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中的应用

2019-04-17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病耻量表康复

路 红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 300160)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逐年升高。脑卒中患者因自身功能障碍,需在日常生活起居上长期依赖他人照顾,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病耻感。病耻感是指个体因患某种疾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一种负性心理体验),长期存在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反映了患者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1]。如何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提高患者身心健康,成为神经科医务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护理干预应用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1.7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纳入标准为:(1)患者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得分为0~99分,即存在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2)患者病程≥1个月;(3)患者无意识障碍,无精神疾病;(4)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可独立进行读写工作,沟通能力正常;(5)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照顾者在年龄、学历、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采用中文版的社会影响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照顾者的进行测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前后的社会影响量表评分。

1.2.1 社会影响量表(social imPact scale,SIS)

由Fife和Wright在2000年所编制,最初是用来测量癌症及艾滋病患者对疾病感知的社会反应或个人羞耻感[2]。Pan等[3]在2007年将其翻译成中文版社会影响量表。该量表内容包括社会排斥、经济无保障、内在羞耻感、社会隔离,4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不同意为2分、同意为3分,极为同意为4分,总分为24~96分。得分与病耻感成正相关,得分越高,则病耻感越强。该量表经测试,Cronbach,α系数为0.85,各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28~0.66,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ASS19.0统计软件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社会影响量表评分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病耻感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试验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后,社会化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脑卒中患者SIS得分比较

3 脑卒患者的护理干预

3.1 个体重建

严丹君等[3]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影响脑卒中老年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调查显示:多数脑卒中患者患病后产生羞耻感、抑郁、自尊心降低等情绪,不愿承认自身病情或无法接受卒中后残疾的事实,拒绝社交及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其改变对疾病和残疾的认知,劝导其接受机体功能的损伤,适应角色的改变,并积极参加康复锻炼,建立勇气和自信。

3.2 提供情感支持

护理人员应热情、认真有耐心的对待患者,并给予其理解和安慰。组织脑卒中患者成立病友会,建立脑卒中患友微信群,鼓励患者互相吐露患病后的心声,彼此安慰,彼此鼓励。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和活动,活动前由医护人员通过微信群、同伴告知、门诊及病区张贴活动告示等方法通知患者,讲座内容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识、自我管理知识、康复锻炼的知识及技能等。鼓励患者进行经验交流、进行康复技能展示,提高患者治疗和康复的积极性。

4 讨 论

病耻感为社会对某些特殊人群的负面认识,而且由于这些负面认识使得这些人群受到排斥、孤立,同时这些人群自身出现逃避、自我贬损等表现。

本文通过强调脑卒中患者的个体重建,即鼓励患者适应改变。同时给予患者足够的精神支持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重建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鼓励其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本文将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中,显著降低了其病耻感,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治疗的依从性。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病耻量表康复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糖尿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癫痫照顾者的病耻感现状研究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高中生抑郁症病耻感调查*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