教师“努力构建学习型语文课堂”“大力加强习作教学,随堂练笔常态化”,并懂得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报华.浅析小学语文创设阅读环境的教学[J].关爱明天,2015(4).

[2]冯守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6).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邓素枝(1973.3— ),汉族,广东广州人,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习作能力素材生活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