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方式及实施效果探究

2019-04-26沈盈盈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47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康复护理人员

沈盈盈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重庆 400042)

当脑卒中患者在发生病变之后,除了采取手术治疗以及对症治疗以外,还需要对患者尽早实施康复治疗,而康复治疗会影响患者预后效果以及恢复情况[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康复医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且新型的康复技术也不断应用在临床中。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应用方式及护理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7月期间,共收治8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每组44例。实验1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54.9±5.1)岁;实验2组男性2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56.1±4.2)岁。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同意参与到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

1.2 护理方法

实验1组:实施常规护理,其中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措施[2]。

实验2组:在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康复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对于偏瘫患者而言,心理上很容易出现程度不同的应激反应,从而会造成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情况,不仅会让患者失去对疾病的治疗信心,还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重视患者心理变化,主动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倾述,一旦发现患者有出现不良情绪,应立即进行疏导,也可采用认知疗法以及支持疗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每天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1h,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运动康复护理。该护理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肌肉功能尽快恢复,从而使得患者具备自理能力,能够顺利康复。主要的治疗内容包括休息姿势的摆放、翻身训练、做起训练、步行训练等,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运动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40min。(3)语言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来实施训练,主要训练包括语言训练、发音训练、听力训练,训练力度应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渐提高训练难度,促使患者脑部记忆、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等得到恢复与改善,每天2次,每次训练时间为3min。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脑卒中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

本次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2组脑卒中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7%,明显高于实验1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n(%)]

3 讨 论

脑卒中常见于老年群体中,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则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偏瘫等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故而应当加强对患者实施治疗与护理。康复护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在患者患病早期的时候就对其展开康复训练,通过开展心理、运动康复、语言康复等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促使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肌肉功能得到尽快恢复的同时,还能促使患者脑部记忆、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等得到恢复与改善,具有明显的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2组脑卒中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7%,明显高于实验1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护理脑卒中患者时应用康复护理,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神经功能,还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康复护理人员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