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初治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

2019-04-26曹惠娟姚灵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主治医生肺结核优质

曹惠娟,姚灵超*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7病区,江苏 常州 213000)

初治肺结核患者在确诊之初往往难以接受患病事实,加之肺结核疾病知识匮乏,容易陷入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中无法自拔[1,2]。为规避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改善患者预后,本院在初治肺结核患者日常护理中运用优质护理模式,效果显著。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均于2017年7月~2018年6月来院就诊,男女患者比例为8:7,年龄为34~67岁,均龄为(45.82±5.50)岁,其中131例Ⅲ型,19例Ⅳ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入选者分入研究组和常规组,75例为一组,对比两组年龄、性别、肺结核分型等基线资料均呈正态分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住院期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病情蔓延;定时开窗通风,并使用空气循环设备降低室内污染指数;及时更换床品、病服,维护病房卫生;按常规护理皮肤、口腔等部位,以免加重感染;嘱患者增加卧床休息时间,防止过劳咳嗽/咳血加重;执行医嘱用药,并做好用药观察和记录。

1.2.2 研究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辅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措施如下:①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患者入院时予以热情接待,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避免因疾病具备传染性质而疏远、歧视患者;与家属进行密切沟通,增加与患者互动话题并主动创造交流机会,以免患者自感孤凉;强调亲情支持对患者的重要性,嘱家属增加探望频次,关爱、理解并帮助患者。②一对一宣教。在沟通过程中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于患者的错误观念及时予以纠正;讲解肺结核治疗方案,强调中断治疗对疾病的影响,坚定患者治疗信念。③心理疏导。患病后,患者的工作、生活、社交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常常使人难以接受。根据患者文化差异,可鼓励患者培养读书、绘画等爱好,寻求精神慰藉;做好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桥梁,及时将治疗方案的调整等事项告知患者,避免患者对治疗方案一无所知而猜忌、困惑。④医护配合。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患者经济条件、疾病变化等,为主治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提供参考资料;为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建议主治医生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推荐药物;在护理过程中注重病情观察,协同主治医生加快患者康复进展。

1.3 对比参数[3]

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进行统计,并对比护理满意度。其中焦虑和抑郁测评工具均采用自评量表,护理满意度测评使用科室自拟调查问卷表,由患者自行选分,得分不足60分视为一般,60~89分为满意,90~100分为十分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统计两组抑郁、焦虑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抑郁、焦虑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抑郁、焦虑评分比较(±s,分)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焦虑 抑郁 焦虑 抑郁研究组 75 46.95±6.72 45.42±6.54 28.94±6.11*# 31.22±6.00*#常规组 75 46.58±6.63 45.33±6.30 37.05±6.40# 38.24±6.05#

3 讨 论

肺结核是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等途径传播结核分枝杆菌而造成疾病蔓延。研究证实[4,5],科学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初治肺结核临床治疗效果,阻断因知识宣教力度不够所致肺结核传染行径。初治肺结核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若心理障碍不除很难改善其治疗依从性,纠正其错误行为和认知。有鉴于此,笔者所在医院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全面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提示优质护理模式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表明相较于常规护理,患者群体更加青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有利于转变初治肺结核患者固有思维观念,可切实改善其心理状态,是拉近护患距离、提升整体护理效果切实有效的护理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主治医生肺结核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没有答案的生命选择题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7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
判断
那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