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文补注两则

2019-04-27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咸阳文意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出自《荀子·劝学》,《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材对“”是这样注释的:“通‘煣,使弯曲。”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不够确切。《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对“”有这样的注释:“通‘煣。使木弯曲。《荀子·劝学》:‘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使物弯曲变形。”而对“煣”是这样注解的:“以火烤木使之弯曲。《汉书·食货志上》‘斫木为耜,煣木为耒。”可见《古代汉语词典》对“煣”的注释前后也不一致。而《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主编)是这样注释的:“同‘煣,用火熨木使弯曲。”“煣”是形声字,偏旁是“火”,有用火烤的意思。如果按照课文的注释,就缺少了火烤的意思,也就不会出现后边“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这样的情况。笔者小时候在农村经常看到农民在做有些农具时就用火烤,使木头弯曲,然后在两头绑上绳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绳子,木头就不再挺直。现在农村一些地方在做农具时还有这一道工序。所以,课本的注释应改为“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弯曲。”这样注释才准确,也好理解。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出自贾谊《过秦论》。课本对“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是这样注释的:“意思是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很显然注者是将句中的“城”理解成了“城市”,这不符合文意。秦始皇怎么可能将华山作为咸阳的东城呢?再者城市又怎么能用“亿丈”来形容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4版)“城”的第一个义项是:“城墙。《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左转·僖公四年》有“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句,意思是“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和此句意思相似。其实此句中的两个“城”字意思是一样的,均指“城墙”。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据守华山以为都城咸阳东边的城墙,凭借黄河作为都城的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孟子曾经说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而秦始皇恰恰就是固国以山溪之险,不可一世的他将天险华山和黄河作为保护帝都的城墙和护城河,却忽视了民心,所以迅速败亡。因此,句中的“城”应解释为“城墙”,才符合文意。

[作者通联:陕西咸阳三原縣南郊中学]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咸阳文意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参考答案
沐猴而冠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咸阳值雨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