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2019-04-26濮怀芳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濮怀芳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B5神经科,江苏 无锡 21400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又被称作是原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旨在脑底部亦或是脑表面的血管出现病变和破裂,造成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继而诱发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病性非常严重的脑血管疾病[1]。本文收集某一时段2016年2月~2018年1月间在我院神经内科收诊的90例伴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的患者,对其进行护理时加以循证护理与健康教育护理,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和预后效果均有显著提升,现将相关过程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6年2月~2018年1月间我院神经内科收诊的90伴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的患者,依据就诊顺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平均(45.5±22.6)岁;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范围是:(45±20.8)岁,对两组患者组间资料进行对比,若P>0.05,可采取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1)找出循证问题:①怎样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与依从性,如何有效降低患者的风险因素。②如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等。(2)明确循证问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病性极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限于化疗的痛苦常常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变化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开展护理。(3)提供循证支持:将上述步骤提出的问题实施相关资料查阅,寻找出最具科学的循证护理依据,并且由相关人员对其展开全面、科学、有效地评估,然后结合患者实际病况制定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护理:(1)健康宣教:多向患者宣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病因子、临床表现、诊疗及防治措施和相关必要事项,增强其自身对疾病的了解,促进预后质量;对患者与家属提出的疑问采用易于理解的言语来解答;(2)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交流,掌握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密切注视情绪变化,适时给予目的性心理疏导,以排除不良情绪。强化查房制度,促使患者真切感受护理人员的关心,并且多鼓励与帮助患者,提升治疗配合度。(3)运动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例如散步、打太极等,嘱患者动静适宜,不要过度劳累。(4)康复护理:多鼓励患者战胜心理障碍,勇敢面对疾病,树立同疾病斗争的决心;化疗期间尽可能避免户外活动,限制探视人员与时间,居家时要做到地面干净、无菌,坚持无菌操作,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和心情舒畅[3-4]。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成套测试(LOT-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ES);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护理中所使用的所有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实施计算,t检验,用(±s)验证;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两组比较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可参考P<0.05。

2 结 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认知功能恢复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提升效果更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详情请见表1。

表1 评价分析两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s)

表1 评价分析两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s)

组别 LOT-CA ADL MMES对照组(n=45) 6.25±2.44 22.14±7.05 2.01±0.54观察组(n=45) 9.35±2.85 25.88±8.25 3.65±1.25 t 6.1277 2.5559 8.9322 P P<0.05 P<0.05 P<0.05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50-85%)、脑血管畸形(多见于青少年,主要为静脉畸形)、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约占1%)、夹层动脉瘤、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等均是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饮酒等也均是诱因。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有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抽搐等。其中再出血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致死率为50%[5]。24小时内再出血时的危险性最大,昏迷、高龄、收缩压超过170 mmHg均会导致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大约20~30%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继而引起迟发性缺血性损伤,最后导致继发脑梗死。约15-20%的患者会发生脑积水,患者早期症状表现为嗜睡、精神运动迟缓和记忆损害,中后期则会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现象[6]。本文选取特定研究时段内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出发点划分为两组,并对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最终发现循证护理配合健康教育护理效果可观,患者LOT-CA、ADL、MMES评分分别为(9.35±2.85)、(25.88±8.25)、(3.65±1.25),由此可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配合健康教育护理效果可观,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患者认知功能、促使生活质量提高,值得医护人员在临床中推广并使用。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