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自我管理的护理干预研究

2019-04-26杨立井蒋芝英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47期
关键词:腰椎出院量表

罗 雪,杨立井,蒋芝英,曾 彬,陆 丹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除了腰背部和(或)下肢慢性疼痛以外,还存在心理抑郁、功能障碍及工作受限制或工作效率低等表现[1]。目前院内治疗能暂时缓解患者疼痛,但容易忽视疼痛的长期性和心理—认知因素对身心的影响。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是指通过患者的行为来保持和增进自身健康,监控和管理自身疾病的症状和征兆,并持之以恒地治疗自身疾病的一种健康行为,即通过目标设定、暗示策略、激励矫正、自我监控等方法管理自己,达到促进自我康复的目的。疼痛可通过自我管理的方法,以使患者对自身疼痛有正确的认识,并能进行评估,指导何时需要就医,提高患者就医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我科使用疼痛自我管理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干预,评估此总方法是否真正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到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设计

随机对照研究,患者入院后根据男女分配,每一位患者随机抽取一个随机数,并对患者进行编号,随机数若为奇数,分配到实验组,若偶数则为对照组,每组60例,共120例。

1.2 时间及地点

于2016年7月~2018年4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患者。

1.3 实验对象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保守治疗的120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确诊腰椎管狭窄;有下腰部疼痛和(或)下肢根性症状;接受临床连续物理和药物治疗3周(21±3天),离院后均遵医嘱继续使用口服或外用药;年龄45~70岁;神志清醒、表达清晰;未参加其它相关干预活动;愿意参与本研究项目。排除标准:严重的认知、沟通障碍者;手术治疗或术后患者;不愿接受随访者。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疼痛时长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患者入组后,在护理方面接受腰椎管狭窄症常规干预,包括:(1)入院时发放常规健康宣教手册;(2)每周二下午观看疼痛宣教视频;(3)向患者讲解疾病疼痛相关知识及防治事项;(4)每月底召开病友座谈会,向患者进行疾病疼痛知识授课,让病友之间交流治愈心得;(5)出院当天进行疼痛相关知识的指导,出院后无干预。

1.4.2 实验组

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还接受本研究干预,即疼痛自我管理方法的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院内干预:①向患者耐心讲解自我管理的概念及意义,实施认知重建;②给试验组每位患者佩戴自行设计的专利产品“疼痛评估腕带”,将疼痛评估尺“佩戴”在身上,可适时进行自我评估,强化自我管理效果;③向实验组患者发放科室自行设计的《疼痛自我管理手册》,根据手册指引帮助患者完成自我管理。(2)院外干预:由专科护士根据手册中的内容,分别于出院当日、出院后1周、2周、1月、3月、第6个月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随访和指导,随访形式包括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

1.5 效果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于入院时、出院当日、出院后第1个月、出院后第6个月通过《疼痛阶段变化问卷》《疼痛应对策略问卷》《SF-36健康调查量表》完成相关数据收集,比较两组患者的随访结果。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12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每组60例,均获得随访,并配合干预处理、完成调查问卷。

2.2 各量表的数据比较

2.2.1 《疼痛阶段变化问卷》

用来了解患者疼痛自我管理的自我意愿及其疼痛自我管理的行为阶段[2],已被张晴等[3]翻译并证实有良好的信效度。实验组出院后至6个月的随访依然保持维持期,P<0.05,干预有效,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疼痛应对策略问卷》

由张晴[4]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后进行编制,包括七个维度。两组出院当日、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6个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2.2.3 《SF-36健康调查量表》

是1991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社会学教研室翻译成的SF-36(中文版),实验组在出院时已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在持续干预1月至6个月后,P<0.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1 《疼痛阶段变化问卷》两组数据比较

表2 《疼痛应对策略问卷》两组数据比较(±s)

表2 《疼痛应对策略问卷》两组数据比较(±s)

组别 入组前 出院当日 出院后1月 出院后6月实验组 54.05±2.135 78.68±4.838 90.07±3.080 99.38±5.825对照组 54.75±2.104 60.95±4.656 63.08±3.049 68.03±3.097 t -1.809 20.458 48.224 36.807 P 0.073 0.000 0.000 0.000

表3 《SF-36健康调查量表》两组数据比较(±s,分)

表3 《SF-36健康调查量表》两组数据比较(±s,分)

组别 入组前 出院当日 出院后1月 出院后6月实验组 66.82±3.921 69.35±3.483 85.35±4.418 93.12±4.702对照组 66.60±3.854 67.17±3.958 78.03±5.191 52.53±6.511 t 0.305 3.208 8.314 10.208 P 0.761 0.002 0.000 0.000

3 讨 论

自从Miaskowaki等[6]在2004年提到“自我管理”项目在疼痛病人中的应用以来,自我管理模式便在许多国家进行了研究。该模式多用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项目,具有“低水平、广覆盖”的特点,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已在国外得到广泛研究和推广,成为慢性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我国引入自我管理模式的时间比较晚。国外相关文献[7]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自我管理改善了疼痛、功能障碍程度,提高了自我效能,但方式侧重于健康教育,锻炼方式为患者自行选择,研究未进行随访干预。陶艳玲等[8]指出由于我国目前基层卫生服务不够健全, 社区护理起步较晚或未全面开展, 出院后社区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朱蕙芬[9]通过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证明了社区管理的重要性。Kerns, R[10]等提出慢性疼痛更多的依靠患者的自我管理,王亚玲[11]等提出多种干预方式联合运用对慢性疼痛控制更有效,如何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疼痛一直是临床上不断摸索的难题。故本实验除了对实验组进行了院内干预,还对院外展开了延续护理,均采取了多种干预方式联合运用,数据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证明,患者实施疼痛自我管理,在缓解疼痛症状、维持身心健康水平、增强患者信心、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实验组接受自我管理教育,其药物依从性、锻炼等行为方面的依从性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所使用的护理干预方法不仅能够减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疼痛程度,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疼痛管理认知能力和应对疼痛的能力。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更是提高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性的重要手段。出院后对患者持续的护理干预可以巩固患者对疼痛管理认知的前期教育,确保指导效果,持续改善患者的康复进度,缓解患者疼痛症状、维持身心健康水平,使机体逐步建立新的平衡系统,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猜你喜欢

腰椎出院量表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第五回 痊愈出院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