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在四川省麻风病早期病例发现中的成效

2019-04-22刘杨英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麻风病麻风流行病学

刘杨英,宁 湧,王 皓,汪 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麻风病是古老的慢性传染病,可导致畸形、残疾和社会歧视[1]。四川省自2000年以来的新发麻风病例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00~2010年每年平均200例新发病例,但在2011年后下降趋势明显,每年麻风病新发病例100例左右[2]。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在我国麻风病低流行地区浙江省和安徽省率先开展,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使麻风病例较早的被发现,减少了误诊和漏诊,减少了畸残[3~5]。四川麻风病发病一直处于全国前3位,除去我省麻风病相对高流行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广元市外,我省其余18个地市州麻风病新发病例近10年每年均低于10例,进入低流行状态。四川省2015年1月1日开始于低流行地区27个县试点开展该项目,现将项目开展前后项目县麻风病流行情况和病例临床症状对比分析,探讨该项目对麻风病早期病例发现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四川省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系统项目于2015年1月1日在麻风病低流行地区随机选择27个项目县开展,共三年时间。所有项目县近5年未开展麻风病病例主动发现工作。在各项目县建立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动员各级医务人员参与麻风病早期发现工作。该项目由四川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1.2方法该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7个项目县2012~2014年和2015~2017年这两个时间段发现的麻风病新发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麻风病新发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相关资料由县级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收集整理并填报,市级和省级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审核后上报至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该研究所有资料数据均来源于LPMIS系统,数据由省级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调取并分析。

1.3观察指标①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平均延迟期、传染来源、2级畸残率和发现方式。其中平均延迟期为新发病例发病到发现的时间间隔(以年为单位)是病例发现的工作指标,反映病例发现的及时性;2级畸残率系指新发现病例中肉眼可见畸残(WHO畸残分级标准)患者所占百分比。②临床特征包括皮肤损害、神经损害、临床型别和麻风反应。麻风病皮肤损害包括斑疹、丘疹、结节和弥漫性损害等,神经损害包括外周神经炎,常见于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临床表现为神经粗大和相应的感觉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皮损处查菌阴性但皮损大于等于5块或凡查菌阳性者为多菌型病例(Multi-Bacillary leprosy,MB),皮损小于5块并查菌阴性者为少菌型病例(Pauci-Bacillary leprosy,PB)。MB病例神经损害多条受累,PB型病例神经损害单条但神经炎严重。麻风反应是麻风慢性病程中由于免疫状态改变出现的急性免疫反应。主动发现方式包括接触者检查、疫点检查和线索检查,被动发现包括自报、皮肤科门诊和报病[4]。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属±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流行病学情况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开展前后三年分别新发现病例90例和71例,两组人群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发现病例中无儿童,以男性、农民为主,文化程度均偏低,项目开展后23.94%为家内传染。病例发现的平均延迟期显著下降(P< 0.05),新发病例2级畸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方式中被动发现的比率显著增高(P< 0.05)。在被动发现方式中皮肤科就诊的比率增加显著(P< 0.05),综合性医疗机构发现病例的比率升高(P< 0.05),见表1。

表1 四川省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开展前后新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对比分析

2.2临床特征对比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开展后三年,麻风病新发病例以MB为主要型别,MB比率有显著增加(t=33.913,P< 0.05),新发病例在项目开展前后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麻风反应在项目开展前后也无明显差异。见表2。

表2 四川省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开展前后新发病例临床症状比较 [n(%)]

3 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四川省麻风病新发病例比项目开展前3年下降19例,这与总体麻风流行情况下降相关,我们对比项目开展前90例和项目开展后71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现,病例发现的平均延迟期显著下降,2级畸残率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证明可疑症状监测促进了早期病例的发现,减少了因诊断延迟而导致的畸残,这与浙江省和安徽省的研究结果类似[5,6]。

随着麻风病流行情况的总体下降,王景权等[7]发现麻风病的主动发现工作的成本效益比差,不适宜再开展大规模的普查和流行病学调查,而线索调查和接触者检查是推荐的主动发现方式,然而综合性医疗部门参与麻风病发现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从四川省2000~2014年的流行病学特征来看,皮肤科门诊发现的病例占23.97%[2]。我们研究显示系统开展后被动发现的比率显著增加,尤其是皮肤科就诊的发现的新发病例显著增加。项目县对各级医务人员的麻风病可疑症状培训效果显著,告知医务人员,尤其是皮肤科医生,麻风病在低流行状态的持续存在,医生需要对可疑症状病例的进行转诊,减少病例的漏诊和误诊,进而促进了病例的早期病例发现。

从项目开展后新发病例的临床特征对比结果看,新发病例临床表现以多菌型病例为主,但项目开展后多菌型病例显著增加,推测该情况与总体流行情况进一步下降相关,多数国家[8,9]发现随着流行情况的下降多菌型病例会增加,因此这一结果与项目开展关系不大。皮损和神经系统损害特征来看,项目开展前后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与浙江省的研究结果相似[5]。

可疑症状监测是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防治手段。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卫生经济学研究发现该项目是一项投入低产出高的项目,是麻风病低流行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策略和病例发现的新模式[10~12]。可疑症状监测项目重点任务是对各级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醒医务人员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持续存在,利用麻风病专业机构的技术力量追踪和发现麻风病例,更好的促进了疾病控制和基础医疗的合作,促进了麻风病早期病例的发现,值得在四川省全省范围内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麻风病麻风流行病学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区域流行病学调查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消除麻风在行动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
溃疡丸内服合溃疡散外敷治疗麻风病营养性溃疡56例
甘肃省麻风受累者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