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读、细读、品读 各美其美

2019-04-28段雯晴

学周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摘 要:朗读是一种将书面语言文字转变为规范读音、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朗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书声琅琅”“声情并茂”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之一。本文反思当今课堂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3-009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081

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诗歌走进了小学语文教材,品读、品味这些经典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1]。

2011年最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正契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朗读是一项将书面的语言转变为规范读音、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2]。

这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思维的发展、语感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今的语文朗读教学并不尽如人意。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文讲解多于课文朗读

张庆先生多次强调:书不读熟不开讲。然而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中,“讲问教学”充斥于语文课堂中,老师各种发问,学生各式回答,教师讲得多,学生却读得少,为了充分利用上课的4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时間也不过就是几分钟而已,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往往是走过场,如烟掠过。在日常教学中,观察一些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自由朗读课文时,当一部分学生将课文读完后,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还在努力的读着课文,此时,教师往往让学生停止读课文,马上进入课文的讲解课文学习阶段,朗读只是课文教学的过渡环节,甚至沦为课文内容学习的附属。

(二)朗读训练形式大于内容

在大力提倡朗读教学后,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朗读训练的重要性,于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格外重视朗读训练。课堂上要求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课外让家长监督学生反复朗读。这种片面追求“多读”的朗读训练实则效果不显著。此外在现今的朗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会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比如:男女搭配读,开小火车读,小组赛读,分角色读等等。以上这些朗读训练,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看起来的确热闹的朗读训练,实际上并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这些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实质只是无效的朗读训练。

二、语文朗读训练的策略探索

古人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落泪,脉脉欲述。”[3]好的朗读能将人带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画卷,也能带人感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怆情思。那么怎样让朗读教学发挥实效呢?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我们的朗读训练也应该结合课文内容的逐步讲解而不断深入的过程。本文中笔者根据心理发展过程规律以及学习的渐进性,将朗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读,二是细读,三是品读。认为每一层次的读都有每一层次明确的目标,每一层次的读都应达到每一层次读的美。

(一)初读——端本正源,感受语言的“正确之美”

初读课文是朗读的基础阶段,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去感知课文的内容。新课标对各个阶段的课文学习都提出明确的标准,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可是,往往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有一种“期待”,希望孩子一下就能达到心中目标,不仅能够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甚至能滚瓜烂熟。与此同时,小学生对朗读却往往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能读到正确流利甚至能富有感情。这些心理因素的促使下,学生往往会在朗读中要么有口无心、眼到心不到,要么就是错误百出,出现加字、去字或者读不通顺等现象。笔者认为,既然是初读课文,我们就不应该拔高要求,只有端本正源,带领学生慢慢读,仔细读,才能读好课文,达到初读的效果,为后面的细读、品读打下结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秋天》这首诗歌时,学生读几遍也读不好“嚷着”一词,基于此,从语义的不同含义给学生讲解,“嚷”有两个读音:rǎnɡ,表示大喊大叫;而rɑnɡ则表示比较情况比较混乱。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不难发现“葡萄嚷着冷了”中“嚷”的读音。此外,在句子的结构上,学生对长句的处理上就比较吃力,我通过标注句子的主干,然后让学生找出修饰的词句进行朗读,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句子的停顿,掌握句子的节奏,避免重复的机械朗读,也加深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朗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步一步积累而来的,读正确才是朗读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朗读哪能感受语言的节奏、哪能感受语言的情感,哪能感受语言的温度呢?

(二)细读——心入于境,体会语言的“情感之美”

细读,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仔细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咀嚼语言文字,体会其中思想感情。朗读要有感情,即“入情”,所谓“入情”,就是指会用表情朗读,这就要求朗读者在读的时候能够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4]。

细读要求比初读要更进一步,是领会文章感情基础的重要方式。然而在通常的教学中,存在朗读与理解割裂的现象,学生对课文内容甚至都不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朗读是无效的。学生只有既有理性的指导,感情的共鸣,才能有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感情?主要方法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5]。例如: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语言颇具有节奏美、层次美,同时也是一篇具有情感美的文章。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有效朗读呢?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引导:第一,有质疑的朗读:初读课文,教师提问:刚进入山中,就看到了这个古桥,两个老朋友见面,那作者怎样与他交流呢?第二,有品位的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可以根据人物额的特点来进行朗读例如:环境、身份、年龄、心情、遭遇等等。例如:作者看到老爷爷后,内心充满尊敬和敬佩,之间之后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第三,创造性的朗读: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朗读体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进行创造性朗读。例如:教师提问:这篇课文除了这几位朋友还有好多朋友呢,你可以试试用不同的语气来读吗?第四,配乐朗读:教师在学生朗读的时候配上合适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喜欢上阅读,并乐于阅读。

“入境始于亲”,于是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想想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哪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呢?这一下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答曰:就像我和我们家的关系,就像我和班级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对照,學生有了情感共鸣后,教师抓住情感这个连接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就并没有那么矫揉造作了,反而变成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了[6]。

(三)品读——心领神会,回味语言的“温度之美”

语言,无疑是有温度的。品读则是体味语言温度的最好方式,它是最高层次的读,是在理解文章基础上,感受作者情感之后,再深一步品评、整体感知文章的基调,这时的读不仅仅是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是一种文本、作者、读者的融合。在语言教学中,朗读只是一种教学表现形式,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好的朗读当然需要朗读技巧,需要体会文章的感情,更得是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的冷暖。

朗读教学并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每一层次的读都有每一层次明确的目标,每一层次的读都应达到每一层次读的美[7]。只要我们愿意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亲近文字,让学生在逐步的训练中逐渐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意蕴,那么踏上朗读的快乐之旅将随时启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袁克丽.激发兴趣 教给方法 鼓励运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关键点[J].中国民族教育,2012(10):31.

[3]邱小捷.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亮,周彦.回到课标上来——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江苏教育研究,2012(9):11.

[5]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6]徐金国.为语文课程正名——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2012(30):11.

[7]钟启泉,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段雯晴(1992.12— ),女,汉族,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方向。

猜你喜欢

朗读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