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为媒促成丰富活力的小语课堂

2019-04-26胡婷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多义性理解积累

胡婷

【摘要】本文论述朗读作为有声语言带来感官享受的独特,对语感的习得、知识的固化、文本的理解,以及文本理解多义性的开拓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小学语文课堂要以朗读为媒,注重正确朗读、多样朗读、反复朗读、感情朗读,激起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审美体验,促成小学语文课堂的丰富与活力。

【关键词】朗读 语感 积累 理解 多义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52-02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谈及“吟咏”带来的美妙感受:“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即“朗读”,朗读之于文本的阅读,是无声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变,有声语言不仅丰富了文本的无声语言,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注重优化“朗读”教学,语文课堂才更丰富而有活力。

一、正确朗读,深化语感的习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无独有偶,语言学家吕叔湘同样强调了学生语感培养的首要作用。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志,主要依靠阅读来培养。谈及阅读,便不得不提朗读对于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在文本阅读中,默读是停留于文字的平面阅读,而朗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表现出文本的气韵、节奏等特性,是一种立体的阅读。这种立体阅读,以声音为媒介刺激着我们的大脑,使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更加敏锐,对语感的习得有很大帮助。浅层次的语感表现为对词音、词义的准确把握,这种准确性有赖于朗读的正确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对于不同句式语气的把握,如“我不知道她在干什么”“他在干什么”,同样是带有疑问词的句子,语感好的同学能轻松准确地标点并读准语气。而一些同学却容易混淆,看到疑问词以为就是疑问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朗读的准确性。较高层次的语感,即对词句微妙精深处的敏锐性,是细腻的语言体悟力,是教师不懈追求的教学高度。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少年王冕》第五小节精妙的景色描写中,颜色词的相映成趣,动词的传神凝练,四字词语的简约丰美……这些词增加了文本的美感,学生如能正确读好,就更易于体会其独特美妙,反复朗读之余能自觉重视这些词,并对文本的细腻有所感悟。可见,良好的语感能为流畅的语文课堂对话奠基。

二、反复朗读,固化知识的积累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的意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启示人们,获得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就容易遗忘,而复习是保持记忆的最好方法。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强调反复地、不失时机地朗读,其实就是重视复习。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能帮助学生强化对内容的记忆。而那些要背诵的知识内容,因为反复朗读调动了有意和无意注意,记诵就变得容易又深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反复朗读、加深记忆、便于背诵这一过程,就是知识积累固化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教养和脑力劳动内容的骨架”的重要作用,所谓“骨架”就是学生必须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基本知识,反复朗读正能够构建这一“骨架”,固化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知识的记忆储备不是终结,运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反复朗读的终极目标就是语言材料内化后的实际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重视反复朗读,学生的知识得到固化,累积在课堂生发,经日积月累学生便可厚积薄发,课堂也将展现出扎实、丰富的一面。

三、感情朗读,提升文本理解的能力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贯穿阅读的整个过程,每一次的读都应“知新”。一读,认清字词句;二读,明晰文本讲述的内容,理解文意;三读,体悟文本情感和写作方法。语文重视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入体味,强调对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感情朗读能以有声语言呈现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领悟了文本内蕴,就能准确把握朗读情感,而感情朗读也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朗读与理解力是有双向作用的两极。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一段时,笔者要求学生自读并结合相关词句谈感受,学生一开始很迷惘抓不住切入点。笔者范读第一段,重读“瓜分”“十分之九”“陷入”“深渊”等词,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抓住这些重点词谈波兰国内当时的困境、人民的困苦等,也明白了肖邦离国是被迫的,再让他们朗读肖邦的表现时,首段末尾的“不得不”,学生读得低沉又迟缓,很好地用朗读阐释了肖邦的“无奈”。自然而然,学生在朗读“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这句话时,读出了肖邦工作的认真、坚持、不分昼夜。笔者要求学生在读“工作”二字时,一个比一个快,节奏放快、声音渐高,再去读。几次下来,学生又读出肖邦争分夺秒地工作,加深了对肖邦这一人物的理解——忘我全身心工作的背后是对祖国深沉的爱。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感情朗读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想象融情地去读,学生易于把握关键词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使学生将自己视为文本的参与者,融入文本地读,就更能接近作者,理解文心,语文课堂的对话自然丰富而深刻。

四、多样朗读,促成文本解读的多义性

文本的话语蕴籍的典范形态之一是含混(也称歧义、复义、多义),指看似单一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小学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但不缺乏多义性,教师应当训练学生反复深入思考,培养思维的深度。多样的朗读、不同的读法,往往能读出不同的意思,拓宽思维的深度,这就是文本内蕴多义性的奥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描写月夜比武洪教头的“来!来!来!”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三字、三个符号,但不同的读法展示了多种解读。“来!来!来!”声音渐快渐响,读出洪教头的急躁、冲动。“来!来!来!”声音缓慢而有起伏,读出挑衅、轻蔑。“来!来!来!”第一个“来”字单读、重读,后两个连读,则有蓄势的骄矜。前两个连读,后一个重读,让人感受到一种迫不及待和盲目自信。如果再加上動作:勾手的“来”和招手的“来”表现出人物性格、心情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若将自己的表情融入其中,学生更能体会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丰富,对人物的理解走向了多义和丰满。多样朗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由一种答案走向多种理解,促成文本解读的多义性,进而使读者的文本领悟趋向深刻,最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技能,更是一个人“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越是善于思考、打破常规的人,越能开拓创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语文课堂亦是如此,只有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创新,借助多样朗读媒介,生发出异彩纷呈的感悟、理解,师生的对话才更加精彩,课堂焕发活力。我国播音界泰斗张颂先生在《朗读美学》中谈到:“有声语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韵律美。包括清浊、平仄、四呼、共鸣、双声、叠韵、语流音变、轻声儿化——还有种种表达技巧的美感。从语意上说,必须清晰、完美;从感情上说,必须真挚、丰满;从声音上说,必须圆润、自如;从语态上说,必须精致、细腻;从表现上说,必须贴切、鲜明。”朗读,作为有声语言的美妙可见一斑。朗读是对文本立体的诠释,反复、多样的朗读就是含英咀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并喜欢反复朗读,感受咀嚼式朗读之后的若有所悟或恍然大悟的喜悦。正确朗读、反复朗读、感情朗读、多样朗读,使朗读指导适时、扎实、细腻,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悟中读文,读中悟情,习得语感,深化思维的广度、深度,让学生在朗读中收获知识和美的体悟,锻炼思维的宽度和厚度,在充满语文味的丰富而有活力的课堂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林岩.朗读兮,归来——谈朗读与朗读教学的作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7)

[3]李建中.中国当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多义性理解积累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解决方案探析
路径识别要“精确”——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及应用探讨
基于5.8GHz自由流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探讨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谈如何诠释新闻价值的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