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遇号,你再也跑不动了吗?

2019-04-22迟惑

太空探索 2019年4期
关键词:火星车波纹车轮

文/迟惑

2019年2月14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机遇号火星车已经无法继续工作,这项持续了15年的计划正式宣告结束。在此之前的2011年9月,勇气号火星车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这两辆火星车分别降落在火星的两侧,超额工作了很多年,成为人类迈向太空的重要里程碑。如果有一天人类抵达火星并且建立起殖民地,肯定会为它们建立起醒目的纪念碑。

关于“机遇号”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有诸多媒体进行过连篇累牍的报道。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些过去不为人们所关心的东西。

行走的麻烦

把一辆漫游车软着陆到外星球上,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从现在的情况来说,掌握了这项技术的只有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苏/俄和中国只实现了月球着陆,还不曾在火星这种拥有稀薄大气层的星球上着陆。美国水平最高,不但3次把载人月球车随登月飞船一起送上月球,还4次成功地在火星软着陆了火星车。欧洲和其他航天国家都不曾做到过。

然而把漫游车降落到外星球只是第一步,让它长期行驶、工作才是漫长的考验。到目前为止,“机遇号”是在外星球持续工作时间最长的漫游车。它在行驶中遭遇的挑战也是最多、最大的,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具有极大的价值。

走走停停

火星上没有马路,每一厘米的行进都是在越野。这对于喜欢户外的人可能是乐园,但对于没有人驾驶也没有办法救援的火星车来说,就是大麻烦。“机遇号”一共有6个车轮,为了提高越野能力,它采用了大行程的悬挂系统和独立的驱动电机,按理说是非常豪华的越野配置。但即使如此,“机遇号”的行驶还是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它能坚持15年,真的可以算是奇迹。

“机遇号”采用的是一种半自主行驶方式。地面控制人员根据火星绕飞观测的图像,结合“机遇号”自己拍摄的图像,选定一些航路点,然后“机遇号”在两个航路点之间自主运行。这种模式是因为地球和火星之间距离漫长,距离最短时,无线电波从地球跑到火星也需要4分钟的时间。地面控制人员既不可能看到“机遇号”的实时图像,也不可能对它实时遥控。

▲ 15年间,“机遇号”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的路

▲ 这就是所谓的波纹地形,走起来很费劲

▲ “机遇号”的右前轮很早就坏了,只能歪着走

既然是越野,“机遇号”自然不能跑得太快,而且它可没有大排量发动机可以用。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还远,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功率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机遇号”想快跑也不可能。就在这走走停停之下,它在15年时间里只跑了几十公里,比乌龟还慢。不但如此,降落后没几年,“机遇号”的右前轮就出了问题,不能跑直线。这进一步降低了速度。

不过“机遇号”并不是去火星上飙车的,而是看风景的。走得太慢并不是问题,多数时候它是停在荒野里拍照,不需要飙车。而且,通过“机遇号”和“勇气号”的行驶,人们可以更加了解火星上的路况和驾驶注意事项,为后续火星车的研制积累知识和经验。

横跨波纹路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机遇号”在这15年里的行驶路径,它所经历的地形既有平原,也有起伏坡地。NASA把后一种叫做“波纹”,这是因为从空中看去,它就像水波一样。这种波纹地形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曾经有过大范围的水系?抑或是尘暴的产物?目前还没有结论。但人们现在倾向于相信它是风吹的结果。

无论是平原还是起伏坡地,“机遇号”都要处理一个难题:有些地面覆盖着厚厚的尘土,有些地面却是裸露的岩石。这样会导致左右轮的阻力不一样,容易打滑和偏航。我们在地球上驾驶,也对这样的路况很是头疼,更何况在火星上。

“机遇号”在横跨波纹的时候,遇到了大麻烦。如果比较小的波纹问题还不大,如果波纹的波长超过了“机遇号”的轴距,就会同时发生淤陷和打滑的情况。这在“机遇号”爬坡和越过波峰顶部的时候最为明显。为了保证“机遇号”的顺利行驶,NASA的宇航工程师们只好恶补汽车越野知识。

求助车辆工程

我们知道,任何车辆在行驶当中,车轮和地面之间必须有足够的摩擦力,否则就会打滑。详细分析起来,车轮对地面的作用力可以分为法线方向和切线方向,如果是作用在坚实地面上,法线方向的力越大,切线方向的摩擦力就越大。切线方向的力不仅仅是摩擦力。泥土会嵌入轮胎的花纹,与轮胎之间产生剪切力。好几个轮子的很多道花纹上一起产生剪切力,就可以产生推动车辆前进的牵引力。嵌入花纹的泥土越宽厚、泥土本身强度越大,这部分牵引力就越大。反之,牵引力就越小。这就是越野轮胎的花纹比公路轮胎的更宽更深的用处。当然,如果泥土的强度太小,比如泥浆和沙子,嵌入花纹的泥土很容易就被剪断了,那就会发生打滑。

▲ “机遇号”着陆后,回头拍摄了自己的气囊

“机遇号”在火星上遇到的土壤就属于很容易被剪断的那一种。因为土壤里几乎没有水,因此颗粒之间像沙子一样没有附着力。车轮转动的扭矩稍微大一点,就把花纹里的泥土剪断了,车轮开始打滑。实际上,在有些行程当中,科学家们通过摄像机拍到的车辙,发现“机遇号”的某些轮子有58%的概率在打滑。在有些情况下,车轮淤陷深度达到5厘米之多,而车轮直径也不过25厘米。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另外,在上坡的时候,“机遇号”的中轮和后轮承受的负荷更大,淤陷的危险也最高。地面控制人员有时候会把机械臂转向火星车的侧面,用摄像机来自拍车轮的情况。他们发现,车轮的轴心位置经常是糊满了沙土。在经过不同地点后,糊在车轮上的沙土质地还不一样,有时候粗糙,有时候细腻。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把车轮上NASA的LOGO糊住了。

车轮如果连续打滑,就会把下面的土壤刨出一个坑来。有越野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坑越刨越大,车轮完全淤陷进去,就得叫救援了。但是在火星上,哪里有救援可以叫?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让“机遇号”陷入这样的境地。

上世纪50年代,一位叫Bekker的科学家推导出了土壤剪切特性和承压特性的应力-应变公式。1978年,旅居加拿大的华人科学家J.Y.Wong又对公式进行了完善和发展。这个公式如今是松软地面行驶研究的基础。NASA的宇航工程师们跨领域学习了这个公式,为“机遇号”制定了更加合理的行驶模式。

当“机遇号”的右前轮在第433号航路点出现故障后,行驶成了更大的问题。由于这个车轮无法正常工作,“机遇号”再也不能走直线了,而是会向一侧偏8°左右。这时候,就需要用其他轮子的协调工作来纠正这个偏离。

不管怎么说,“机遇号”的行走机构在15年的时间里,在陌生的外星球上走过了几十公里的漫长道路。希望当人类终于登上火星的时候,它的车辙还没有被尘暴湮没。人们还有机会把它保护起来,作为人类进步的一个野外展示品。

水在哪里?

必须要知道,火星上有水的遗迹这件事并不是“机遇号”发现的。早在1971年,水手9号探测器就发现火星上有河床的遗迹。海盗1号和海盗2号探测器发现有一片地貌非常类似于浅河滩。火星全球勘测器发现有一片12000平方米的地区存在矿物富集现象,说明这里古代曾经有水。火星探路者着陆器则发现,着陆地点附近有大规模水流的痕迹。火星奥德赛则在火星上发现了一个大湖的遗迹,判断水量曾经比美国的密歇根湖还要大。凤凰号着陆器在自己的着陆地点分析了土壤和岩石,那里曾经有20厘米厚的冰。

然后就轮到了“机遇号”和“勇气号”。

“机遇号”刚刚降落没多久的2004年3月2日,NASA就发布消息,在一块岩石上,显微成像仪发现了黄钾铁矾的迹象。在类似成分的地球岩石上,黄钾铁矾的存在意味着它曾经长时间浸泡在水里。例如在地球上,黄钾铁矾在矿山排水区域附近,或在火山喷口附近很容易找到。因此,要形成黄钾铁矾,需要一个潮湿、氧化性、酸性的环境。但黄钾铁矾形成之后,如果当地依然潮湿,它就会分解成氢氧化铁。所以,“机遇号”发现的那部分黄钾铁矾一定是在远古时期形成的,然后水忽然消失了。

“机遇号”还确认了一处赤铁矿脉。按照人们的知识,赤铁矿一般是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但“机遇号”的发现更为直接,在它发回地球的照片里,人们看到了奇异的景观:一些赤铁矿石呈现出细小的球状,还有一块球形矿石附着在岩体上。只有在水流冲刷和携带作用下,赤铁矿石才会变成这个样子。

▲ “机遇号”靠深空网与地球通信,这是堪培拉站

2006年,“机遇号”抵达了“持久”撞击坑附近,发现了一块50厘米长、2厘米宽的石膏矿。这是此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在地球上,这样的岩层很常见,但它出现在火星上却令人非常激动——它是水流沉积的产物。

到2013年,“机遇号”还发现火星上有多处黏土矿的存在,这是在湿润气候下才会形成的。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机遇号”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水资源。

NASA每次发射火星探测器,每次发现有水的遗迹或者微量水,就在媒体上大规模宣传一番。这是按照“给纳税人一个交代”的逻辑做出的行为,虽然美国纳税人承认NASA确实没有乱花钱,但反复宣传有限科学成果,也让人有一种“狼来了”的疲惫。公众想要的,是立刻就能用来开发的庞大水源地。这恐怕是后续火星探测任务要重点发现的。既然火星地表没有水,那么比较好的预期,是能在火星地表下发现大规模的冰层。比较恶劣的结果,是火星上的水早就蒸发到了大气中,然后被太阳风吹进宇宙消失了。那样的话,人类必须找另外的办法来维持火星生活。

写信好辛苦

无论是“机遇号”把数据送回来,还是地面控制人员把指令发过去,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勇气号”和“机遇号”任务启动之前,NASA曾经提出过火星中继通信的想法,也就是发射一颗通信卫星到火星轨道上。然而这个理念并没有真正实现,“机遇号”一度通过“火星奥德赛”和“火星全球勘测轨道器”实现了和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但更多时候,“机遇号”用的还是美国的主力深空测控通信设施——深空网。这个由三组庞大天线群组成的测控网,是航天爱好者们非常熟悉的设施。

“机遇号”上装有三副天线。一副是低增益的全向天线,一副是定向的高增益天线,还有一副是全向UHF频段天线。当它在火星上工作的时候,采用X频段和地球通信。

因为距离遥远,“机遇号”的通信速率相当低。高增益天线在任务初期的最大下行速率也只是略微超过10000比特每秒。低增益天线的下行速率只有10比特每秒。

UHF频段并不是直接与地球通信的,而是通过“火星奥德赛”和“火星全球勘测轨道器”中继,速度要快得多。以“火星奥德赛”为例,当它正好飞过“机遇号”头顶的时候,通信速率可以超过100兆比特每秒!

“机遇号”在不同频段上的发射功率有所区别。在X频段上的射频发射功率只有16.8瓦。这个数字对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来说还算不错,但是对于地球和火星之间通信来说就太可怜了。好在UHF频段信号不用跑那么远,用12瓦发射功率就可以和中继卫星之间实现高速通信。

考虑到火星探测是NASA的最高优先级目标之一,“机遇号”和“勇气号”用上了深空网最大直径的两种天线——34米和70米的大天线全都向它们开放。“火星奥德赛”的中继通信同样可以通过这两种天线进行。“火星奥德赛”上的存储器容量有限,划拨给“机遇号”和“勇气号”使用的只有260兆比特,“火星全球勘测轨道器”划拨给“机遇号”和“勇气号”的存储空间更少,只有77兆比特,所以要尽快把数据传回地球,才能清空内存。在任务早期,“火星奥德赛”向地球传输的速度一度达到110千比特每秒。但随着地火距离的增加,70米天线能接收到的数据率下降到40千比特每秒,34米天线下降到14千比特每秒。

“机遇号”的运行也证明,中继卫星的存在是极为必要的。如果没有它们的中继,“机遇号”拍摄的照片很难全都传回来。因此,NASA一度规划了专用的火星中继卫星,原本打算在2009年发射。但因为NASA的资金不多,有限的钱被“哈勃”维修、“机遇号”和“勇气”号延期运行、“好奇号”发射等项目耗尽了,这颗卫星研制计划在2005年下马。

尾声

“机遇号”任务的结束,标志着两台第一代火星车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目前,“好奇”号火星车还在月球上运行,美国研制的火星生命2020、俄罗斯和欧洲联合研制的“罗萨林-富兰克林”都将在2020年发射,中国也打算研制和发射一台火星车。所有这些火星车,终极目的都是找到人类如何在火星上长期生存的资源和办法。如果移民活动正式开展,我们需要的就不是火星漫游车了,而是各种钻探车、采掘车、运输车、发电车、宿营车……在火星上铺铁路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呢。

相关链接:

“机遇号”和“勇气号”的十大科学发现

“机遇号”从发射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个年头。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火星上有这两台小漫游车在不停地拍照。但无论“机遇号”还是“勇气号”,使命都是到火星上寻找水的遗迹,而它们的设计工作寿命都只有90天。所以,“机遇号”已经超期服役了15年。

负责“机遇号”和“勇气号”的团队设在华盛顿大学。2014年的时候,团队副主任雷·阿尔维德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为这两台火星车总结了十大贡献。如今,他的总结依然适合于为“机遇号”盖棺论定:

1.大气动力学

“机遇号”和“勇气”号都用自身携带的APXS探测到火星大气中的argon,用这种稀有气体作为跟踪指标,对火星大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2.火星尘暴

火星尘暴的发生很频繁,也很难寻找规律。不过两台火星车还是设法描绘出了沙土如何在火星大气中被风吹着运动的图景。

3.水和冰霜

从橄榄石矿表面物质以及古瑟夫撞击坑中,发现了现存的水或者冰霜。

4.还是现代的水

“勇气号”发现了硫酸铁在水作用下深入土壤下方的痕迹。

5.水和灼热岩石的相互作用

“勇气号”在古瑟夫撞击坑附近发现了水和岩浆相互作用的遗迹。

6.古代水热对流系统

这也是“勇气号”发现的。

7.风成的波纹状地貌

“机遇号”在降落位置附近遇到了风吹形成的波纹状地貌,但不是近年形成的,或许火星自转方向曾经发生过变化。

8.火星上的陨石

“机遇号”在降落地点附近发现了一些陨石。

9.火星曾经有宜居环境

“机遇号”发现,从前火星可能是宜居的。不过这可能是40亿年之前的事情了。

10.古代酸性湖泊

“机遇号”降落位置附近发现了硫酸盐化的岩石和土壤,是古代酸性湖泊和地下水上升的产物。

猜你喜欢

火星车波纹车轮
“祝融号”在火星上的奇妙之旅
微视点
基于NACA0030的波纹状翼型气动特性探索
小波纹的童话
车轮圆不圆
车轮开启赴爱之旅
装车轮
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