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隧道式PICC的临床应用

2019-04-26顾锦花陈云霞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上臂中段皮下

顾锦花,陈云霞

(如东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江苏 南通 226400)

PICC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1],目前常用的PICC置管多为运用血管超声(US)引导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2016INS指南[2]:考虑选择占静脉直径小于/等于45%的导管,这对置管血管的内径提出明确的要求。临床置管工作中,常见患者因疾病因素等导致常用的上臂中段血管内径不能满足置管要求,我们将PICC置管方法进行了改进,将穿刺点上移至上臂中上段,选择血管内径适宜穿刺部位进行置管,然后建立隧道,使导管出口于上臂中段。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8年7 月~2019年4月,由于疾病晚期、多次置管等原因导致上臂中段血管内径不宜穿刺置管患者14例,签署置管同意书,并经医院科教科及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其中1例为乳腺癌术后上臂中段静脉置管未一次成功,年龄31~73岁,超声选择上臂中上段适宜穿刺部位,配合MST置管,置管后建立皮下隧道,引导PICC导管出口于上臂中段适宜部位,均一次成功置入并保留PICC,穿刺及留置期间未见并发症。

2 PICC皮下隧道建立方法

(1)用物准备:PICC导管型号为4F,为前端瓣膜不修剪型导管,全长55 cm;专用引导针,0.5%利多卡因1~2支,5 ml注射器。

(2)按照PICC置管标准流程,选择并标记静脉穿刺位置及皮肤出口部位。

(3)超声引导穿刺成功,置入导丝,局部麻醉,加大穿刺点扩皮范围至3~4 mm,深度2~3 mm,止血,导管送至预定长度,撤除导丝。

(4)建立隧道:局部麻醉,7号针自皮肤出口位置边向穿刺点方向潜行边皮下注射5%利多卡因。

(5)皮肤出口部位扩皮,引导针自皮下沿利多卡因注射处潜行至穿刺点处,出扩皮口,PICC导管末端套接于引导针头端,固定良好,回撤引导针,引导PICC导管穿过皮下,出于皮肤出口处,调整导管,连接减压套筒。

(6)局部消毒,两处扩皮口纱布覆盖,常规贴膜。

3 讨 论

Robert Dawson[3]提出ZIM分区法,从肘部到腋窝:上1/3为黄色区域,中1/3为绿色区域,下1/3为红色区域,PICC最佳出口位置在绿色区域,当上臂中间三分之一处的静脉太小(<3~4 mm)时,我们可以在上臂的近端三分之一(Dawson黄区)穿刺较大的静脉,然后建立隧道,以便在中部三分之一处有一个得到导管出口(Dawson绿区),Robert Dawson指出目前没有找到隧道PICC的禁忌症。国内外多项研究[4-6]也证实:上臂中段区域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最低,舒适度较高。此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开展。

3.1 隧道式PICC的优点

此技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禁忌症,为临床血管条件差患者开辟了安全置入PICC的新的途径,同时在出血、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移位、血栓性静脉炎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本组14例患者维护过程中均未见并发症。 隧道技术使导管存在皮下走形段,对导管的移动产生缓冲,不随手臂运动产生移位,且导管出口位置易于固定,临床应用不需担心导管移位问题。皮下隧道一般3~5 cm,损伤小,操作简便,全程无痛,且患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无导管在腋下区域的异物及摩擦感,维护方便。隧道式PICC与常规PICC相比,导管在静脉内的长度缩短,且在官腔相对较大静脉,血管穿刺点处导管移动少,大大降低了血栓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因导管需经长段皮下隧道才 能达到静脉内,经导管外皮下逆行感染的概率显著降低。隧道由穿刺点向手臂桡侧10~15°方向呈自然弧度,使导管出口处移向桡侧面,增加患者维护及使用的方便与舒适。

3.2 注意事项

皮下隧道深度根据病人的皮下组织厚度灵活掌握,一般皮下2~3 mm,避免过浅进入皮下致密层,导致引导针穿刺困难,增加病人痛苦。。引导PICC导管自然埋入皮下,注意导管不可扭曲或成角,本研究使用手臂输液港的隧道针作为引导针,可应用于4F、5FPICC导管,操作方便,损伤小。两处扩皮点未进行缝合,均自然愈合,如遇到导管凸出或埋人皮下欠深,切口不能自行闭合时,可在血管穿刺处加缝一针,有条件者可使用皮肤粘合剂。

3.3 不足之处

本研究进行的隧道式PICC目前仅使用于上臂中段血管内径不足穿刺置管患者,样本量偏少,研究面存在误差。隧道PICC操作尚无统一的规范及流程,认为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上臂中段皮下
儿童上臂罕见骨外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尿检时如何取中段尿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剪切带叠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上臂整形术的研究进展
上臂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一种可调节的限制结构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